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第9期重点文章推荐
本刊评论员文章《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指出,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辟未来,奋斗成就梦想。文章指出,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实现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工人阶级展现作为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工人阶级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章指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全心全意为广大劳动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文章最后强调,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周围,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弘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勤奋劳动、奋发图强,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署名钟纪轩的文章《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认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从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监察,产生国家监察领导人员,标志着监察体制改革由试点探索迈入依法履职、持续深化的新阶段。文章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必然要求,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制之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我们要深入贯彻宪法和监察法,准确把握监察的职责定位,以监委组建、与纪委合署办公为契机,全面履行纪检监察职责。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主任徐光春同志发表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后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贡献。文章强调,这些原创性贡献,是多方面的,宽领域的、深层次的,并具有继承性、时代性、实践性、革命性、系统性等显著特征。
统战部文章《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纪念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指出,70年来,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在人类政党制度发展史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强调,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学习贯彻习近平今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和侨联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总结70年来多党合作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把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进一步发挥好这一制度的特点优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贡献,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中国方案。文章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的领导,进一步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不断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建设,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杜飞进同志发表文章《谱写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新篇章的根本指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远见卓识和宽广视野,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性、原创性、民族性的重大理论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把握文化发展本质规律,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文章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核心要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基础工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精神源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获得感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内在动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紧迫任务。文章指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赋予北京的历史使命,要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奋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京华大地进一步形成生动实践;要不断提升前沿站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不断提升首善站位,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满传、(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博士张克发表文章《牢牢把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文章指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确保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必须牢牢把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文章认为,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系、治理体系、武装力量体系、群团工作体系等,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推动各类机构、各种职能相互衔接、相互融合,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协调行动、高效运行,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文章强调,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既要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又要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署名马震的理论文章《机构编制法定化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保障》指出,《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作出明确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好《决定》精神,扎实做好机构编制法定化的各项工作。文章指出,其一,要深刻认识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的重要意义。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其二,完善党和国家机构法规制度是机构编制法定化的重要基础,包括加强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建设、增强“三定”规定严肃性和权威性、全面推行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其三,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是机构编制法定化的本质要求。要强化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推动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要严格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程序;其四,加大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是机构编制法定化的根本保障。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要坚决整治条条干预,要完善机构编制同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的协作联动机制。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组宣部常务副部长李珂同志在《劳动最光荣 奋斗最幸福》一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多次围绕中国梦、劳动、劳动者、劳模精神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文章指出,习近平深刻阐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用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国人民在领导下奋力开创伟大事业;习近平深刻阐明要以造福劳动者为最大政绩,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追求,也是广大劳动者的殷切期盼;习近平深刻阐明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实现个人梦想需要奋斗,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奋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奋斗。文章认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要靠全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实现伟大复兴汇聚强大正能量;要发展和维护劳动者权益,释放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强音;要加强劳动教育,培育青少年深厚的劳动情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同志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完备、最严整的科学真理体系;在同世界工人运动和人类解放实践创造性结合的过程中,既发挥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力量,又彰显了持久的内生创造力量,不断实现自身的与时俱进。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指导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实现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内容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最根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彻底地改造了头脚倒置的唯心辩证法,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完成了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基本原理并不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过时,而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创新自己的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7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由屈辱、落后到逐步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境界,让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放射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秋石文章《践行“红墙意识” 绝对忠诚于党》指出,北京市西城区和群众在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职责担当,弘扬优秀文化,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以“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为内涵的“红墙意识”。文章指出,“红墙意识”把对党忠诚作为首要政治原则,自觉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保障、守护;“红墙意识”体现“四个意识”的担当与自觉,做到提倡的坚决响应,决定的坚决照办,禁止的坚决杜绝;“红墙意识”根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红墙意识”把首善作为工作追求,自觉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争创一流。