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教育》(杜威)读书札记

01-01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经验与教育》(杜威)读书札记
 

 

《经验与教育》(杜威)读书札记

 

教育哲学的任务并不是把对立的思想派别调和起来,寻求中庸之道,也不是挑选出各派的观点,而加以归并组合。教育哲学的任务是需要引导出一套新的概念,以指导新型的实践。因此,背离传统习惯而建立教育哲学,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267

第一章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对立

当我们抛弃了外在的权威时,并不意味着继而抛弃一切权威,而是需要寻找一个更有效的权威源泉。272

一种教育理论和实践,只是消极地反对曾在教育中流行的东西,而不是以经验的理论和及其教育潜在能力为基础,去积极地建设性地发展目标、方法和教材,这将意味着什么?273

第二章需要一种经验的理论

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是来自经验的,这并不表明一切经验都具有真正的或同样的教育的性质。不能把经验和教育直接地彼此等同起来。因为有些经验具有错误的教育作用(mis-educative)。任何对经验的继续生长有阻碍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具有错误的教育作用。mis-educative  274

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问题是从各种现时经验中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276

经验的连续性原则experiential continuum 276

教育哲学,像任何理论一样,必须用文字和符号来表述。但是,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述,还是指导教育的一种计划。276

如果不把经验看作是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的行动计划,那么,这种经验就流于一种文字的形式,它也许能令人兴奋激动,但是用另一套语言来代替它也许同样是适合的。

新教育在原则上比旧教育更简单,...但是,容易和简单不是等同的。发现什么是真正简单的并且依照这种发现去行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一旦人为的和复杂的东西确立起来,形成制度,并且根深蒂固地体现在习俗和惯例中,人们沿着这条道路行走,感到更顺当,这样做比采用新观点,并从新观点出发找出实际的内容,是更为容易的。旧的天动说中关于循环和回转圆的问题,比起地动说来,即哥白尼的天文学说更为复杂。可是,在实际的天文现象没有按照地动说加以解释之前,人们遵循旧的知识习惯的路径走起来最容易,所遇到的抵抗力也最小。278

第三章 经验的标准

热衷于进步教育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依据和运用合乎人性的方法以及它同民主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根本理由又回溯到这个事实,即在各种不同经验的内在价值之间作出区分。281

经验的价值只能由它所推动的方向来评断。...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看到一种经验所指引的方向。284

传统教育认为学校环境只要有课桌、黑板和小小的学校场地就足够了,教师不必深切地熟悉当地社会的自然、历史、经济、职业等等方面的情况,以便用来作为教育的资源。相反地,以教育和经验必须联系起来为基础的教育制度,如果要忠实于自己的原则,就必须经常顾及到上述种种情况。这是又一个理由,说明进步教育同以往的传统制度相比,教育者肩负着更多的重担,实施起来也更加困难。286

这里使用“交互作用”(interaction)这个词,是为了解释经验的教育作用和力量,这是关于经验的第二个主要原则。这个原则赋予经验的客观条件和内部条件这两种因素以同样的权利。任何正常的经验都是这两种条件的相互作用。二者在一起,或在它们的交互作用中,它们便形成我们所说的情境(situation)。

情境和交互作用这两个概念是互不可分的。288

换句话说,环境就是那些同个人的需要、愿望、目的和能力发生交互作用,以创造经验的种种情况。288

连续性和交互作用这两个原则彼此不是分开的。它们互相交叉又互相联合。可以这样说,它们是经验的经和纬的两个方面。各种不同的情境一个跟着一个相继地发生。

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存在充分完整的人格。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连续性和交互作用彼此积极生动的结合是衡量经验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标准。289

传统教育的弊病不在于教育者本身担负起提供情境的责任,它的弊病在于没有顾忌创造经验的另一个因素,即受教育者的能力和目的。

交互作用的原则清楚地表明:教材若不适应个人的需要和能力,可以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同样,个人若不适应教材,也会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290

连续性原则应用到教育上,它的意思是指要在教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顾及未来的情况。291

关于形成忍耐的态度、喜欢和不喜欢等的附带的学习(collaieral learning),比之拼音、地理或历史课的学习可能而且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为这些态度对于未来的价值,是更为根本的。最重要的态度是能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如果这方面的动力减弱,而不加强,那么,就会发生比仅仅缺乏预备更加严重得多的事情。

预备在教育计划中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首先,它是指一个人(不论青年人或老年人)从其现时具有的经验中得到当时对他有用的全部东西。...我们总是生活在我们生活的时间里,而不是生活在一些别的时间里,而且只有从每一当时的现有的经验中吸取全部意义,才是为在未来做同样的事作好预备。归根结底,对任何事情来说,这才是唯一的预备。

