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健康与智慧

12-25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修养、健康与智慧

当下医疗事业之所以发达,除了物质条件迅速改善的原因,可能也是由于需要看病的人多了。说到病,名目繁多,特别是心病,那就需要心理治疗、心理干预、心理康复,也就出现一种新趋势,学校、企业、社区多配置了心理方面的老师或专家。甚至有的夫妻分居了,老公无奈地偷偷求助于心理专家的现象也出现了,令人深感迷惑。何以至此呢?细细想来,可能是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诱惑多,不少人来不及反应,甚至会经常失去自己元初的生活目标,以致于使人性失真,不知不觉成了庄子所谓的“以物易其性”之人,“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老子庄子列子》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33页)其结果,损阳折寿,病态种种(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以致于有少数人陷入极端,草草将自己高楼远眺、闭目一跃而成为自由落体,呜呼哀哉!

有的人,财富、地位、荣誉等身外之物可能居有不少,但内心世界却飘忽不定、灰暗无光,时而十分痛苦,虽然票子、房子、车子、妻子、孩子......,诸子一应具有,但内心却常常空落落的。柏拉图说过这样的观点,“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只要他善良;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也是不会得到安宁的。”(《理想国》西苑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6页)对于那些看似富有的人,自己却不感到幸福、快乐的状况,仔细想想,可能是缺少内在属灵的东西,或者说没有富有的精神家园。他们需要的可能是缓解或解决心病的法子,那就是思考如何调适内在自我,如何注意充实自身内在的东西,内在缺或失的是什么?可能是真、善、美的内涵。关于这些,儒家、佛家和道家均有系统而深刻地阐释。

说到修养与健康,我们许多人其实不知不觉地被固有的陋见观念束缚着,比如有人信奉着所谓的“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生性忧郁啊等等。而忽略或索性就不信有修养这一说。君不见儒家经典中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警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喜怒哀乐之发中节或不中节,要么取决于对所遇事或物的认识把握水平,要么取决于对自身情感的调控能力。有的人遇事就爆,实际是个人欲望过强的表现;要么求成心切,高度紧张而常常失控。因而印度哲人奥修在他的著作中多处建议人们“放松警觉”以缓释紧张。

当你悟到了生活的真谛,思当思之事,放下无聊思绪的纠缠,也就是佛家所谓的开悟之人——“佛”。这是个心性修为的问题,其它仪式只是手段,所以,即便整天烧香拜佛,心的根本问题不解决,那依然是红尘纠绕之人。所以,“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坛经.忏悔品第六》)”被称为“自性三宝”,佛家有自己的一套证悟理路......。

道家鼻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六十七章)各人的理解不一样,实践中的体悟有分别,不是靠读过、知了能解决问题的,即便体悟偶有所得,无恒心亦不能持久。

 苏轼的《仇池笔记》一书中,有一篇叫“记三养”,和我们很多人所了解的“三少”理论差不所,即所谓的心头事少,腹中食少,口中言少,有此三少,神仙可到。粗人亦有粗人的说法,叫做“庄家人的三件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当然现在肯定过时了,只不过其中的道理尚可一悟。经典的说法颇多,民间的经验不一,靠自身悟不悟。有的人根本就怀疑,所以,老子有言,说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四十一章)也就是儒家所谓关于人的贤愚分类之圣人、贤人、君子、小人。小人或愚人,“无忌惮也”,天不怕地不怕,只相信随心所欲,因为那样最省心。所以经常碰壁、痛苦而不思改悔。我们做不了圣人、贤人,所以儒家理想中使更多人成为君子,君子的境界被界定为注重自身修养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君子有似射乎?失诸正鹄而反求诸其身。”(子思:《中庸》,下同)比喻君子言行举止像射箭一样,没有射中天空中飞过的天鹅,不是怪天鹅在飞,而是反思自己没有因为天鹅的移动而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注重内求、自身修养,是一个厚德的过程,心地宽了,身心就会健康,所谓“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想事做事,才能收拾精神、精力充沛,所以说,修养、健康与智慧是密不可分的。

 要之,儒家讲“诚”与“明”,佛家讲“戒”“定”“慧”,道家讲虚静专一和因势利导,用在修身、谋事及理政诸方面,道理是可通鉴的。这些问题处理好的本身就需要智慧,同时,这些方面问题少了,纠结少了,灵府澄澈,心境明朗,洞悉事物自然有不同的境界,就自然成为一名充满智慧之人。

上述道理,从众多文学家、政治家、巨商富贾等能够冠以“大”字的人物身上,均能得到印证,翻翻他们的传记,可能会有别样一番体会的。




标签: # 儒家 # 佛家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