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哥哥,指挥家夏飞云

12-22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我的哥哥,指挥家夏飞云

著名指挥家夏飞云(中)

我是陈静,为父亲的好酒代言 广告

我的哥哥夏飞云是梅泾中学53届毕业生。当年他拎着自己做的小提琴去上海报考音乐院附中,居然被录取了,在小镇上引起了轰动。

如今,夏飞云已是中国当代杰出的民乐指挥家,也是我国当代第一位受严格训练的民乐专业指挥。历任上海音乐院教授、民族音乐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是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上海民族音乐爱好者协会副会长、上海飞云民族乐团音乐总监、团长。

01

我哥上初中那年,我们小学里来了一位用小提琴上音乐课的王松林老师。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夹在头颈里、摆在肩膀上拉的琴,第一次听到如此美妙的声音。大家情绪高涨,上课纪律特好。我回家就把它当成特大新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哥哥听。他听了高兴得跳起来,马上要去看这把琴。

展开剩余93%

青年夏飞云在演奏中

终于等到星期天,我领了哥哥去找王老师。王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让我们看他的琴,还让我唱一首歌,他用小提琴给我伴奏。后来我哥就借了王老师的琴画了图纸,像他做笛子、二胡那样,自己动手做起来。他把家里的靠背椅子拆了,靠背和凳面做琴的面板和底板、凳脚做琴头,只要有空就锯呀、锉呀,每天忙忙碌碌、喜笑颜开。

从画图纸、找材料、找工具,到最后组装成拉得出声音的琴,前后总有十来个月。怎么做得那么慢呢?他没时间呀。除了每天的功课外、他是学校的文娱部长和勤工俭学组的组长。

那时刚解放,每逢节日,濮院镇上总要搭彩牌召开庆祝会、演节目。我哥要与同学们一起去采松柏、做纸花、搭校门前的彩牌楼。还要找同学排节目、做道具,参加全镇的庆祝演出。

学校每周有两次在下午第三节课开始的勤工俭学活动。我哥从小会刻印章、理发、修钟表、修修套鞋、球鞋什么的,他把这些本事教给组里的同学,再一起为大家服务。这个活动深得同学的喜爱,愿意学的人多,来修修补补的人也多,真可谓“生意兴隆”。总要忙到天黑才回家。

那年代时兴“夏令营”,桐乡县各中学的团干部、学生干部的夏令营设在桐乡一中。由于梅泾中学的文娱活动开展得好,暑假里,我哥被抽去教歌和开展文娱活动,一去就半个月。

读小学时他忙于做风筝、粘知了、斗蟋蟀。家里总是一群人进、一群人出。读了初中,就变成忙在外面不见人面了。

心爱的小提琴占据了我哥的心,也占了他所有的课余时间。他把提琴当成二胡拉,慢慢地,刘天华的二胡曲就能在他自制的小提琴上流畅地倾泻而出。夜自修回来,是他的练琴时间,多少个夜晚我都是听他的琴声入睡的。

02

初中毕业,他要到上海去考音乐院附中。听到消息,大家都把它当笑话,会拉几只歌就想进音乐院?连音乐老师曹瑜都真诚地劝他犯不着浪费这个钱。可是,他坚持要去试试,父亲只好替他筹钱,母亲和大姐忙着给他改制衣服。穿着大腰身的中式裤子到上海总不行吧,就这样,连嘉兴也没有去过的他,把心爱的提琴装在量米的面粉袋里,一个人坐“碰碰船”到嘉兴,再乘大车到上海了。

那是1953年夏天的一个早晨,上海江苏路的市三女中里人山人海。今天是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附中在此招考的日子。1300多名考生和陪同的家长、老师,挤满了校园。考生们都穿着时髦,手提乐器盒,由家长和老师陪着、交代着、鼓励着……

而我哥夏飞云孤零零地坐在树荫下的石凳上,看看脚下的园口布袋和由父亲的长衫改成的西装裤子发呆。再看看手里拿着的抽带裤子似的面粉袋,真是自惭形秽!他下意识地把面粉袋藏在了灌木丛里,羞得真想不考了……可是逃回去啥交待?正想着,“夏飞云!”这叫号声把他震醒了,他急忙进了考场。

青年夏飞云

“来考提琴专业的?”

夏飞云腼腆地点了点头。

“琴呢?”

我哥急忙跑出来拿琴。当他从灌木丛里拿出“面粉袋”再次进入考场,慢慢地抖出这把白粉提琴时,监考的老师们惊呆了,所有人的眼睛都看着这把奇特的、从未看到过的小提琴。

“你的琴?”