文章指出,“红墙意识”在西城区的成功实践,是北京市践行“四个意识”的一个缩影,是以实际行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在文章《凝聚起新时代工人阶级的奋斗伟力》中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工人阶级要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往直前、奋发有为,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文章强调,我国工人阶级从来都具有走在前列、勇担重担的光荣传统,我国工人运动从来都同党的中心任务密切联系在一起。工人阶级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创新者、建设者,要秉承光荣传统,坚守奋斗追求,牢固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价值观,继承和发扬敢于奋斗、勇于奋斗的优良传统,将奋斗作为一种信仰,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不断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文章指出,要顺应时代呼唤,履行历史使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骨干作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中坚作用;广大职工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在不进则退、不强则弱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优势,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精彩人生中有所作为。文章指出,要强化支撑保障,搭好奋斗平台。各级党委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落实到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全过程,贯彻落实好《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要幸福就要奋斗”、“惟改革创新者强、惟辛勤奋斗者胜”的理念,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共青团书记处发表文章《高举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辉旗帜》。文章指出,在新时代,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光辉旗帜,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跟紧核心、汇聚力量、砥砺前行,奋发书写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崭新篇章。文章强调,要牢牢把握中国青年运动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要牢牢把握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奏响为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强音;要牢牢把握中国青年运动的实现途径,奋勇建功新时代重大部署;要牢牢把握中国青年运动的育人导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牢牢把握中国青年运动的组织优势,大力深化共青团改革和从严治团。文章指出,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旗帜,把广大青年紧紧团结凝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周围,把广大青年的磅礴力量汇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征程上,奋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新辉煌。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同志在接受本刊记者关于《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的采访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不断续写新篇章、开辟新境界,就是因为人始终忠实继承和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地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砥砺前行。关于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者统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个别论断,文章指出,基本原理比个别论断更具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和实践生命力。关于如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文章指出,它的核心社会理念,是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它的核心理论,是对这个社会的具有严密性和完整性的科学论证。关于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光辉旗帜。关于如何正确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坚持、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他理论成果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致力于解答不同的时代课题,但都站在相同的政治立场上,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理论精髓、理论品质和价值理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谱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做到既不忘老祖宗、又讲出新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翟国强发表文章《弘扬宪法精神 贯彻实施宪法》。文章指出,宪法是立国之法宝、强国之重器,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治国理政的总规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养成严格崇敬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习惯与文化,使宪法和法律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树立和维护宪法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权威,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的水平。文章指出,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和特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文章强调,弘扬宪法精神,坚定宪法自信,就是要对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充满自信,对宪法确认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对宪法确认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我国宪法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依据。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的政治根基所在。文章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保障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对宪法实施的领导,同时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必须加强宪法宣传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发表文章《宪法修改彰显与时俱进品格》。文章认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是对现行宪法的第五次修改。宪法修改,使我国宪法在总体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认真总结现行宪法的五次修改,给予我们重要经验启示。文章指出,宪法修改应当使宪法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充分反映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必须遵从宪法自身的客观规律,有效发挥保驾护航的根本法作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对于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意义重大,也有利于推动宪法进一步发展完善,更好发挥宪法对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3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治保障。
本期求是笔谈以《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底气和根本力量》为题,刊发了五篇文章。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同志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文中指出,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通篇主题是人民,价值旨归是人民,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表达了人民领袖敬重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赤子情怀。文章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培育了历久弥新的精神。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辛鸣同志在《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一文中指出,创新精神是最鲜明的禀赋。伟大的创造精神让一个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始终生生不息、生机勃勃,让一个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浴火重生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曙光,让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化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文章强调,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文明,创造出壮丽现实,也必将创造光明未来。新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双传学同志在《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一文中指出,波澜壮阔的历史告诉人民,只有不懈奋斗才能创造彪炳史册的伟业,推动历史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这段极不平凡的历程告诉人们,奋斗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发展的,将会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丰富;新时代要有新气象,奋力实现伟大复兴,关键之处仍在于永葆奋斗精神。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秦宣同志在《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一文中指出,伟大团结精神是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共同努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伟大团结精神激励着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孙来斌同志在《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一文中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伟大梦想精神深深地融入血脉,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成为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克服险阻而坚毅前行的精神支撑。今天,只要我们始终发扬这种伟大梦想精神,就一定能够实现的伟大复兴。
解放军报社文化部原主任陈先义同志的文章《崇高的信仰 永恒的坚守——评电视剧〈沙海老兵〉》中指出,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就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发扬“老兵精神”的重要指示,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出品了电视剧《沙海老兵》。该剧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倾情讲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战士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感人故事。文章指出,《沙海老兵》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坚守,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奉献;昭示着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这部不是以战争叙事为主线的军旅作品,收到如此感人的效果,首要原因就在于,《沙海老兵》塑造了有灵魂、有血性的铁血精兵形象,歌颂了战友之间生死与共的革命友谊。这样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故事,才是这部作品受到观众喜爱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