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满足孩子的父母,是在他的成长路上挖坑

12-27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过度满足孩子的父母,是在他的成长路上挖坑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跟我咨询,“家里孩子什么都不缺,想要什么想做什么都尽量去满足他,可是看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看着很心急。”


我对他说:“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对孩子过度满足了?”


现在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孩子需求的过度满足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有的家长出于一种攀比心理,秉持着“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不能缺”的理念,不考虑孩子是否真的需要。


前几天就有一位家长说:“看着孩子的同学暑期都被家长领着出国游,我们家条件没那么好,但咬咬牙,也用攒了大半年的积蓄,准备带孩子出国玩。”眼神里满是骄傲。



有些工作忙碌的家长,出于一种补偿心理,给不了孩子贴心的关爱和陪伴,就用物质去弥补,甚至孩子还没有提出要求家长就已提前准备好了,超出预期的满足。


有些家长就是单纯溺爱,孩子今天想要这个玩具,明天想要那个礼物,“宝贝这么可爱,没理由不去满足啊!”


有远见的家长,从不过度满足孩子。


1

过度满足,其实是一种伤害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一岁前,他们的表达与各方面能力很弱,在这个阶段,如何及时满足一切要求都不过分;


一岁到两岁,仍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但可适宜地调整或延缓;


但从两岁开始,对孩子们的要求就要开始适度地说“不”了。


一个在家里要什么都能轻易得到的孩子,长此以往,会把宠溺当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独立自主的精神。


孩子记忆里没有达不成的愿望,没有得不到的满足,会使他从没有渴望感,更没有挫折感,他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呼风唤雨,仿佛得到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这样的孩子,不懂得父母的付出来之不易,学不会感恩。甚至当父母未能满足他的心愿时,产生埋怨、憎恨的心理。



因为家长不给买新款手机,就对家长拳打脚踢,甚至威胁不准进家门的新闻案例屡见不鲜。


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童年时代被过度满足的孩子不健康的心理。


童年时代被过度满足的孩子,长大后总是习以为常地对生活、工作、对身边所有人事物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而不去考虑如何通过自我约束、提升自我来寻找出路。


见过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急功近利,喜欢投机取巧,只想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经不起等待、蛰伏。


不要过度满足孩子,因为他可以对你无限提要求,但对生活不能。一定的缺失感,才是促使孩子去努力争取的动力。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适当满足,不合理的要求拒绝满足,让他们适当体会“受挫”感才有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2

幸福感需要渴望和等待


在养育孩子时,有一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有段时间一下子给孩子买了太多玩具,他对每样东西的热情都不高,甚至很烦躁,新鲜感一过很多玩具都成为了弃物。


而且我明显感觉他那段时间的专注力比较低,也容易急躁。


后来我终于明白,原来玩具不是越多越好,选择性太多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响情绪智力的发展,幸福感反而降低。



当一个人得到时容易,就会在拥有时不懂珍惜,更不会懂得怎样去正确地争取自己想要的。


尽管李嘉诚创造了庞大的商业帝国,但和学校里那些大手大脚花钱的同学们相比,他的两个儿子甚至怀疑父亲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富有。


因为“小气爸爸”不仅很少给他们零花钱,还常常鼓励兄弟俩勤工俭学,自己挣零用钱。


日本著名影星木村拓哉家的教育中,也从不会过度满足孩子。孩子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游戏,需要用自己花几个月的零花钱存下来,而不是伸手就问父母拿。


对于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家长应该掌握一个原则就是有条件、有理由地满足。


让孩子阐明需求应该被满足的原因,如果父母觉得孩子说的很合理,的确需要,就可以满足。


如果孩子的理由并不能成立,例如只是出于和同伴间的攀比,就要温和而坚定拒绝孩子,并讲清楚拒绝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在满足孩子的时候,可以对孩子提出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并非高不可及,目的是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有契约地去满足。


还可以适当吊一吊孩子的胃口,能让他们在等待和渴望中学会满足、体会幸福。


3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关爱和陪伴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去买水果,家长的内心只想给孩子最好的,于是拿了刚上市的草莓,特别新鲜,价格不菲。


可是孩子却一再拒绝,一直大哭,指着那些不起眼的苹果,说要吃苹果。


家长不乐意了,说孩子不识好歹,草莓比苹果好吃,自己这么舍得为他花钱,孩子却不领情。


这个故事,体现了家长经常犯的一个错误:经常以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所谓最好的,而不去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挖空心思想给的未必是孩子需要的,他们真正需要的我们又给的太少太少。


我们所说的“过度满足”更多是指物质上的满足,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却常常被忽视。


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物质是有限的,而所需要的精神上的关怀是无限的。


比起琳琅满目的礼物,可能孩子更需要的是自己沮丧失落时父母温暖的安慰。


想用物质的满足去弥补在关爱和陪伴上的亏欠,是起不了替代作用的,反而会让孩子养成很多危害一生的坏习惯。


好父母,懂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去真正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给他充分的陪伴和关怀,关注孩子内在的精神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互动。



标签: # 孩子 # 家长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