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的历史沿革,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

09-18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的历史沿革,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

邵伯镇历史悠久

“邵伯”镇名的由来,邵伯还有一个别称,名叫“甘棠”或者是“邵伯埭”,因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埭造福于民而得名,百姓把谢安比作西周时的召公,为纪念谢安改原地名步邱为邵伯,古代“邵”和“召”同音,唐宋日益兴盛。当年广为植株的古甘棠,现在还有一棵(后人补栽),隐在邵伯老街之中。时值秋季,并不是甘棠开花的季节,只一些零散的叶子,悬挂在枝头。

如此,倒更显得古趣。(但也有人称宜阳县香鹿山镇甘棠村即为古召伯听政处原址,有清代河南尹张汉手书“召伯听政处”石碑于此。),据史料记载,邵伯最早称为“步丘”,在史料中记有陈胜、吴广起义时曾经过“步丘”。1600多年历史的积淀,使古镇邵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同时又造就了斗野亭,镇水铁牛、谢公祠、条石街、甘棠古树等十多处古迹,也留下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的传奇足迹。

如今的邵伯,是全国1887家重点镇之一,镇域面积为98.61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辖2个国营场圃,2个居民社区,21个行政村,耕地面积7499公顷。区域优势十分明显,东临京沪高速公路,南卧扬粟高速和宁启铁路,西傍京杭大运河,北与高邮市接壤,淮江公路中贯全境,是江都区“一主两翼”发展战略的北翼,是镶嵌在长江运河边上的一颗明珠,是一座融入沿江、沿运开放、开发的旅游名镇,商贸重镇,交通要镇,经济强镇。 改革开放以来,邵伯镇凭借优越的区域优势,抢抓大开放、大发展先机,坚持以“工业强镇、建筑富镇、旅游美镇、科教兴镇”总揽全局,倾力打造“三区一业(即工业集中区、邵伯渌洋湖区、商贸集镇区、建筑安装业)”,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截止2009年,全镇拥有建筑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3家,列统企业58家,亿元企业21家。实现经济总量176.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65.2亿元,财政收入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68元,被评为十佳争先进位乡镇,工业集中区被评为扬州市十强乡镇工业集中区。先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江苏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江苏省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渌洋湖村被确定为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2010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大干三五年,建设新邵伯”的宏伟战略目标,着力在工业转型升级、高效农业发展、旅游开发建设、城乡环境改善、和谐社会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致力打造实力邵伯、人文邵伯、生态邵伯、精致邵伯、幸福邵伯,努力把邵伯建设成为沿运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领头雁。

邵伯镇历史变迁

明清时期设邵伯巡检司,辖24坊8辅;

民国元年(1912)至23年,设邵伯市,辖15庄5镇;

民国34年(1945年)12月至次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邵伯建立政权,初置区政府,后建市政府,领辖邵伯、青云、蟾宫3镇及昭关、永桥、两渡、孙桥、水西5乡;

民国38年(1949年),邵伯再次解放,初设邵伯市政府,后设镇政府;

1952年9月邵伯镇政府升格为邵伯区政府,辖原邵伯镇及公路村;

1954年6月恢复邵伯镇机构,改称为邵伯镇人民委员会;

1958年9月建立江都县第一个人民公社——邵伯人民公社,为政社合一的行政机构,基层设8个工区;

1959年5月调整公社规模,划出丁伙地区;

1961年再次调整,辖5个居委会,2个大队,另建艾菱公社,辖18个生产大队;1964年11月改邵伯镇人民公社为邵伯镇人民政府;

1968年9月,建邵伯镇革命委员会;

1973年4月,乡镇合并,艾菱、邵伯并为邵伯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5月,改公社革命委员会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5月,复名邵伯镇人民政府;

2005年5月行政区划调整,昭关、邵伯镇合并新建邵伯镇。

标签: # 江苏省 # 江都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