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优秀的父母,要先学会“闭嘴”

01-01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想成为优秀的父母,要先学会“闭嘴”

爱孩子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时处理事情有所欠缺或采用了不当的方式,不仅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孩子的反感。

此前,一家媒体针对“孩子最反感父母哪一行为”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唠叨”排行第一。


孩子最反感的六种唠叨方式:

命令式唠叨

在和孩子对话时,父母常常会直接给孩子下达指令,催促他去完成什么事。但如果一个人接受某种刺激过多、过强、过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引起他心理上的厌倦和反抗,使他的行为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每次吃饭前,父母都会唠叨一句“要洗完手才能吃饭”。父母的本意或许只是想让孩子知道饭前洗手,但因为说话方式不友好和反复唠叨,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反感。

这种命令式的唠叨太过简单粗暴,难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父母可以通过改变说话方式来减轻孩子的反感,比如吃饭前说一句“你洗手了吗”效果比“洗完手才能吃饭”要好得多。


过分关心式唠叨

父母关心孩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过度的关心反而会成为孩子的负担。事实上,过分关心式的唠叨不过是打着“关心”的旗号,做着伤害孩子的事。

这样的唠叨实质上是不相信孩子,不认为孩子有能力能把事情做好。久而久之,这种唠叨和不放心只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反正爸妈会提醒我甚至会帮我做的,我不用管”。

此外,过分关心式唠叨下,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习惯性模糊听觉”,虽然他在听,但是根本不往心里去,更体会不大到你的良苦用心。


毫无顾忌式唠叨

父母在众人或熟人面前抱怨孩子,暴露孩子的私隐,将孩子的糗事告诉他人,甚至以孩子的糗事为乐,丝毫没有顾忌孩子的委屈和尴尬。

这种唠叨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恶意”会慢慢滋养孩子内心的自卑,懦弱,甚至对父母的“恨意”。


负能量式唠叨

很多时候,父母会因为自己心里烦闷或者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而唠唠叨叨宣泄自己的负能量情绪。在这唠叨里,埋怨和指责往往占据了大部分,真正有用的话却没几句。

生活中,没有人会喜欢负能量,再小的孩子也不例外。长期处于负能量式的唠叨里,人人都会产生厌烦、抵触情绪,成人况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

负能量式唠叨下培养出的孩子,往往自信心不足,专注力不够,思想消极悲观。


批评式唠叨

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指出,批评是一种负强化法,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结果只能是“家长出了气、孩子不服气”,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批评式唠叨生硬、严厉,结果越批孩子越皮,反弹力越大,越对着干。最后父母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其实,批评未必要义正辞严,未必要话中带刺,更不能以泄愤为目的讽刺挖苦、翻旧账、算总账。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丢弃坏毛病,养成好习惯。批评式唠叨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心灵伤害。


惯性式唠叨

“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二胎家庭惯性式唠叨。

父母用原本固有的思维来对待孩子,时常没耐心听孩子说话,打断孩子说话。尤其是每当孩子出了问题或者闯祸后,听不得孩子解释,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维来判断孩子的对错。

事实上,长期惯性式唠叨会让孩子产生不被信任的感觉,自信心也会受到伤害。其次,孩子对父母也会逐渐失去信任,严重的会自我封闭,不再和父母交流。


想要成为优秀的父母,就一定要学会“闭嘴”。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事事都能顺着自己的心意无可厚非,但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而父母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

没完没了的唠叨,只会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

家长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会尊重孩子,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谈话指导孩子。

标签: # 孩子 # 父母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