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史料的深翻与检讨:转变“常识”,尝试“减法”

09-27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辽金史料的深翻与检讨:转变“常识”,尝试“减法”

“材料”与“问题”是历史研究的两大要素,“问题”的生发有赖于“材料”的运用和解读,“材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问题”的解释与探讨。陈寅恪先生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近几十年来的学术发展证明了“材料”与“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大量秦汉简牍、敦煌吐鲁番文书、北朝隋唐墓志的发现、整理与研究,激发出众多新的学术议题,备受关注,成为推进秦汉至隋唐历史研究的一大新动能。自宋代以下,传世文献浩如烟海,随着大量典籍的影印出版与整理点校,加之计算机检索技术的应用推广,“材料”的不断“涌现”亦支撑着宋元明清史研究的学术进步。

相较之下,在各断代史中,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素以史料匮乏著称,传世文献记载相对较少,出土石刻资料亦无法与隋唐碑志等量齐观。那么,新一代的辽金史学人如何在有限的史料中精耕细作,进一步推进辽金史研究,便是很有价值的讨论议题。2018年3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举办青年史学工作坊第89期学术活动,以“辽金史料的深翻与检讨”为主题,邀请青年辽金史学者进行漫谈式的研讨,有助于我们探索和反思辽金史研究中的“材料”问题。

此次漫谈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古丽巍老师主持,邱靖嘉担任引言人,受邀与谈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康鹏、孙昊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苗润博博士。其他参与讨论的学者有包伟民教授、张帆教授以及胡恒、胡翔宇、周施廷、杜宣莹、张亦冰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青年教师。

本活动属于人大青年史学工作坊之“史料工作坊”系列。首先,古丽巍介绍了此次漫谈会的缘起和各位引言人、与谈人的学术背景,并向各位参会的老师、同学表示欢迎和感谢。

活动现场

随后,邱靖嘉作为引言人,对此次漫谈会的主题做了解释说明。在各断代史研究中,辽金史最为薄弱,尤其与前后相承的唐、宋、元史研究相比,更显萧条,造成该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史料的缺乏。目前,研治辽金史主要依靠的还是《辽史》、《金史》两部元修正史,辽金时期的传世文献,确为辽代的仅有一部韵书《龙龛手镜》,金代尚有《大金吊伐录》、《大金集礼》以及几部金人文集,数量少得可怜,出土石刻资料也不如唐宋丰富,而宋元文献有关辽金王朝的记载十分零散,不易搜检。虽自近代以来,几代辽金史学者利用有限的史料奋力开拓,已取得可观的学术成果。但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问题一直是制约辽金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约十年前,刘浦江教授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穷尽·旁通·预流:辽金史研究的困厄与出路》一文,曾谈及这一问题。据他粗略估计,“辽金史史料仅及宋代文献资料的三、四十分之一”,“尽管材料如此匮乏,但在今天的辽金史学界,传世文献资料仍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利用,传统史学方法也还远远没有被发挥到极致”,并指出从辽金史研究对于史料的利用应从此前的“粗放式耕作”走向“精耕细作”。那么我们该如何“精耕细作”呢?这就直接催生出本次漫谈会的主题“辽金史料的深翻与检讨”,对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试作解题。

标签: # 史料 # 史学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