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养生”初探
每次教庄子的《庖丁解牛》,最后都要向学生交代“养生”问题。可教材和参考都避而不答,说些“按照规律办事”之类的无关痛痒的话,让老师很犯难:照本宣读,回避问题吧,职业使然,良心使然;明明白白回答吧,资料有限,且大都模棱两可,不知所云。最近上选修课,再次遇到这问题,我就干脆自己来了断了。
我反复阅读,反复推敲:这篇寓言是重在说解牛,还是重在说用刀?经过对比、揣摩,我断定,本文重在说“用刀”而不是“解牛”。理由是:其一,本文的主体是庖丁的对话,而谈论的主题就是如何用刀。其二,庖丁就是拿自己和良庖、族庖的用刀进行对比,说明自己善于用刀的。其三,从庖丁的“释刀”到“善刀而藏”都是写庖丁对刀的态度和行为。其四,庖丁的“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并非因为顺利解完了牛,而是因为又一次完好无损地用完了刀。(乃至又一年使刀刃“若新发于硎”。) 其五,从文惠君的两次赞叹的变化也能看出老庄的寓意——第一次,是看了庖丁的艺术化的解牛技术(即外行看热闹)来夸的;第二次,是听了庖丁的用刀心得报告后领悟的(即内行听门道)。所以,庄子才借文惠君之口道出“吾得养生”的结论。
从用刀的角度来理解养生就很容易了,同样的刀,用法不同,寿命不同:族庖以砍,所以“月更刀”;良庖以割,故而“岁更刀”;庖丁以道,因此“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如此遵道而行,就是再用十九年恐怕仍是新发于硎。)从用刀“一月”、“一年”到“十九年”,其寿命有多大的差异呀!这不正是养生问题吗?那么,庄子就是借庖丁的用刀之道,来告诉我们养生之道的。你从文中领悟了用刀的诀窍,你也就明白了养生的奥秘。我深信,庄圣有知,会对我的别解报以微笑的。
为了让同学们更简明地理解庄子寓言的主旨,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我反复阅读,反复推敲:这篇寓言是重在说解牛,还是重在说用刀?经过对比、揣摩,我断定,本文重在说“用刀”而不是“解牛”。理由是:其一,本文的主体是庖丁的对话,而谈论的主题就是如何用刀。其二,庖丁就是拿自己和良庖、族庖的用刀进行对比,说明自己善于用刀的。其三,从庖丁的“释刀”到“善刀而藏”都是写庖丁对刀的态度和行为。其四,庖丁的“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并非因为顺利解完了牛,而是因为又一次完好无损地用完了刀。(乃至又一年使刀刃“若新发于硎”。) 其五,从文惠君的两次赞叹的变化也能看出老庄的寓意——第一次,是看了庖丁的艺术化的解牛技术(即外行看热闹)来夸的;第二次,是听了庖丁的用刀心得报告后领悟的(即内行听门道)。所以,庄子才借文惠君之口道出“吾得养生”的结论。
从用刀的角度来理解养生就很容易了,同样的刀,用法不同,寿命不同:族庖以砍,所以“月更刀”;良庖以割,故而“岁更刀”;庖丁以道,因此“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如此遵道而行,就是再用十九年恐怕仍是新发于硎。)从用刀“一月”、“一年”到“十九年”,其寿命有多大的差异呀!这不正是养生问题吗?那么,庄子就是借庖丁的用刀之道,来告诉我们养生之道的。你从文中领悟了用刀的诀窍,你也就明白了养生的奥秘。我深信,庄圣有知,会对我的别解报以微笑的。
为了让同学们更简明地理解庄子寓言的主旨,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牛
解|数千
庖丁———用——刀=====道(养生):依乎天理,游刃有余
|
善
|
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