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怼了冯小刚圈子里的所有人,为什么就是不怼葛优
阅读全文约需9分钟
崔永元怼了冯小刚圈子里的所有人,
为什么就是不怼葛优?
文/晏凌羊
1
这段时间,冯小刚和崔永元掐得正紧。
事情的来龙去脉,大家都很清楚了。
好多年前,冯小刚说想拍一个以知名主持人作为主角的题材电影。崔永元当时还是冯小刚的朋友,为了帮助他,还参加了冯小刚电影的前期创作,给了冯小刚很多关于“电视栏目该怎么做”“主持人又是怎么工作的”等建议。
崔永元那时候并不知道冯小刚拍的电影《手机》,几乎复制了当时风靡全国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的形式、特点。电影出来后,很多观众看了电影后认为电影中的严守一就是崔永元。
对此,崔永元非常恼火,因为电影出来后非常严重地影响到了他和另一女主持人和晶的生活,崔永元也被人指点、议论,家庭气氛非常紧张。
崔永元觉得自己被耍了,被利用了,吃了闷亏还没法吱声。据说他的抑郁症也因为这一事件加重。
崔永元本来想着这事儿就这么算了,岂料十几年过去,冯小刚又要拍《手机2》。他就跑去找编剧刘震云沟通,编剧刘震云为了安抚崔永元,说新的作品名字是《朋友圈》,表示与崔永元的职业等都没有联系。
结果,剧情又一次反转。当冯小刚公布开拍消息的时候,并没有《朋友圈》二字,赫然在列的是《手机2》。
又一次被耍了的崔永元自然就坐不住了,向外界公布了两人聊天的内容,并开怼《手机2》剧组,就连范冰冰也不能幸免。
打蛇打七寸,崔永元直接挑了他们最敏感的一条神经:偷税漏税问题。
崔永元各种扬言要举报,但冯小刚一直保持沉默,直到前两天,他和刘震云才在同一天写了反击文章发表到网络上。
冯小刚写的这篇文章,写得特别慷慨激昂,甚至可以说读着挺过瘾,但网友们很快发现了他的逻辑谬误。
有人迅速总结出了冯小刚这篇《10问崔永元》的精髓,并模仿出一个小学生作弊后的回应版:
1.人家没全抄答案怎么算作弊?
2.你受委屈了怎么不告诉老师?
3.你以为校长是你谁阿,说处分就处分我?
4.你就没抄过作业?
5.大家作弊为学校升学率做了这么大贡献,你要举报我们?
6.我生气了!
7.你还骂我兄弟?!
8.你不要脸!
9.你是流氓!
10.我这次考试也抄了,你能怎么着?!
随后,崔永元参加了姜文新电影《邪不压正》的首映式。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直言姜文是拍了一部“纪录片”:
“我曾跟他(姜文)说不要老拍故事片,要拍纪录片。不会拍纪录片的导演,不是好导演,这次他做到了。电影(《邪不压正》)是说一个人15年前受了侮辱,15年后他要复仇。他依旧是一个人,对方已经上市,但是最终的结果是‘邪不压正’。”
这明显是在通过电影影射自己和冯小刚还有华谊兄弟公司之间的纠纷。
▲崔永元发的微博
此前,姜文作为上海电影节评委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要邀请崔永元和冯小刚同看其最新作品《邪不压正》。看来,后期来为电影站台的只有崔永元。
有好事的记者问姜文是否关注崔永元与冯小刚近期的争端,姜文只好无奈地说了一些车轱辘话:“我对电影之外的事情不熟悉……甭管谁跟谁不愉快,谁跟谁势不两立,都来看《邪不压正》,我请,看完了《邪不压正》可能这事儿就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了,是吧?‘邪不压正’嘛,这个很大的道理在里边。”
这回答,可以说是非常圆滑了,双方都不得罪。
比姜文手段更“高”的,还有一个人:葛优。
在电影《手机》里面,他扮演《有一说一》节目主持人,《手机2》里他也会有出演。长期以来他跟冯小刚的关系不错,是冯小刚贺岁片的御用男主角,按理来说更容易被崔永元看不惯,可为什么崔永元连范冰冰、范伟等跟冯小刚走得相对比较近的演员都怼了,唯独不怼葛优?
对此,崔永元有过这样的回应:
说到底,可能还是因为葛优比较会做人。早些年宣传《手机》时,只有他特别提到一句:“我演的不是崔永元,若真是他,那就坏事儿了对吧?”
