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我的文学阅读十佳
撰文|卒子
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
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
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注入我的奔波、劳作、冒险。
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
就要展现在我的面前。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穆旦
十年前的一个晚上,也就是2008年,小学三年级,我读到第一本让我在床上跳起来,抑制不住地激动的书——郑渊洁的一篇童话。虽然我在那之前就开始了自主阅读,但我仍愿意将其视为我阅读的起点。今年是整十年的纪念。
文学于我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十年来的每一天都未曾离开过。那些自己就能低喃细语出一首诗的书们散落在我这不长岁月的各个角落,我可以把它们比成春天,缠绕在我灵魂的每个细枝末节,风一吹过,心中就撒满初春的花朵。
删改再三才选出稍稍令人满意的十佳,选择的标准正如普蓝所说,“这十本书,或塑造了我的三观,或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或奇妙地渗透到我的现实生活中来,在此种意义上,它们都称得上‘我的文学阅读史十佳’。”
鲁迅 著
先生是我永远的文学偶像,对他的阅读从最开始持续到现在,我想也肯定会翻涌到最后。先生的小说如地起的山脉,隆然而孤勇,异常快速而迅猛地触及到现实的棱角。最爱的篇章如《在酒楼上》,冷静漠然地把每个人的孤小懦弱给挑拣出来,读之寒意渗骨。《故事新编》里的许多篇章,尤其是《铸剑》,却充满了神异的色彩,是读到过最令我动容的狂欢,是踩在黑暗里的舞蹈,是怀抱着太阳的饮酒作乐。
先生其实从未待在中心,虽然他被太多人拉去做了旗帜,被利用、限制和改造。他永远是“流行”的局外人,始终站在边缘,以永远尖锐的立场反对着他不认同的一切。先生从未自诩过“领导者”,也不想当领路人,因为他自己也没寻到答案,自己也一直在跌跌撞撞地追寻,一直身在黑暗里嘶哑地歌唱光明。他对那些向他奔来的青年的关怀,每次读到相关的文章都让我感动。每次读先生的文字,都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多么痛苦而热切,真实而躁动的灵魂。
[清] 曹雪芹 著 高鹗 续
我非常恬不知耻地把《红楼梦》也划了进来。之所以说恬不知耻,是因为我至今没有将它读完。我五次读红楼,却一次都未完成过。最后一次是在高三,因为临近高考的缘故被迫中断,进度停留在了第七十八回。这最后一次的阅读体验,回忆起来真是太过美好。每日读两回,午睡前一回,晚睡前一回。因为午睡无法深层,所以睡前读的那一回残留在大脑皮层给我以持续的刺激,所以每次都在惬意懵懂的半梦状态下将那个梦一样的故事给接续下去,衍生出专属于自己的情节。但每次醒来就都一忘皆空,具体情节一点不记得,记得的只有那种迷蒙的美感。如果能想起并记下来,该是多有趣啊~
那种沉湎在无与伦比的语言中的迷醉感受,大概没有任何一本其他的书,能再给我带来。
汪曾祺 著
其实我并没有读过一本叫“汪曾祺文集”的书。但汪老的散文和小说,我都太喜欢。这本书该是包含了所有我反复阅读并熨入我生命的作品。他的作品影响了我对文字语言的审美和对生活的体悟。
汪曾祺家在江苏,同我的家乡一样,地处南方,且都在水网纵横的地方。于是他的文字就有了水一样的灵动和纯粹,有着源远的气度和流长的韵味。他的文字多有烟火气啊,一茶一羮都泛着波光粼粼的柔情。我太沉湎于他那些轻巧的叙述和始终恬淡平和的处世态度。无论何时读汪曾祺都是合宜的,完全没有滞碍地就能进入他的世界——那些琐屑卑微的辛酸,那些风度天成的人物,那些细微处惊人的美丽。我对生活的审美,很大程度上也是汪曾祺培养出来的。每次读到汪曾祺谈及他的家乡,我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想起洞庭湖上的微光。
莫言 著
