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的尴尬: 一句玩笑话, 把自己变笑话
每天5分钟
陪你自律,伴你成长
作者:维小维|源:维小维生素(ID:Weixiaowei6)
李晨最近在《奔跑吧》说了一句话,挺让人尴尬的。
当时,爱情公寓剧组来到了节目,而陈赫作为跑男的成员,同时也是爱情公寓的主演,“墙头草”的位置是很尴尬的。偏偏节目组安排了两队互撕……
最后,陈赫坦言:两个队伍是自己的手心手背,很纠结。
没想到这个时候,耿直大黑牛李晨却突然插嘴:“这是你最重要的两个资源,是吧?”
空气里立马飘起一阵不自然的笑声。
幸好邓家佳在旁边补了一句:“是最重要的两个家庭!”
突然感觉,语言这玩意儿真的太有意思了——“资源”两个字,立马冰冷地拉开了人和人的距离。而换了“家庭”,气氛瞬间缓和多了。
果然应了中国一句老话:良言一句三冬暖。
会说话,哪怕是开玩笑的话,也能形成不一样的人际效果。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特别流行的“PDCA循环”应用到说话这件事上,也是非常管用的。今天就跟大家就探讨一下。
01
未经反思的生活,
并不值得过
所谓PDCA循环,是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提出的,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四个阶段:
计划(Plan)
执行(Do)
检查(Check)
行动(Act)
这个循环持续运行,周而复始地解决问题,直到螺旋式上升地把任务给结束掉。这里面的Check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heck是让下一步行动更加优化,也是让每一次循环更加有效的前提。可以说,不check,基本上没有下一步的Act,根本也不知道该怎么Act。
说句大白话就是——所谓情商高会说话,是每次冲口而出之前最好慢半拍,经大脑想一想。
苏格拉底有一句著名的话:未经反思的人生,并不值得过。说出让人更舒服的话,未必代表着圆滑,可能更深刻的是代表着成熟。
02
两棵植物
能解开职场沟通的死结
不久前一个做高管的朋友跟我吐槽,现在的小朋友经常做不到两个月就喊着离职。她手下已经换掉了3个。每一个都玻璃心,重话说一句就要跑回家找妈妈抚慰心灵。
我问,那你说的重话后面,有没有带上一句鼓励?
她沉默了。估计是没有。
于是,我给她讲了宜家家居曾经做过的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在卖场里面放置了两课绿植,每天都有相同的工作人员给他们施肥、浇水。唯一不一样的是,一棵上面放着一个标签:
“这株植物被霸凌”
另一棵植物放着另一个标签:
“这株植物被褒奖”
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参与实验的学生每天对着“被褒奖”的绿植说着不同的好话:
“你真漂亮!”
“快快长大吧”
“听,好听的音乐哦!”
另外一棵绿植却被学生刻意用语言来“虐待”,它听到的都是:
“你一点用途都没有!”
“没人喜欢你!”
“你长得一点都不绿!”
最后,30天过去了,这两棵绿植分别长成了这两个样子:
每天被语言肆虐的那一棵,变得垂头丧气,而每天被语言鼓励的那一棵,始终生机勃勃。
这就是语言鼓励的力量。
现在很多人都会觉得职场工作不累,职场沟通心累。无非就是因为,上司极其希望准确传递指令,下属却偏偏理解错误。下属极其希望每一次行为都得到认可,却因为错误理解上司而总是得不到赞许。
因此,沟通就是一个期望值误差的死循环。
而改变这一步,始终要有一个人迈出去纠正。
最简单的纠正方法是:上司得到汇报的时候,先鼓励认可,再指出不妥。这样的过程,人就好像那棵得到好话滋润的绿植,即使听到了对自己的指责,也会打心里觉得这是上司在帮助我。
03
解药在此
中国人都是比较含蓄的,并没有西方人直白。在很多事情上,更喜欢保持“不言而喻”的“心有灵犀”。
而这一点,往往是职场沟通无法有效达成的原因——传达指令的时候保持权威、面子、含蓄,拿到工作结果的时候大跌眼镜,禁不住心中的怒火。
那怎样才能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呢?在这里我想给你们三个建议:
第一,别把话说死,设置弹性目标。
我在刚读大学参加军训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被分到两个班,由两个战士分别带领我们。
其中隔壁班的班长特别喜欢用的方式就是说:谁一旦动作错了就出去罚站!
结果呢,没有任何结果。整个班情绪低落,甚至听说女孩子们都用“中暑”、“大姨妈来了”之类的借口不来军训。
而我们班的班长却很大大咧咧,他每次心目中都有一个死目标,一个弹性目标。
比如他会说:咱们三次一定能操练整齐,但是我们加把劲一次通过好不好?
大家有个死目标打底,弹性目标就变成是奖励了。所以,一旦一次操练通过,大家都欢欣雀跃,士气大振。
说到底,激励并不是说一定要奖励钱,奖励“成就感”甚至更加有效。这一切,都是靠沟通的小技巧来实现的。
第二,要别人付出,首先从别人角度出发。
什么叫做从别人角度出发呢?给大家讲一个案例。
有一个英国老年盲人在乞讨,他的背后写着一张纸牌:我是盲人,请给我一点帮助。
可他许久都没有能要到钱了,来往的人虽然不少,但都不愿意施舍给他。
后来,盲人面前走过来一位女子,将零钱投入老人的箱子内,顺便看了一眼箱子——里面几乎没有什么钱。
于是她一手拿起那块牌子,改了起来。
女子修改完之后,牌子上的话变成了这样:这是一个美好的日子,而我却看不见它!
这句话和上一句话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句,着重在“我”,我是盲人,我需要帮助,你们呢,就应该同情我。
第二句,着重在“你”,今天是个美好的日子,真想跟你一起看看,然而我却看不见它。
事实上,奇迹发生了,路上的行人络绎不绝的往老人纸箱里投钱。
所以,怎样说话才能让别人理解你并愿意帮助你呢?很简单,站在他的角度,打动他的同理心。
第三,低头认输可能是最好的人际利器。
蔡康永曾经说过一句:把无谓的胜利留给对方,懂的认输才是会说话。
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
就像黄渤,有人挑衅他问:像你这样,长得不好看的演员也能成功,是不是有什么秘诀?
他回答说:这说明观众审美提高了,以前只看皮儿,现在会看馅儿了。
你看,一句话就让对方有台阶下(自己的确不好看),自己也有台阶下(但是我有馅儿),大家愉快牵着手走下舞台的感觉,是不是很睿智?
说到底,说话的分寸感,就是你的人际交往能力。
而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能,而85%却要靠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你还敢不好好修炼这门必修课吗?
维小维,公众号“维小维生素”(Weixiaowei6)。曾任四大、宝洁、网易等名企管理层,10年CFO&高管,掌管过亿资产。实战派财商教练,有料的职场达人,用干货和感悟给你一束光。转载请到原作者公众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