京城大佬聚会,冯小刚组织饭局,一向看起来很独善其身的陈道明也会去凑凑热闹,众人起哄让何苗苗跳舞时,他也会帮两句腔。唯独葛优很少参加,除了拍电影,他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死宅。
曾经有记者问过葛优为什么不去参加酬劳惊人(比拍电影赚钱)的真人秀节目,葛优这样解释:
“一来,我不愿意总指点江山、好为人师……选谁不选谁、说人家行和不行,搞那么残酷……我总觉得自己没到那个级别,有点儿不好意思、不忍心……我骨子里特别不愿意得罪人,所以净得罪自己了。”
“薪酬确实高,比拍电影挣钱又多又快。但为了市场和收视率,(节目组)肯定得耍你、折腾你,让你这儿劈个叉、那儿撅个屁股搞怪……太消费了,而且是过度消费……演员,在荧屏里演的是人,在生活中没有理由不像人。整天趾高气扬、摆谱比阔,实在没必要……老爷子(葛优父亲葛存壮)教我八个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每当我获奖回到家,老爷子肯定嘱咐我‘别那么牛气、别不理人’‘见到邻里街坊要打招呼’”。
葛优的为人,很像他在《让子弹飞》里出演过的一个角色:马邦德。黄四郎和张麻子两大势力杀到血流成河,他也能在中间谁也不得罪,独善其身。
2010年,是葛优在电影事业上的“大满贯”年。当年,他主演的三部电影同时上映,三部电影分别由三大名导冯小刚(《非诚勿扰》)、陈凯歌(《赵氏孤儿》)和姜文(《让子弹飞》)导演。
有记者问到他:“你觉得哪部电影最好?”
葛优想了想,认真地回答说:“这事儿不能说。”
他心里是有答案的,但是他不说。你可以说这是他的滑头,也可以说是他情商高。
咱且不说葛优对电影的敬业,不说他二十几年来对妻子贺聪不离不弃(他们没有孩子,据说是贺聪不能生),就单说“在圈子里,但从来不混圈子”这一点,就令我挺服气的。
▲葛优和妻子。功成名就的葛优曾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结婚)当时的经济基础特别不好,谁也不图谁什么。后来即使碰到比她还好的,但我们是在没名的时候同甘共苦的,干不出再婚换人那种事。”
2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葛优虽然长期是冯小刚贺岁片的男主角,但他跟冯小刚却不是一路人。
跟冯小刚穿同一条裤子的张国立,有时候倒是跟冯小刚挺像的。两人都是在遇到更好的人之后抛弃了糟糠妻,都是为了跟前妻生的孩子不让后妻生育,都是想通过混圈子吃上更高级的饭。
冯小刚说“朋友们都很期待(《手机2》这部电影)”,说的主要还是他自己圈子里的人吧?现在,他已经成为一线大佬,在圈子里拥有非常强大的话语权。电影就是拍得稀烂,圈子里“他的人”也不敢说上半句批评。
这就是圈子文化:最重量级的腕儿是圈子里的核心,圈子里一切按资排辈,其他人仰他鼻息,“小透明”只能靠边站。
冯小刚以前就是靠“混圈子”发家的。
当年,他跟着王朔、叶京等“大院子弟”混。王朔、叶京、王中磊王中军兄弟、马未都等人都是根正苗红的大院子弟,而冯小刚是出身贫民家庭的草根,多少有点被看不起。
1982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正式成立,这个中国大陆成立的第一家电视剧制作单位,由郑晓龙(《甄嬛传》《芈月传》《红高粱》《金婚》等制作人)主负责。
冯小刚当时以美工的身份进入到艺术中心,并通过郑晓龙导演的介绍认识了王朔。冯小刚拿出本人所有的积蓄请王朔在当时北京最知名的友谊宾馆吃了一顿饭,并极尽所能地拍王朔的马屁,给王朔留下了印象。
据说冯小刚当时为了讨好王朔,用尽了各种拍马的本事,王朔让他干啥他干啥,甚至替王朔挡酒,吃残羹冷炙。
在冯小刚的自传小说《我把青春献给你》中,他写过这样一句描写阿谀的话:“您是谁啊,您是站天安门城楼上,看看北京城这边说这边灯太多有点晃眼,这边的灯就都要立即给灭了。”
认识王朔之后,冯小刚才有机会实现了从美工到编剧,再从编剧到导演的飞跃。当然,这跟他本人非常好学,非常肯下功夫也有关系。再之后,王朔被封杀,两人后来慢慢也就疏远了。
“等大哥老了,江湖就是我的了”这句电影台词,便是冯小刚晋级之路的写照。他跟着大哥混,后来自己变成了大哥。
或许是因为过去吃过太多的委屈,今天的冯小刚总有一种暴发户式的暴躁气,今天怼这个,明天怼那个,一言不合就开炮,江湖人称“小钢炮”。估计也是过去被压得太久,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活舒展以后要把自己受过的苦加诸到别人身上。
