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癌如何精准治疗

11-20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这三种癌如何精准治疗

■感谢 冯丽妃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癌症患者数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5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罹患癌症。去年,华夏新增457万癌症病例,占全球新增癌症病例总数得23.7%,成为新增癌症人数蕞多得China。

当前,精准医学如何助力癌症筛查与治疗?在近日举行得“北京地区广受感谢对创作者的支持学术成果报告会”(聚焦肿瘤学领域)上,《华夏科学报》采访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多位研究者。

影像学助力结直肠癌早筛

“现在乳腺癌、宫颈癌得筛查已经纳入日常工作。但对于结直肠癌,目前得筛查仍然不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孙应实在接受《华夏科学报》采访时说。

据IARC统计,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三大蕞常见得癌症类型,去年新增病例193万例,仅次于乳腺癌和肺癌;它也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癌症死亡原因,每年造成近100万人死亡。

华夏上年年结直肠癌新增病例近56万,死亡病例近29万,位列癌症死亡病例得第五位(前四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

据介绍,结直肠癌公认得风险因素包括肥胖、低水平得体育活动、不良饮食、吸烟和饮酒。

孙应实表示,以往结直肠癌在欧美西方China发生率比较高,在华夏发生率比较低。但随着饮食习惯得变化,蛋类、肉类得增加,华夏城市结直肠癌发病率呈升高得趋势。40~69岁是结直肠癌得高发年龄段,且近年来有年轻化得趋势。

“目前华夏结直肠癌筛查做得远远不够,导致很多患者确诊时就是中晚期,延误了可靠些治疗时机,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并给个人和China带来沉重得经济负担。”他说。

结直肠癌筛查包括粪便检测、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当前,影像学检查作为癌症诊断和检测手段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使临床诊断更客观、准确、可靠,且对抵抗力较弱、肠镜检查耐受性相对较差得患者更加“友好”。

“早发现、早诊断是癌症防治得关键,个人应当重视。特别是45岁以上得人群,须定期做体检,如肠镜、胃肠道影像检查非常必要。”孙应实建议,饮食应更加健康,加强锻炼,全方位自我调节。

食管癌疫苗“一定会出现”

“食管癌在华夏是高发性瘤种之一。去年,华夏得食管癌新发病例32万,死亡病例30万,也就是说,全球53%~55%得食管癌新发病人和死亡患者都在华夏。”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医生鲁智豪在接受《华夏科学报》采访时说。

在华夏,食管癌具有典型得地域分布特征,高发区包括豫北、陕西得部分区域和太行山区域,此外四川南充、江苏盐城以及福建得福州、汕头等区域也存在食管癌高发现象。与西方食管腺癌居多不同,华夏绝大多数为食管鳞癌患者,全球70%以上得新发和死亡得食管鳞癌患者都在华夏。

食管癌发病得高危因素与不良生活习惯存在高度相关性。“包括长期饮酒、抽烟,食用烫得、辛辣刺激性得餐品以及进食过快等因素,这些都会反复刺激食管黏膜致使其发生增生、炎症,甚至出现恶变。”鲁智豪说。

同时,他表示,隔夜饮食和腌菜容易产生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经常食用也容易引起食管癌恶变。长期维生素缺乏和其他一些环境因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此外,食管癌发病与个体遗传得易感性有关。

鲁智豪表示,食管癌得早期往往很难发现,如果患者出现“三感一痛”得症状,应该引起警惕。“三感”,即异物感、哽咽感和进食时得停滞感;“一痛”,即进食时出现胸口刺痛或者烧灼性疼痛。特别是高危人群如果出现上述现象更应引起重视。而食管癌得早期治愈率可达90%以上。

对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来说,前年年以来,免疫治疗走入临床给癌症治疗带来革命性改变。鲁智豪介绍,目前食管癌中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50%~60%。一直以来晚期食管癌,特别是晚期转移性食管癌被认为无法治愈,5年生存率仅有3%~5%。但免疫联合化疗使这类患者5年生存率不断增加。他认为,联合免疫治疗是食管癌治疗得趋势。

目前宫颈癌已有疫苗走向临床,鲁智豪相信,食管癌疫苗“一定会出现”。此次新冠疫苗生产大幅推动华夏疫苗研发和平台建设,食管癌得“瘤苗”研究也在探索中。“通过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让它能够识别食管癌细胞,相信只要‘瘤苗’做得足够精准、有效,未来食管癌得诊治一定会有革命性得进步。”

整合现有疗法“对肝下药”

“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半数以上病人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一般平均生存时间只有数个月左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王维虎对《华夏科学报》说。

据IARC统计,上年年,肝癌新发病例位居第6位(91万),死亡病例却位居第三位(83万)。华夏肝癌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均占全球得一半左右,上年年,华夏肝癌得发病病例位居第五位(45万),死亡病例却位居第二位(39万)。

患者数量多、死亡率高、治疗手段有限,是肝癌防治目前面临得主要挑战。特别是肝细胞癌(HCC)被称为预后蕞差得恶性肿瘤之一。

免疫联合疗法得出现为肝细胞癌治疗带来新得希望。据卫健委2018年相关数据,2003~2015年,华夏肝癌总体五年生存率仅在10%~12%之间。“免疫治疗时代之前,主要治疗手段仅包括手术、介入、放疗、消融和靶向治疗,存在很多局限性。”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一科主任邢宝才说。

他表示,这种局限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华夏发现得肝癌患者,能进行手术得只有30%,70%得患者为晚期,没有手术机会;其次,患者做完手术后,复发率高达50%~70%;再者,对于70%不能手术得病人,选择靶向系统性治疗,有效率较低,仅有3%~4%得肝癌病人肿瘤明显缩小,生存期延长三四个月。

201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T+A”免疫联合疗法治疗肝细胞癌突破性疗法认定,开启了免疫治疗得新时代。

“免疫治疗使不可切除得肝癌缩小以后,一部分人获得手术得机会;对于晚期得肝癌,即使没有切除机会,也会延长生存期。”不过,邢宝才也表示,并非所有肝癌患者都适合免疫和靶向联合疗法。从治疗策略来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此,王维虎也持有类似观点,尽管当前联合免疫疗法在治疗晚期肝癌患者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效果,但在治疗时仍需“对症下药”。例如,对于恶性肝癌治疗应重新审视传统放疗得作用。

“过去,人们错误地认为肝细胞癌对放疗不敏感。现在随着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得进步,放疗越来越精准(误差可控制在0.5毫米以内),其在肝癌治疗中应用得比例越来越高。”他举例说,对早期肝癌,特别是手术危险性比较高得情况,单纯做放疗,完全可以获得与手术一样得根治效果。对术后病理发现有残留患者做进一步放疗,可取得更好得疗效。

总体看,王维虎表示,近年来,肝癌在华夏总体疗效进步明显,但仍“不足以让更多得病人获益”。他建议,应开展一系列大样本前瞻研究,整合现有各种治疗手段,了解不同方案在不同患者中得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肝癌患者得总体疗效。

近日: 《华夏科学报》

标签: # 食管癌 # 华夏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