传统教育倾向于为了遥远的和或多或少尚未知晓的未来而牺牲现在,所以传统教育就认为教育者对年青人所经历的这种现时经验没有什么责任。但是,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293

第四章 社会的控制

社会控制个人的普遍原则并不侵犯自由。296

规则是游戏的一部分。规则不是游戏以外的东西。没有规则,也就没有游戏了。规则不同,游戏也就不同了。只要游戏合理而顺利地进行着,那么作游戏的人就不会感到他们正在服从于外来的强制,而只是感到他们正在作游戏。295

这种计划必须具有相当的可变性,容许经验的个性能够自由地得到表现,而且这种计划又必须具有相当的坚定性,使能力的继续发展得到明确的方向。

经验的发展是由交互作用引起的,这个原则的涵义是: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300

第五章  自由的性质

 只有理智的自由才是唯一的永远具有重要性的自由,这就是说,理智的自由就是对于有真正内在价值的目的,能够做出观察和判断的自由。302

增加外部活动自由的措施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302

在任何情况下,自然的冲动和欲望都是一种起点。如果对冲动和欲望不加以某些改造、某些批判,使它们保持本身原有的形式,那么,就不会有理智的生长。304

教育的理想的目的是创造自我控制的力量。305

冲动和欲望如果不受理智的指引就要被偶然的情境所控制。摆脱别人的控制,而听任临时出现的念头和反复无常的想法支配自己的行动,即是说完全由冲动摆布而无理智的判断,这样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如果一个人这样来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不过只是对自由的一种错觉。实际上,他是受一种他不能控制的力量所摆布的。305

第六章 目的的意义

运用观察是把冲动转变为目的的一个条件。

形成一些目的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理智的作用。...目的同原始的冲动和欲望是不相同的。由冲动和欲望转变为一种计划和行动的方法,这种计划和方法是依据特定的方式和观察到的特定的情况、遇见到行动的结果而制订出来的。307

教育上严酷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是,在作出观察和判断之前,延缓作出以欲望为基础的即时行动。

传统教育又一种倾向,即不顾及作为动力源泉的个人的冲动和欲望的重要性。

教师的任务是要了解这种可被利用的诱因。因为自由的作用是进行理智的观察和判断,用来形成一种目的。309

第七章  进步的教材组织

教育必须以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经验作为起点;这种经验和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力又为所有的未来的学习提供了起点。这便是新教育的学校的一条主要的格言。312

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从现有经验的范围内,选择那些有希望有可能提出一些新问题的事物,这些新问题能激起新的观察和新的判断的方式,从而扩大未来的经验的范围。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不把已经获得的东西当作固定不变的占有物,而是当作一种动力和媒介,用这种动力和媒介去开辟新的领域。...生长的连续性原则必须成为教师的长久不变的座右铭。

教育者比任何从事其他职业的人都要更多地关心使自己有一种往前看的长远目光。313

现在和过去的不可避免的联合乃是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适用性并不局限在历史的研究上面。316

在习惯的固有本性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理智的方法变成日常应用的方法;同时,在情绪的本性中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对理智的方法产生浓厚的专心的情绪。318

知识的科学编制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因果原则(the principle of cause-and-effect),这几乎是不需加以说明的。...当一个两岁或三岁的孩子懂得不可以太靠近火焰,但已经知道靠近火炉的相当地方就可以取暖的时候,他就是理解了并在运用这种因果关系。任何理智的活动都符合这种因果关系的要求,而且理智活动符合这种因果关系到什么程度,把这种关系有意识地铭记在心里到什么程度,理智本身的发展也就达到了什么程度。320

在较早期经验的种种形式中,因果关系本身不是采取抽象的形式,而是表现为使用的方法和达到的目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形式;表现为种种方法和种种结果的关系的形式。判断力和理解力的生长,本质上,就是形成目的并为实现这一目的而选择和安排种种方法的能力的生长。320

在实验方法中所表现的理智的方法要求人们记住种种观念、行动和观察的结果。所谓记住就是作出反省的评论和提要的总结,对经验发展中的重要特点既要分辨清楚,又要记录下来。反省就是回顾过去做过的事项,以便从中吸取纯正的涵义,这些涵义对于明智地处理未来的经验是一种主要的资源。这便是理智组织的核心,这便是心灵训练的实质。323

第八章 经验——教育的方法和目的

我坚信,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新教育和旧教育的对比,也不在于进步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而在于究竟什么东西才有资格配得上教育这一名称。326

  blog.sina/s/blog_7719a2750100zb3x.html

 

《经验与教育》约翰.杜威(美)