葛优怎么会跟他一样呢?葛优当年是靠张艺谋的《活着》这部电影,在演技上获得业内的肯定。多年来,他一直只关注电影和自身的演技,很少掺和圈内那些破事儿。从不站队,也从不刻意讨好或迎合谁,溜须拍马的事儿他不做。
他对人好,是发自内心的好。冯小刚跟前妻的女儿患有兔唇,冯小刚忙着做影视剧宣发,是葛优放弃了四处走穴宣传的机会,四处探访医院,帮孩子找到了一家做兔唇手术水平最高的医院。傅彪得病期间,葛优经常放下工作去探望他,傅彪妻子张秋芳经济上陷入困难时,又是他施以援手。
葛优做人,没有太强的目的性,但每一个跟他合作过的人都对他有非常好的评价。他从来不拿自己当腕儿,只专注于做事,所以没有要靠混圈子来提升自己段位的需求。
演《卡拉是条狗》的时候,葛优已经是影帝了,但是他为了知道真正的工人是怎样,他还是跑到了工厂里蹲点,观察工人走路。据说那时记者去探班,都找不到葛优,因为他的举止和普通工人真的太像了。
▲葛优这长相能火,真的是靠演技了
通往成功的路上,冯小刚“拼死混圈子积累人脉,终成可以被人巴结的江湖大佬”的路径算是一条,葛优“拼命打磨演技,等着资源找上门来,谁也不得罪”的路径算是另一条。
孰优孰劣,只是看个人的选择。
3
我不喜欢混圈子,但不排斥进圈子。
圈子,只是给你一个认识他人的机会,但它本身并不能产生有效社交。有效社交,都是价值观或利益一致的两个人(三个人都会嫌挤),在点对点的交往中产生的。
平常,我们可能都会参加一些大大小小的饭局。在饭桌上,大家谈笑风生、觥筹交错,看起来其乐融融,但背地里却各怀心事、各怀目的。
两个在饭桌上勾肩搭背、嘻嘻哈哈的人,下了饭桌可能就会互相给对方使绊子。若席间坐着几个油腻的中年男人,他们可能还会大开黄腔,拿饭桌上的女性打趣,让你心生反感。
这类饭局,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无效的社交,人和人只能产生“弱链接”。真是到了你有难的时候,那些在饭局上跟你拍着胸脯说“有什么事儿可以找我,我一定帮忙”的人,可能会找各种理由推脱,哪怕有些事对TA而言只是举手之劳。
成年人之间哪里有通过吃一顿饭就建立起来的友谊?大家信奉的只是利益交换。
混圈子的本质,跟混这样的饭局差不多。饭局、圈子,只是给你提供一个找同类的机会,它本身并不会让你获得丰厚的、有效的人脉资源。
每场饭局和每个圈子都有每个圈子的文化,圈子里,大佬、小弟、边缘人阶层分明,所有人都得认同圈子头头的理念,捍卫圈子头头的利益。
大家埋在同一口锅里吃饭,你想分到圈子头头分给你喝的汤,就得唯头儿马首是瞻。哪怕TA有天大的错,你也不能就事论事地指出来。
我怕混圈子,是因为我的智商和情商都太低,不够能量去抵御混圈子产生的烦恼。混圈子有时候意味着你要站队,你要表态自己是哪一伙的,可人是个多么复杂的动物,我没法因为和谁身处同一个圈子而完全认同谁,也没法因为不和谁在同一个圈子而遏制住自己对TA的欣赏。
《笑傲江湖》中,造成曲洋和刘正风悲剧的,正是这种圈子文化。刘正风是衡山派中的正派高手,曲洋是一位魔教长老,他们因为音乐而认识了彼此,建立了高山流水般的友谊。
在世俗人眼里,刘正风属于正派人士,曲洋是邪教教徒,正邪两派是势不两立的。在所谓的名门正派看来,邪教的人都是心怀不轨的,是怀着阴谋接近刘正风的。
为此,刘正风愿意放弃自己的正派身份,来一场公开的“金盆洗手”脱离正派,希望将来能够与曲洋每日琴萧合奏度日,可他的此举惹怒了五岳派“准掌门人”左冷禅。左冷禅联合其他派别指责他和魔教长老勾结。
最终,刘正风被打伤,与曲洋一起留下一曲余音绕梁的《笑傲江湖》后,两人一起共赴黄泉。
只要我们混圈子,就不可避免会遇到刘正风所面临的难题,因为圈子本身就是一种壁垒。而壁垒,有时意味着安全,有时则意味着狭隘。
也正是因为看透圈子的这种狭隘性,很多人宁肯放弃圈子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也坚决不混圈子,只是单纯交往圈子里那些值得交往的人。
我挺欣赏葛优式的处世方式:跟谁都可以有交集,但跟谁都不是一伙儿的。看起来像是墙头草,谁对他有利就去找谁,但实际上我觉得这才是成年人的处世法则——保持自我本色,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不站队,不拉帮结派,不搞山头文化,不让自己贴上任何一个圈子的标签。
你之所以为你,是因为你是你,而不是某个圈子、某个群体中的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需要靠圈子或群体来给自己贴金,或靠站队获得某种虚幻的安全感。
把专注点放到自己手头要做的事情上面,让自己变优秀了,自然就无需靠混圈子实现进阶。你“种好梧桐树”,自然能“引得凤凰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