“我自己做的。”

考官们合上了讲义夹。严肃的考场立刻活跃起来。于是,这把琴就从一双手传到另一双手里,有的老师还拨动琴弦听了听声音。

“好了,开始吧。”

一阵骚动过后,考场里安静下来。

“拉什么曲子?”老师们又打开了讲义夹。

“我没有拉过提琴曲!”夏飞云不好意思地回答。

“那拉什么练习曲?”

“也没有拉过。”夏飞云低着头小声地说。

考官们再次合上讲义夹,看着这怯生生的少年。看来正常的测试是无法进行了。

“那这样吧,”一个老师温和地说:“你会拉什么就拉什么。”

“对、对……”“拉你最喜欢的……”考官们一齐附和。

于是,夏飞云拉响了他亲手做的小提琴。四根琴弦一起诉说这个十五岁少年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是那么纯真、那么朴实、那么美好!它震动了每个老师的心弦。

03

初试顺利地通过了。

接着是两天紧张的乐理、视唱、练耳和文化考试,最后是专业复试。夏飞云又拎着这个面粉袋走进了那间考场。

“老师,我的本事初试那天都拿出来了,今天没有了。”他认真地、又不无遗憾地说。老师们被他的话逗乐了。

“复试就是把你初试时拉过的曲子再拉一遍。”一位新面孔老师亲切地说。

夏飞云大胆地把“东方红”“白毛女”“良宵”“光明行”等曲子又认认真真地拉了一次。他看到今天的监考老师似乎比上次多了,他哪里知道,由于他的“无法打分”,连音乐院谭抒真副院长和附中领导金树田同志亲自出马了。

发榜了,1300多名考生录取了28名,其中小提琴专业三名。夏飞云名列其中,但他的名字下有一行字:“破格录取,试读一年。”

对于这次考试,我哥在几十年后回忆说:“我拉得很蹩脚,但谭抒真副院长说‘这个小孩子有志气,买不起琴自己做,相信他能学好’,就这样我被音乐院破格录取了。”

夏飞云在指挥京剧交响乐《沙家浜》

04

我哥的附中三年,很快在小提琴的弓下滑过,谁都会为他拼命追赶的劲头所感动。他时时告诫自己,多少拉得比我好得多的人都没有录取,却录取了我这个最蹩脚的人,再不好好学,我对得起谁呢?他从五线谱学起,如饥似渴地学理论知识、练琴。

当时,学校在漕河泾,节假日、星期天,我哥从不到市里,一直就在琴房练琴。学校里有他必须学的知识,有他取之不尽的宝藏。他感到在学校里学习太好了!

西洋音乐大师的作品使他陶醉,西洋管弦乐队的音响使他神往。可是,他总有冷落了“老朋友”的感觉,他有好几年不碰二胡、竹笛了。他常常想,为什么全国所有的音乐院都只开设西洋音乐一门课,而没有学习我们自己民族音乐的课堂呢?

说来也巧,哥哥附中毕业那年,上海音乐学院在贺绿汀院长的领导下,在全国首先设立民族音乐系。出于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我哥毅然报考并录取该系的乐队指导专业。

大学五年中,他除了学习民乐指导专业所有的功课外,还遵照贺绿汀院长“学民乐的一定也要精通西洋乐”的教导,所以同时也学完了西洋音乐所有的课程。

1961年,我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从此他走上了民族音乐之路。

演出剧照

05

1960年,我哥被推举在首届《上海之春》音乐盛会上指挥大型组曲,从此开始担任历届音乐会的指挥。

1965年,在两万观众的大型演出中,我哥指挥的上海音乐院全体师生的交响大合唱,创造了一首作品在观众不肯停息的掌声中反复演唱三遍的记录,引起乐坛轰动。

1969年至1978年,我哥被借调到京剧团搞样板戏的中西混合乐队伴奏。八年中,先后指挥《海港》剧组、《红灯记》剧组、《龙江颂》剧组、《沙家浜》剧组和《智取威虎山》剧组的数百场演出和《智取威虎山》的电影摄制。他为京剧采用中西混合乐队伴奏,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并且,随《智取威虎山》剧组赴日本八个城市巡回演出,评价极高。

1983年开始,我哥多次应邀去香港讲学和训练乐队、演出;1992年,应香港市政局邀请出任香港中乐团驻团指挥,同年十月率该团赴加拿大演出;1995年获中国唱片第三届金唱片奖指挥特别奖。由他指挥录制的唱片、带子有100多张(盘);2000年受新加坡之邀出任新加坡华乐团首席客卿指挥;2001年率上海民族乐团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及奥地利、德国巡回演出。