第一部分 思维训练的问题

第一章 思维的各种不同的意义

1.最好的思维方式

任何人也不能够准确的向别人说明应当怎样去思维,这正如他不能准确的说出自己应当怎样呼吸以及自己的血液循环的情景一样。可是,人们思维的各种不同方式却能够加以说明,能够描述思维的一般特征。某些思维法方式同另一些思维方式相比,是比较好的。为什么好呢?也可以提出一些理由来。那些懂得什么是较好的思维方式的人,只要他愿意的话,他就可改变他个人的思维方式,从而使思维变得更有成效;这就是说,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他们就能把事情搞得好些,而按照其他的心理活动方式去办,就不能取得同样好的效果。在这本书中所论及的思维的较好方式叫做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这种思维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然而,在讨论这一主题之前,首先要简短地说明一些其他的心理过程,有时我们把这些心理过程命名为思想(thought)。

2.“意识流”

在我们完全清醒着的时候,或者,有时甚至当我们睡着的时候,有些事情仍萦回脑际。当我们睡着的时候,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梦境”,我们也会有白日做梦、幻想、呈现海市蜃楼甚至更为杂乱无章的意识流等的现象。这种遍布于我们头脑中的不能控制的观念的过程,有时也被我们称为“思想”。它是无意识的和不受控制的。许多儿童试图知道他们究竟能否“停止思想”,就是说,试图使遍布头脑中的心理活动停止下来,但是欲罢不能。我们醒时的生活有许多是消磨在稀里糊涂的心思、漫无目的的回想、欢乐而无稽的期望,倏然即逝的模糊印象等前后并无关联的细微琐事之中的。大多数人乐于承认这种状况,实际上,这种状况比人们承认的还要多。因此,如果有人说他能够把他“呆呆地在想什么”表述出来,那你就不要对他抱多大期望,他不会表述出什么来的;他只能察觉出碰巧出现的“心中的闪念”,而这种“闪念”过后,几乎不能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3.反省思维是连续性的

有个故事说到,一个在智慧上声望较低的人,想在他的新英格兰镇竞选市政委员,他对人们发表演说:“我听说你们不相信我有足够的知识去从政。我希望你们理解,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思索着这样那样的事情。”照这种说法,即使最蠢的傻瓜也算能思维了。反省思维同心中随意奔流的各种事情一样,是由一系列被思考的事情组成的,但是反省思维不同于那种仅仅是偶尔发生地“这样那样”的偶然事件的不规则的连续。反省的思维不只是包含连续的观念,而且包含着它的结果——一种连续的次第,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是前者的正当结果,受前者的制约,或者说,后者参照前者。反省思维的各个连续的部分相因而生,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来往有序而非混杂共存。从某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每一步骤,用术语来表示,便是思想的一个“词”。每个词都为下一个词留下可资利用的成分。事件的连续流动构成思想的一系列链条。任何反省思维都有一些确定的成分,它们联结在一起,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持续不断的运动。

4.思维通常限于不直接感知的事物

思维的第二种含义是它所涉及的事物不是感觉到的或者直接感知的,它并没有看见、听到、触摸、闻嗅和品尝那些事物。我们问一位讲故事的人,他是否看到过发生的那些事物,他也许回答:“没有看到,我只是想想那些事”。这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虚构,而不同于观察到的实际的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最为重要的是:想象中的偶然事件和一系列事件中的某些事件是具有某些连续性的,它们首尾一贯,被一条连续的线索贯穿起来,处于千变万化的幻想之流和有意识地导出深思熟虑的结论之间。儿童们信口讲来的幻想故事,其内部的一致性是参差不等的,有些是互相断开的,有些则是联结一体的。当它们联接一起时,便类似反省思维了,实际上,它们通常是头脑的逻辑能力的表现。通常,想象的活动总是出现于严密的思维之前,并为严密的思维做好准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思想或观念是关于某种事物的心理上的印象,而不是实际上的存在,思维则是这类印象的连续。

5.反省思维旨在求得结论

对比来讲,反省思维不只是通过头脑中一系列令人惬意的虚构故事和种种景象而得到欢快,除此之外,反省思维还自有其目的。上述一系列的景象必须导向某种境地;它必须得出一种结论,这结论须在想象之外能够得到证实。一个关于巨人的故事,本身可能是很有趣味的,而反省思维的结论却要求说明这个巨人生活在大地上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需要在一系列的想象之外,作出某些说明,成为事实确凿、理由充分的结论。通常所谓的“把它思索出个头绪来”,也许能最好地表达出这种对比的成分。这句话的意思表明,通过专心思考把一团乱麻似的思绪弄得顺理成章,把含混不明的思绪弄得一清二楚。这里便有一个要求达到的目的,而这目的就控制着相继出现的种种观念。

