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避开贩卖焦虑恐慌、偷换概念的毒鸡汤

12-31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怎么避开贩卖焦虑恐慌、偷换概念的毒鸡汤

知友@华沙



甄别信息的能力,的确是处理题主问题的核心。但是锻炼这个能力很难,我下面会具体说一下。


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还有基本的概率论知识能很好的破解上述难题。如果加之以一定社会经验,其实不难。但是,我们在焦虑的情况下本身的认知能力受到影响;判断能力自然下降。不然怎么会有高学历还被骗的呢?


其实题主说的很对,不少公众号问题就在于制造恐慌;制造恐慌的方法就是偷换概念。如果了解这一点就能很好的对应了。


第一点,不少公众号也不是胡来,都会举几个例子。这就是攻破他们的第一道防线。就好比知乎上我曾经看到的回答,我转述一下:


很多人在谈穿越的时候,都喜欢把自己往帝王将相带入。事实上,单纯从概率角度,我们穿预成平头百姓的概率才是大的离谱。


举例子都会据,但是例子就能证明某一个概念么?我想说的是,用最粗浅角度看,这类孤立特例最多能用来反驳一些定论,但是难以真的证明某事。


相类似的,高收入群体也是极少数。更何况很多人的成果根本算不得「个人的奋斗」,而是在于「历史的机遇」。比如一个 2004 年毕业在北京的大学生,进入绝大多数工作岗位都是朝阳的;如果按部就班结婚买房,也能赶上房产涨价前的一波红利。但是我们看 2018 年的毕业生,哪怕一模一样的家庭条件和实力,根本遇不上这个机会。那么,你去看别人的例子有用么?鸡汤里的例子有价值么?


其次,要注意一点,相关不是因果。有时候因果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来。对于相关不是因果我可以举个例子,好比说成功的家庭教育都需要 xxx,这就是典型的问题。好比这个例子:


如果你去小学调查就会发现,鞋子越大的孩子算术水平越高。能说是脚大智力高么?其实这里是混淆了另一个变量年龄。年龄越大,在小学阶段,推理能力越强,鞋码也越大。


所以说鞋码预测智力你们不信,为什么类似的你就信了呢?还有因果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来的。好比说一升水正巧是一公斤,并不是有什么深刻道理在,仅仅是早期就是如此定义的这些单位的。再比如,似乎水果都是甜的。那是因为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育种带来,也就是甜的才叫水果。


因此,我倒建议各位看到似是而非的例子时候;静下心来思考下,这个例子真实么?有价值么?和你有关系么?和这个事情有关系么?


第二点,就是防止偷换概念。这就得要尤其小心「伪·心理学概念」了。这个问题的重灾区就是发展和社会心理学,顺带躺枪的是心理咨询。其实很好分辨,名字越炫酷的理论,越不靠谱。比如大家都爱说的「皮革马利翁效应」,正经说法是「教师期望效应」。之所以不用原名,就是因为不够炫酷,不够唬人。原则上说,理论如何使用有严格的条件。越是现代的科研成果,越在意信效度,越在意使用的界限。如果单独抛出一个概念就说的;基本就认为是需要推敲的。更不要说不清楚介绍理论来源,直说「有科学家说过的」那种了。


其次,偷换概念的应对方法,就是静下心来想一想。不妨反思一下说的道理是不是如此。老板和你画饼,你都会三思一下是不是随口一说。为什么看文章时候不多想呢?能避免逻辑上的漏洞,重点就是反复思考。


当然最好的方法,是看到那类标题就别看。深藏功与名。



知乎机构号@简单心理


今天这篇文章,带你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谈谈为什么总有人为「贩卖焦虑」买单以及如何在「贩卖焦虑」时代,过好不用追赶别人的一生。


一、焦虑击中了我们内心共同的一根弦,为什么大家会为「贩卖焦虑」买单?


焦虑是共同的体验, 但并非所有的焦虑都是真实的


我们为焦虑买单,是因为焦虑引发了共同的体验。心理咨询认为:焦虑是一种正常的人类反应。(ps:此处所指的焦虑区别于临床上的焦虑障碍,指普遍的焦虑情绪)


人类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与焦虑有关的体验:


分离/失去:无论是人际上的分离还是物质上的失去都会给人带来焦虑。经典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理论均把与重要他人(比如母亲)之间的分离看作是重大的焦虑来源。


而现代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也发现,人们对损失存在着天生的恐惧,为了避免损失或挽回损失,人们甘冒风险。


孤独: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指出,人类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成为自己的最初体验的,当无人陪伴时,会因为害怕失去这种成为自身的体验而焦虑,被社会接受、被他人喜欢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力量,是因为可以阻止孤独的靠近。


死亡:人类是所有动物中能够清楚意识到自己会死亡的生物,存在主义认为对于死亡的焦虑是人的普遍焦虑。


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会让我们有一种不安全感。存在主义认为,对当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引发焦虑、阻碍幸福的原因之一。


「贩卖焦虑」的陷阱,并非所有的焦虑都是真实的。真实的焦虑是面对真实压力或危险时,产生的一些诸如担心、害怕、坐立不安的体验。但是,但我们每天面对的则更多是人为的「虚幻」的焦虑。


1.本我与自我的冲突:「别人眼中的成功」还是「自己心中的舒坦」


精神分析-动力学认为:自我没法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时,这种矛盾感引发焦虑体验。超我的标准主要来自父母和社会标准,比如高考选专业时「好找工作」vs「感兴趣,毕业后找工作「名企高薪」vs「真的喜欢」……


2.被强化的焦虑:年薪 30 W 以下的人在北上广活得下去么?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指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即使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也呈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比如:社交媒体通过反复渲染「90 后 CEO 一年收入 100 万」、「年薪 30 W 」以下在北京活不下去「等极端案例」让打算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的年轻人胆战心惊。


3.非理性认知:30 岁没结婚会孤独终老么?