夏飞云在指挥中

我哥曾八次被邀去台湾讲学并指挥台北市国乐团、高雄市国乐团演出。

自1958年登上指挥台以来,我哥先后指挥过上海音乐院民乐队、管弦乐队、上海民族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合唱团、民族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东方歌舞团、上海京剧团、香港中乐团、台北市国乐团、高雄市国乐团、新加坡华乐团,并多次率民族乐团和上海民族乐团为国家接待外宾演出。

至此,目前国内及世界几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乐团都受到过夏飞云的指挥和调教,得到了“经过夏飞云点拨的乐团刹那间会焕然一新,这是每个乐团的每个成员一致公认的”,“一首作品经过他的诠释,不仅作曲家本人啧啧称赞,听众也会久久不能忘怀”的高度评价。

06

夏飞云数十年的教育生涯,可谓是“桃李满门”,许多学生都在国内音乐领域工作,担当要职。现今香港中乐团的音乐总监阎惠昌就是他一手培养的;还有音乐学院指挥系的余峰主任、广播民族乐团的首席指挥彭家鹏等都经过他或多或少的指导。

2012年,夏飞云与一群同样热爱民族音乐并欲为此奋斗的演奏家们创立了“上海飞云民族乐团”。2013年元旦在上海音乐厅连演两场都爆满,当年12月赴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盛况空前。2014年被评为上海市100个具有代表性人物之一。

我哥犹如一棵生长在银杏树下的小树苗,在上海音乐院的沃土里长成了大树。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又有多少园丁为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读附中时,由于当时父亲的画换不来一分钱,经济很困难,他在学校里享受了甲等人民助学金、甲等生活补贴。他在同学中,生活是最俭朴的。他时时记挂家中的亲人,三年级时为学校抄谱(总谱抄成分谱),每月能有八元钱寄回家。大二开始,音乐院领导安排他担任了三个业余民乐队的指导,又在中学部、大学业余部兼课。除了养活自己,每月还能寄回家十八元养妈妈、大姐、妹妹。

哥哥的“忙”是可想而知的。他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努力是一般人难以想象也是难以做到的。

07

哥哥今年82岁了,可他还是不知疲惫地飞来飞去,忙忙碌碌。排练、演出、上课。虽然,他在中国民族乐团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引领与推动作用。但他始终在思考我国民乐的创新和走向国际化的问题。

夏飞云教授指挥艺术专场音乐会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在中国的民族音乐风靡世界时,某些西方国家还是一片蛮荒呢,西方音乐就是在这两百年里兴起、发展并占领了世界音乐的最高舞台。而我们民乐呢?却在这两百年里停滞、落后、萎缩了,非但在世界舞台上没有一席之地,连国人自己也看不起传统的民族音乐,认为登不上“大雅之堂”。我哥要以西方音乐之长补中乐之短,讲究和声配器,使民族乐队多声部交响化,使声音厚实、立体。

只有提高民族乐队自身的质量,才能使更多人喜欢民乐。这样,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得以在这演与听的过程中薪火相传。

中乐走向国际,毕竟是任重而道远的。但只要我们一代代人的努力,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之光必定能重放光芒。我哥坚信,由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筛选出来再加以改进的乐器组成的兼具磅礴的交响性能和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必将诞生!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就是我哥哥夏飞云的真实写照。

后记

哥哥比我大三岁,我们一起走过了童年的岁月。我看着他从拆自鸣钟开始到能替亲朋修钟表;看着他五分钱一个字(合今天的币值)替人刻印章、替糖食店刻“瓜子大王”“xx炒货”的印版赚了钱,嬉笑着交给父亲;看着他自己给自己理发、修套鞋、补皮球;也参与了他做笛子、做二胡、做小提琴的全过程。我是他的“跟屁虫”,也是他的好帮手。因此,小时候的事写起来得心应手,对我哥到了音乐院后的进步记忆犹新。因为他每有进步,必来信报与父母大姐。

至于他的成就和评价,那我就没有资格妄加评论了。文章所有有关他非凡成就的溢美之词,都是从国内和境外官方报刊摘录而成。

注:我从未正经写过文章,这次实是“赶鸭子上架”。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顾树华老师的指导和修改,在这里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夏密云,桐乡三中教师,1995年退休,现居桐乡。

不能忘却的纪念

流传到日韩的传统手工艺,被她玩出了新花样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标签: # 上海 # 他的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