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12-22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最佳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最佳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就是爱的事业。夏丏尊先生翻译《爱的教育》时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教育如果没有爱,就不称其为教育;教师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聚合力量。爱可以创造生命,爱能创造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师爱,除了是教师的一种道德素质,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着重体现在教师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意义的认识,还包括了教师创造爱的环境的能力,让每个学生处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以便感受和模仿,把爱的分寸能力恰到好处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自由自愿的爱的空间,感同身受地健康成长。

师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充满激情地爱自己的学生,就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爱,从而促使他们乐于接受对他的教导,使师生关系健康发展,推动教育教学的进程。教师对学生的爱融合于师生实际的交往中,既具体、实在又可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道德素质的形成都具有无比重要意义。于是,就需要我们对师爱有一个正确的表达方式: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

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这是人性的根本,是教育的呼唤,是一个教师应有的品德闪耀,是宽宏、博大、和谐教育的理念。爱是信任,就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无限的潜力。而且老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发现他们身上有各具特色的潜能,然后挖掘它们,鼓励孩子们去自主探究,从而把他们自身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算达到了教育的良好效果。爱是理解,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有失误与困惑,需要老师支持他们、宽容他们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

在教育中,我们也要教会学生去爱。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地进行情景教育,通过活动的方式传递爱的教育。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带着学生徜徉在文字的海洋时,我似乎更能拥有“近水楼台”的便利。

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强调的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以尊重为前提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有独立的思想、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实际上就是尊重独立,尊重人性,尊重人格,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就无从谈什么“以人为本”,更谈不上教育的成败。

爱学生,前提是了解学生。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按一个模式发展,更不可能用一服药包治百病。教师对学生既要善于见微识疑,又能够长期坚持,一以贯之。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年龄、智力、潜能、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差异“量身定做”不同的教育指导方式,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爱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激励式的。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导向和指南。所以,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激励应该成为评价的核心和灵魂。激励性评价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必需。激励能使人振奋,让学生在感受到爱的同时树立信心、激发潜能,最终走向成功。

爱学生,不妨来点朋友之爱。因为朋友之爱是平等的,如果教师和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的谈生活,谈学习,谈未来,谈做人,师生的心灵琴弦一定会鸣奏出一曲曲动人而和谐的乐章。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最反感的就是长辈的批评教育,他们最喜欢最乐于接受朋友的指点,因为那是最平等最具亲和力的思想,因为学生认为那才真正理解他,真正站在他的角度为他着想。同时,朋友式的爱还可以让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

爱学生,要让学生懂得施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然而,我们在强调教师向学生挥洒爱的甘霖时,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爱和感恩教育,没有让爱的种子生根发芽。所以,我们应当象帕夫雷什中学那样,从教育学生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爱的传递教育,让学生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学会去爱别人,主动接过并传递爱的接力棒。

爱学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子曰:“有教无类”,现代教育更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使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不仅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教育现实的需求和作为教育者良知的体现。

爱学生,要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教师的价值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而不是越俎代庖。一位教育家说过:“中学生是最好的自我设计师,他们到了实践多年梦想的时候。”这话说的十分精彩。中学生做过很多关于理想的梦,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默默地进行着种种尝试和积累,他们的自我设计一般是遵从兴趣和志向进行选择的。这种选择由于建立在丰厚的积累和浓厚的兴趣基础上,所以,由此起步他们很容易走向成功。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选择只能做参谋和向导而不能包办替代。

爱学生,贵在使学生得其天性。柳宗元认为,教育学生的根本方法是“不害其长”,不要妨碍其自然的成长。要按照学生的成长发育和认知规律教育学生,即“顺天之木,以致其性”,不能太过或不及,既不能戕害学生的发展,也不能放任自流。违背教育规律的“填鸭式”和“揠苗助长”实际上是在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对125名35岁以前成为世界知名人士的“超级巨星”作了成才调查。结果发现,这些人的专长虽然不同,成长历程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有一个绝不揠苗助长的父母。

是的,教育如果没有爱,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教师如果没有爱,就难以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更需要教师调整好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博爱积极的胸怀履行教师应尽的教育职责。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默默的赞许眼神、一片热烈的掌声,都在传递爱、分享爱,都会使学生群情激发,积极向上。关注这样的细节,是表达师爱的微妙与伟大,是彰显关爱的亮点。

作为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教,难免有情绪的低潮,难免出现情感的失落。也许会滋生一些自由主义消极的思潮,低调地应对工作,敷衍塞责地了却工作量。因此,我们就必须加强学习,强化管理机制,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使之迅速振作精神。以满腔地激情和高昂的斗志投入教学中来。

爱,使我们不言放弃,不言自我,不容选择,不堕入低潮。面对工作压力、面对别人的不理解、面对“清水衙门”的经济窘态,我必须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学会忘却感伤、丢掉失落。面对流动的学生,却不能让心中的爱流动、失去;送走了长大的孩子,更要微笑着去迎接下一个等待教育的对象。

标签: # 学生 # 教师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