认知行为理论(CBT)认为,认知扭曲、非理性思考也可能产生焦虑。比如周围人、社交媒体传达的「30 岁的女人没人要」、比如你的身材体现你的阶层……更是让许多女性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


二、焦虑,能让人成功么?看清焦虑的正反面


焦虑可以是动力,也可能压得你无力喘息。


心理动力学派和存在主义的部分理论将焦虑视为一种成长的动力。中年危机、社会孤立、死亡焦虑都有它有价值的部分。


比如荣格认为中年危机能让一个人有机会去整合内外资源,成为一个真正像自己的人。人到中年很多责任完成到一定程度,可以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好像从没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焦虑的感觉浮现,这种危机感也就油然而生。


阿德勒认为社会孤立的焦虑感能让个体发挥更多的社会兴趣,投入到更多的社会关系当中,成为一个对关系投入的人。比如很多体验或学习心理咨询的同学都是因为自己的重要社会关系上遇到一些问题,促使他们学习和发生改变。从这种意义上讲,焦虑可以成为转变的契机。


存在主义视焦虑为一种生存的状态使人为生活负责等。因为死亡是必然的,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引发的存在焦虑,能够让个体意识到需要把握好自己有限地实践去做对个体而言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在生病或者从意外中获救之后放弃追逐事业去陪伴家人或者是帮助别人,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焦虑都会转化为动力,持续地暴露在压力或者焦虑的环境中不仅无助于成功,更会损害个体身心健康。


Hans Selye 是一位医生,发现虽然他的门诊病人都处于长时间压力之下,但是一部分人能够在压力当中如鱼得水、自得其乐,展现相当多的才能;而另一部分人则在压力之下出现一种无力感,疲惫不堪的反应。


如果长期暴露在持续焦虑或者越来越重的焦虑中,人会有耗竭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体被掏空」的感觉。这可能使人放弃努力,也有可能使人出现临床上的焦虑症,产生失眠、头疼、胃痛等身心症状。


三、「贩卖焦虑」的时代,如何过好不用追赶别人的一生


在这个不断制造、贩卖焦虑的环境中,别人家的孩子、创业成功、年薪 30 w 以上……都只是少数,而且光环背后,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所谓的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焦虑,追赶别人是一条没有尽头也没有出口的路。


对每个人来说,如何过好不用追赶别人的一生呢?以下有几条建议:


1.探索焦虑的背后的冲突,去做真实的自己。


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治疗鼓励个体有能力去体验焦虑,使焦虑作为一种讯号去探讨产生焦虑的内在冲突,一旦内在冲突得到解决,个体的焦虑感便会消失。


是「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套房」, 本身都没有对错,与其日日焦虑,不同弄清背后的原因,做真实的自己。


存在主义认为,自我觉察(self awareness)是生命的基石,我们要寻找的是自己定义的自己,而不是总是看别人会怎么允许自己、评判自己。相信自主自尊是来自我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对我们的期待。


自我觉察的过程可以借助心理咨询或者咨询的学习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2.尊重个体差异、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霍妮认为焦虑是一种「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一种慢慢增加、广泛渗透的寂寞与无助」。哈佛大学持续 75 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决定我们幸福的是健康的人际关系而非名誉、金钱、社会地位这些所谓的成功标准。


还记得高考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么?成绩好的学生暗中较劲,如果成功的标准和考试一样单一,那么人和人之前的交往也会带有敌意,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加重孤独所带来的焦虑和无助。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人也远不只能用成功或者失败来划分,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带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时,成功的内涵就会变的丰富,当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时,人际关系也能变的真实。


3.开放视野、积极打破不合理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为我们之所以焦虑、痛苦是因为存在引发这些情绪的非理性、不合理的信念。比如说很多姑娘明明不胖却因为体重焦虑是因为她们认为「好女不过百」,而很多人也会因为「30 岁还没有做到管理层就没前途了」的观念而忧心忡忡。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深入了解,不难发现过了 100 斤的好姑娘大有人在,没做到管理层的人可以很成功,谎言说了一百遍就会成真,生活中我们仍然不免受到这些不合理信念的影响。


对于这些不合理信念,认知行为疗法会通过认知重建的方式,通过识别这些影响我们的潜藏信念、发现它们的不合理之处、修正它们来缓解、治疗焦虑。


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当外界传达给我们这些观念时,问一下「这个观点是真的么?」、「这个观点合理么?」「这个观点能代表所有人么?」当你把视野打开,不再受限于那一两个极端,你就会发现很多让你焦虑的观点是那么可笑。


4.活在当下,只有当下才是最真实的


人本主义认为,焦虑是对当前发生的事情和今后要发生的事情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恐惧。通过自我觉察来关注当下能帮助我们摆脱焦虑。


5.承担自由和选择的责任,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成功。


存在主义认为自由和选择的冲突也是焦虑的来源,我们之所以会被外界的观念影响那么多,是因为我们害怕做出选择和承担选择的后果。


正如存在主义所说的,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都只有一次,能够承担和设计当下的生活的只有你自己。


标签: # 焦虑 # 自己的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