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中的思考

12-03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沉默中的思考

继去年的一场“约架”之后,让传统武术莫名其妙的“躺着中枪”,当时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许多局外人都纷纷对此发表评论,似乎传统武术就应该像中医一样被否定和抛弃,当然这是100多年里我们一直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在今天依然被热炒。官方对此也进行了规范,希望能够保持当下武术的一片繁荣,在文化的自信中展现中国武术的魅力与风采。有时候我自己也很困惑和无奈,以至于不愿意接受一些媒体的采访,觉得对于这样的“比武”进行评论毫无意义。

然而,就在昨天,一个新的视频又开始在网上流行,似乎没有定名为“约架”,而是一场公平的“比武”,此次迎战的是一个咏春的传人,当然结果是以咏春的失败而告终。瞬间,兴奋的人们又开始抨击咏春和传统武术,认为传统武术在现代格斗术的重拳重腿面前毫无招架之力,甚至有许多义愤填膺的年轻人又开始嘲弄和质疑传统武术在历史上的那些故事和传闻,更有甚者,把已经故去40多年的李小龙和某一位散打王进行比较,荒诞不经地认为李小龙无法坚持20秒,云云。对于这些膨胀而又谣言四起的评论,也许我们只能用一句时兴的“呵呵”来应对。

春节在美国,见到了许多痴心于中国武术的美国人,其中亦有从事MMA训练的选手,他们认为中国武术是一种“格斗的艺术”,当我们在否定和质疑传统武术的时候,恰恰国外的格斗选手却从传统武术的技法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素材,诸如传统武术在中短距离进攻和防守上的优势,还有在“连击”与“上下相随”上的特点,以及在躯干和核心力量也就是“整劲”训练上的独到之处。我觉得无论MMA还是UFC或K-1,他们都是包容而开放的技术,从来不是狭隘和固步自封,而是虚心地吸收各国有益的技击术进行“融会贯通”,而在国内,我们遗憾地看到,一个连入流都算不上的格斗选手,不去参加职业或专业的赛事,而是恣意地挑战传统武术,承担了一个所谓“打假斗士”的美名。

且不说其水平如何,一场场“约架”,似乎只有把传统武术的传人挨个打遍,方能成就自己的天下英名,证明中国传统武术是一个传说,一个梦,而唯有所谓的散打和现代格斗术才是真正的格斗,游离于中国武术之外,我们不能忘了,单从格斗术而言,散手和散打正是因为其全名是“武术散打”而让国人有一份感情的寄托,而绝不是挑战自己的“祖宗”,甚至要把自己的“祖宗”踩在脚下。所以,那些动辄就扬言10秒钟打倒李小龙和李连杰的人,其实在内心里应该更加尊重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更加敬畏我们绵延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传统武术。

我们认为,中国武术的存在是以拳种的形式,而拳种的技术单一性又是其最重要的特色,例如翻拳注重“打”,劈挂则是“劈”和“戳”,红拳是“揭抹捅斩”,八极则是“撞靠”和肘膝的组合技法,形意是“五拳”来进攻,戳脚则是低位的腿法,猿功是地趟的腿法与跌扑,还有许多各有特色的拳种不一一列举。那么,从擂台格斗而言,单一的拳种技术是很难应用的,所以在明代戚继光就指出这些拳种“此不过偏于一隅”,要能临敌迎战,必须“集各家拳法兼而习之”,取诸家拳法之长,融会贯通,方能做到“善战”和“艺精”。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近代以来,孙禄堂、马凤图和王芗斋是了不起的武术大家,尤其是马凤图先生,他所倡导的“通备”实质上就是打破拳种的技术差异,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古今中外,这样才能做到“备万贯一”。但在一个开放而包容的时代,我们却看到许多传统武术的流派走向了封闭和保守,美其名曰要“原汁原味”。

还有,任何格斗术都需要力量与技巧还有战术的融入,由于时代的原因还有传统武术在当代价值功能的变化,很多人更注重其健身和修身的功能,而淡化了其格斗功能。当然,格斗的训练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是对身体在某种程度上的摧残,需要每日大运动量的训练,还要有陪练,长此以往才是“两两相抵”的格斗。而且我们应该看到现代格斗术已经发展和进步了很多,包括拳击、泰拳和散打的技术与理念,但我们没有必要否定前人,更没有必要去靠“挑战”一个不同“武道”项目的选手来证明自己的水平,就如同在日本,从来不会有一位极真空手道的选手去挑战相扑的国手,大家都是崇尚武道的精神,守着武道的规矩。

从我的个人体验中,传统武术的传人在力量训练包括爆发力和耐力方面有不少的欠缺,当然也谈不上去每天花几个钟头去打靶和对抗了。人,各有所好,传统武术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选择。这也是古老的中国武术在一个斑斓多姿的时代所面临的选择,或尴尬,或生动,或失望,或重生。

当美国的航天员在基地里打中国的太极的时候,我们却在上演一场关于太极的闹剧。

当咏春在风靡世界的时候,我们却在创造了一个关于咏春的笑话。

沉默,无语。(本文完)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