初中时对莫言的阅读成为我这不长阅读生活里一次极其难忘的经历,他也成为我当时尝试小说写作时模仿得最多的作家之一(另一位是福克纳)。莫言的躁动和癫狂在这本小说里达到了一个巅峰,那种洸洋似海、杂花生树、泥沙俱下、枝枝蔓蔓、翻山倒海的来自生命深处的野性和狂欢。多层次、多角度的叙述和对同一事件翻来覆去的叙写给当时的我带来极大的震撼(和后来读到的老马《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福叔《喧哗与骚动》庶几近之)。根植于民间想象的魔幻神实和对民族历史的深刻描摹,酸辣残忍甚至能拧出汁水的语言使我无限着迷。莫言作品的体量和气度令当时的我无比拜服,力扛天地和历史之重的魄力。此后又连续阅读了莫言的很多作品,沉湎于最英雄好汉、最流氓王八蛋的活色生香的高密东北乡无可自拔。当时对莫言的疯狂阅读,极大地影响了我对文学的审美,包括对那种密度极大的语言的迷恋。除此之外,莫言还把我引向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这两人可能是我这辈子最爱的小说家了。
5喧哗与骚动
[美] 威廉·福克纳 著
初二的寒假用了一周的时间读完,读完就认定福克纳是我这辈子最喜欢的小说家。我想要的一切都蕴藏在他的小说里。回答所谓的“孤岛问题”,我一定会提上一套福克纳,然后在那一座岛上终老。
我记住了雨水的气息、忍冬的味道和炫目的南方阳光,那些克制却在黑暗里翻涌的挣扎(现在想过去,倒很像伯格曼的《细雨与呼喊》)。福克纳的目光又悲悯无比,他刻画着他故乡泥土里蔓延生长起来的欲望与沉沦,光明与黑暗。总让我想起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叠加反复的咏叹,“他死了”“他死了”“安息吧”……
写尽了人性黑暗的福克纳在他的诺奖演讲里拒绝承认人类末日。他相信未来,人类的勇气和忍耐能熬过一切。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私心选了老马的两部小说,他是我唯一出书即买的作家。《百年孤独》是我的文学启蒙书之一,初中读的,一本我愿意再读几十遍的小说。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得很晚,也读得很慢,它对我的意义在于伴我经过了一段恋爱。最开始我是同她一起在读,靠在一起互相吟咏,然后拥抱接吻。然后各自的思念被拉长,被撕扯,于是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坐在灯下把这场追溯了五十年的爱恋读完,我一字一字地摘抄了小小一本。现在翻看摘录,看到当时被眼泪濡湿的纸页,也忍不住再添上几滴。
马尔克斯的野心是写遍世上所有的爱情,然而即使是他的才华也无法做到,但他还是写了那么多种,苍老的爱、露水般的爱、无爱之爱……我仿佛在其中看见老马自己的影子:读写着诗歌的,吃着玫瑰花瓣的加博。现在翻开这本书,到处都是当时的心迹。
8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
[美] 雷蒙德·卡佛 著
卡佛是我异常偏爱的小说家,因为他笔下那些令我心惊的小人物,那些loser,那些浑噩迷茫的人。他们被生活击倒也不会想着去战胜它,于是一次次地被打败;他被背叛,准备找到那个男人表达愤怒,但真的找到了,也只会懦弱地问一句“今天是周几”,然后离开……他们是被生活遗忘的一群人,他们是大多数,他们就是我身边的人,他们就是我。我如他们一样懦弱无能、愤怒却无力、颓丧迷茫。然后抽烟,然后喝酒,随便找个女人上床,发着呆,看着时间被扔进垃圾桶。
极简主义的标签虽不全面,但也概括出卡佛小说的一个方面。截取看似无意义的对话和活动,隐藏着巨大的能量。可能是我阅读少,我见过的能纯用对话深刻表现人物的小说家,除了海明威,就只有卡佛了。
[唐]杜甫著 [清]仇兆鳌 注
我对杜甫的喜爱就如同我对鲁迅的喜爱一样,感受到一个博大邈远、真实伟大的灵魂。杜诗之好不再赘述。
之前听到一个故事。有人行经黄鹤楼。楼下的酒馆里面坐了一桌老人,个个白发苍苍,在喝酒。突然有人起了个头,念出一句“人生不相见”,旁边的老人接上“动如参与商”,然后整桌人一起念“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声音越来越高,念到最后一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老人们相拥而泣,整个酒馆寂然。
虽不知道故事的真实性,但我一直固执地相信这一定发生过。每次想到这幅场景,我真想伏案大哭。真的是深入民族骨血的诗情与怆然。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著
从未完整读完过一部诗集,总是随着性子从中单抽几首作一小憩。托马斯的也是在三年前的盛夏走到我身边并开始他的低喃细语,是连接天际的微末光芒,在庸常的平淡里开了一扇神异的窗。供作天地间信使的树,其间汩汩流着不熄的水的萤火,我身边的一切都被托马斯攫去做了他惊人的句点,甚至读他诗后的这三年仿佛我的一切生活都给他的诗作了注,仅盘桓在我周身的注。然而到如今我也没读完过,反倒是托着我熟读的那不多的几首,碾来压去地炸出了火光。
本文首发于“卒子”的个人豆瓣。
编排|不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