6.思维实际上是信念的同义语

思维的第三重含义是它实际上等同于信念。“我想明天将冷起来了”或“我想匈牙利比南斯拉夫要大些”,等于说“我相信什么什么”。我们说“人们总是想世界上的大地是平坦的”,这显然是指我们的前人拥有这种信念。关于思维的这种含义比前面提到的两种含义要狭窄些。信念是超于某物之外而对该事物的价值作出的测定;它对事物、原则或定律的性质作出一些断定。这意味着对事物或定律的断定或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或采纳或拒绝。信念对某事物作出适当的判断,至少是默认。信念的重要无需多加强调。信念包含那些我们并无确定的知识,然而却确信不疑地去做的事情,也包含那些我们现时认为是真实的知识,而在将来可能出现疑问的事情——正如过去许多曾被认为是确实的知识现在却变成了不过只是一种看法或者竟是错误一样。

单纯就思维等同于信念这件事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不能表明信念有无根据。两位不同的人都在说,“我相信大地是球形的”,可是当有人提出质疑时,其中一人几乎不能提出或根本拿不出他这种说法的证据来。他的这种观念只是人云亦云而已。他接受这种观念只是因为这种观念是流行的说法,他本人并未调查事实,并未亲身参与建立这种信念。

这种“思想”是无意识地产生的。人们偶然地得到它,但我们不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它们从隐蔽的源泉,通过不被人们察觉的渠道潜入人们的头脑,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我们思想库中的一部分。传统、成训、仿效——所有这些或是依据某些形式的权威,或是依据我们本身的利益,或是符合一种强烈的情绪——是形成这种思想的原因。这类思想不过是偏见而已,它们不是经由观察、搜集和检验证据等人类思维活动而得出的结论,而是凭空而下的断语。即使它们碰巧是正确的,其正确性对于具有这种思想的人来说,也是件偶然的事情。

7.反省思维激励人们去探索

现在,我们再次用对比的方式研究本书中提及的特殊种类的思维——反省思维。我们前面提到的头两种意义的思维可能对于心智是有害的,因为它分散对于真实世界的注意,可能浪费时光。另一方面,如果适当地运用这类思维,人们也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并且也可成为进行必要的再创造的资料。但是,无论如何,它们都不能获得真理;它们本身并不能展示出让人们接受、坚持和愿意作为行动的依据的东西。它们可能包含有一种情绪的信仰,但却不含有理智的和实际的信仰。另一方面,信念却明确地包含有理智的和实际的信仰,并且必然地或早或晚要求我们去调查研究,找出它们所依据的理由。把一片云朵想做是一条鲸鱼或一匹骆驼,这只是一种“幻想”,这并不会使人得出要骑这些骆驼或用鲸鱼炼油的结论。可是,当哥伦布把大地“想”成球形的时候,它的意思是“相信大地是这样的”,因而,他和他的同伴就要提出一系列其他的信念并采取行动:坚信沿此航线可以抵达印度,坚信船只在大西洋中向西远航会出现什么结局;他们认为正是将大地视为平面的思想,使人们作出不可能环球航行的结论,使人们把大地限制在欧洲人已经熟知的一小块文明的地区,如此等等。

早先,人们认为大地是平面的这种信念,也是依有某些证据的;它们依据的是人们视野的限度内能看到的现象。但是,对这种证据没有作进一步的观察,没有经过本应加以重视的其他证据的检验,也没有探索新的证据。这种信念最终仅凭靠人们的惰性、惯性和传统,而缺乏探究的勇气和精力。稍后的人们认为大地是球形的信念是植根于细心的和广泛的研究,植根于有目的的领域广阔的观察,植根于结论的推导,即考察不同的假设,看哪一个同信念相符合。这种信念同第一种思维含义的区别在于它是种种观念的井然有序的连接;它同第二种思维含义的区别在于它有受控制的目的和结局;它同思维的第三种含义的区别在于它有个人的考察、鉴定和探究。

哥伦布之所以能够提出他的新思想,正是由于他并非不加怀疑地接受传统的理论,而是富有怀疑和探究的精神。长久以来习惯上认为是最确定无疑的事物,他也敢于怀疑;人们认为似乎不可能发生的,他也相信其可能发生。他就是这样继续地思考着,直到他得到他能够确信或不能相信的证据为止。即使他的结论最终导向错误,那也与先前他所反对的观念不同,因为它是通过不同方法求得的。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去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就形成了反省思维。上述的三种思维都可能引起反省思维;但反省思维一旦开始,它便具有自觉地和有益的努力,在证据和合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形成信念。

 

标签: # 经验 # 思维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