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什么时候最幸福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最近,养青蛙的游戏刷爆了朋友圈,有人说,其实每只青蛙背后,都躲着一个孤独的灵魂。
于是有专家说,因为太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幸福,所以才会寄情于那只手机里的青蛙。
而关于幸福,早在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始终未变。
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到了今天这样物质空前丰富的时代,仍然有很多人处于焦虑和倦怠中,觉得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幸福难求。
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幸福的人太少,不幸福的人太多。”
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难以获得持续稳固的幸福感呢?
2月可以发货
在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米哈里的《心流》中,他提到的两个原因,我认为是很在理的:
第一:宇宙初创之时,就没有以人类生存的安逸舒适为念。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讲,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繁衍后代、传播基因,完成这些事,我们能获得快乐。
但这些快乐必须是短暂的,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有动力去做第二次,所以,长久稳固的幸福本来就不在生命的系统程序中,当然难获得。
第二:人类感知、摄取信息的能力太强大。
这种能力大大超出繁衍后代、传播基因所需,这些多出来的知道与感受,就会让我们失去控制,陷入苦恼和焦虑。
这也就是常言说的“无知无畏,反之,多知多畏,多知多忧”。
说到底,人这种高级动物,想要获得幸福,是真的很难。
那么,人真的就没有办法得到幸福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米哈里通过25年的时间研究了这个命题,并且帮我们找到了答案,他认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幸福,因为幸福取决于我们对外在世界的阐释,源自我们内心的秩序。”
而所谓我们对外在世界的阐释和内心的秩序,其实就是“心流”,这也是米哈里在《心流》这本书中提到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全情投入到一件事中的状态。
他认为,在心流发生时,人能够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甚至会忘了时间的存在,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巨大的满足感,也就是体验到了我们苦苦追求的幸福感。
直白点说,就是唯有在全情投入地学习、创造、发挥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人生才可能真正幸福。
米哈里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们在达到心流状态时的八大特征:
1、一份可完成的工作(胜任感)
2、全神贯注
3、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4、有及时的反馈
5、深入而不牵强的投入行动
6、充满乐趣的体验
7、进入忘我境界
8、时间感会变
也就是说,一旦上述状态全部到位,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变得值得,人也会感觉到幸福。
而这也是我听过的“关于人什么时候最幸福”的最好的答案,那就是幸福是可以创造的,所以只要你想,你随时都可以幸福。
当然,心流的八大特征看起来很简单,要做到,还是非常难的。
米哈里认为,想要达到心流状态,首先要控制意识,因为我们所有的经历,无论快乐与否,都以资讯的形式在心中呈现,而资讯是由意识控制的。
一个人一生中可以处理的资讯为1850亿比特,一个人经历的事情这么多,意识准许哪些资讯进入到意识,就决定了生活的内涵和品质,也就是你够不够幸福。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只靠改变意识的内涵,使自己快乐或者悲伤。
那么,我们要如何控制意识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意识并不神秘,它跟人类其他行为一样都属于生理作用,凭借着构造复杂的神经系统运作,同时也不完全受制于生物规律,所以我们是可以自主控制的。
而控制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好注意力,能够随心所欲的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
正所谓“心里有什么,就能看见什么”,就是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哪里,决定了你的意识能搜集到哪些资讯,其实是由注意力来决定某些事物能够进入意识。
这点我有很深刻的感触。
前几天和老公看了《无问东西》,期间有两个情节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一个是暴雨突至,陋室之中,老教授语音难辨。
当同学们小声嘀咕听不见时,他不再尝试讲课,而是于讲台处泰然落座,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静坐听雨。
那一刻,我从教授和逐渐安静下来的同学们眼神中,看见了幸福。
还有个情节是日军来袭,全校师生撤离,躲在山洞里的他们支起了黑板,高吟《楚辞》与泰戈尔,任凭炮火轰鸣。
我从他们静心求学的眼神里,看见了幸福。
这两个情节中,教授带领同学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听雨,听雨这个资讯就进入了意识,而其他的都被排除在所有人的内心世界外。
而潜心求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只将眼下渴求的知识这个资讯放进了意识,那些飞来飞去的敌机和随时都会掉下来的炸弹显然被挡在了意识的门外,所以,他们无疑都是感到幸福的。
但有个事实我们我们也必须承认,就是无论我们多么努力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应该集中的地方,也很难避免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这种现象米哈里认为是内在失序的现象,也被叫做精神熵。
精神熵和意识一样并不神秘,而且我们得承认这是常态,这可以让我们在面对过量信息时有一个好心态。
而且每次失序,也可以激发我们的新能量,让我们内心在新的目标水平上达到有序。
所以,米哈里认为,我们获取心流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抗精神熵的过程。
控制好意识,并且持续的对抗精神熵,幸福就会伴随着我们。
了解了我们很难获得幸福的原因,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得到心流而自主掌握幸福,或许你还是有些迷惑,那么,我们到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心流而获得幸福的感觉呢?
米哈里也非常细心的给了我们提示,他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因为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为目标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是目标既达的某种附带现象。
试想一下,当你处在有些活动之中时,内心充满了相容、和谐的感受,感觉、希望与想法在这时变得协调一致,你一定会觉得很幸福吧?
朋友小莉创办了一家家政服务公司,在压力很大的时候,她会选择到游乐场坐过山车。
她说,当她放空自己,完全将自己交给那个旋转的机器时,她只是全神贯注的体验那种身体在空中被抛起来的感觉,她就彻底的沉浸在了当时的感受中,她觉得很幸福。
其实,她是进入了一种心流的状态。
这种特殊时刻,我也有经历过。
我喜欢写作,常常写起来,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最疯狂的一次是,有天晚上我有了一个灵感,一口气写了2篇文章,才发现已经到了凌晨4点钟,而我居然一点都不觉得累,而且毫无睡意。
那样的时刻,现在回忆起来,就是我的“心流体验”。
米哈里在书中和我们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容易让我们感受到心流的场景,有人总结为9条,主要包括运动和健身、舞蹈、性和爱情、事物、思考、阅读诗歌、写作、阅读历史以及研究科学和哲学问题。
他还告诉我们,在工作中、人际交往中、挫折中我们都是可以感受到心流的。
关于工作,他说,工作不是亚当的诅咒,当我们抛开对工作根深蒂固的成见,正视当下的体验品质,把工作尽可能设计得接近心流活动 + 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我们会在高效工作的同时,体验到工作的乐趣。
关于人际关系,他认为家庭、友谊中的心流不是自发存在的,跟“合资企业”一样,必须不断投注精神能量,才能保障她的生存。
他还强调,我们要在工作生活之余学会休闲,而学会休闲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自己的爱好,因为音乐、美食、运动都会让人产生心流,产生幸福感。如果能在这些领域持续投入,达到专业分析的级别,人的幸福感就会加倍增长。
这些观点,我并没有一一实践,但我在知乎上关于心流的话题讨论中发现,很多优秀的人,都在践行米哈里的心流体验,并且对改善现状非常有效。
有人说,米哈里的《心流》是一本幸福操作指南,我并不觉得。
在我看来,《心流》这本书虽然尝试带领我们探讨如何通过控制心灵活动而得到幸福,但作者其实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验不断反思,才能有所收获。
而米哈里也说了,获得最优体验的手段不能浓缩成一个秘诀,也不能背诵下来重复使用。
因此,我们每个人必须自行不断的尝试并且从错误中学习,才能够让自己真的得到掌控幸福的能力。
最后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早日体验到心流,生活的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