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诉,才是最有效的沟通
来自慈怀读书会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只想被倾听》。
如果有保持沉默的艺术,那还有一种艺术是能够让人倾听你的真实想法。习得后一种艺术比前一种难得多,以至于我们往往不惜任何代价去说服别人,为自己争取被认可、被尊重的机会,坚定我们存在的价值。
我们经常用“沉重”来描述生命的艰辛,而“轻视”和“忽略”往往更足够在精神上把一个人压垮。能够被倾听,这是我们寻找生命意义与幸福的必经之路。
人都是害怕孤独的,谁也不想郁郁寡欢,还有很多名人也会因为孤独、不被理解而感到痛苦,产生抑郁。在生活中我们无可避免地与一些负面情绪不期而遇,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途径被倾听、被理解,我们就容易陷在情绪的旋涡里,周而复始,无法自拔。
《只想被倾听》这本书,是由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咨询师阿兰·布拉克尼耶所著,他致力于研究人的焦虑、沟通及亲密关系的维系与经营。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读者被倾听、被他人更好地理解,让那些因为缺少倾听而痛苦的人学会更好地被倾听,摆脱生活中的无力感,不惧权威,自由表达。
书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实录,描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他们或是因为难以和爱人、子女沟通,所以让亲密关系陷入僵局;或是因为处理不好职场间的关系,不懂得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所以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或是因为内心私密的痛苦无处诉说,所以只能压抑自己。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去寻找被倾听的秘诀。
被倾听是幸福乐观的要素之一
为什么我们需要被倾听
父母会对仍在牙牙学语的小孩子说“你要听话”。我们从小学习的就是“听话”,但是却没有人教我们如何被倾听。
婴儿时期,我们会通过哭喊来引起大人的注意,从而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可当我们长大了,能够自我满足部分生理需求时,我们却学会了沉默。一些我们无法自我排解的心理需要,就在沉默中被压抑下来。
但从出生的那天起,我们就有被拥抱和被倾听的需要,这是寻找生命意义的必需。如果这个需求没有被满足,人就会焦躁、愤怒、痛苦。所以我们经常也会说出“你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话”这样难过又无奈的话。
法国传奇制片人杰克·尚塞尔曾说“最可怜、最不幸的人便是无处诉说的人。”当我们的需求无人倾听甚至无处表达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可以说,所有负面情绪的核心,是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
在关系中感知自己的存在
被倾听是一个被感知的过程
哈佛大学80年幸福研究结果表明:和我们人生幸福度的联系最为紧密的是,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
在《只想被倾听》中,列举了四种人际关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的问题。一个不擅长沟通的人,在不同的人际关系里有可能经常会遇到无人倾听的尴尬困境。
那个在职场叱咤风云的人,有可能跟爱人的关系一团糟。那个教出无数优秀学生的老师,有可能和自己孩子的关系紧张……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擅长应对的关系。
玛侬抱怨自己和丈夫的关系“只剩下点共同财产”,因为她感到丈夫不能倾听自己,更让她感到不幸的是,丈夫勾起了她童年时的痛苦感受。
自孩童时代起,她就无法表达自我并被倾听。玛侬的父亲工作很忙,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倾听她的话,而且她也总是害怕和父亲说话。在玛侬看来,父亲根本无法倾听她想说的话。她于是习惯向母亲倾诉,但由于少了父亲的倾听,她仍然感到有所缺失。
在和丈夫共同生活两年后,玛侬发现丈夫也不能像期待中的那样倾听自己。与父亲不同的是,丈夫并不关注她,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倾听她。
希望被人倾听,就像捉迷藏:“找我、听我,你才能找到我,我才能找到你”。
被倾听可以显著促进人际关系,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意义。
所以失败的沟通,会引起我们的负面情绪。但这些情绪也不必一味压抑。当我们感受到这些情绪时,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要做出适当的改变。
被倾听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要找到一个好的倾听者。
他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不管你是气急败坏还是焦虑万分,他会感你所感,不会随意否定你、批评你。但有时我们太着急被倾听,于是想也不想就发出倾诉的信号,结果总是四处碰壁。
希望自己的话能让人听进去,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说不出口?可能是因为过去失败的倾诉经历,也有可能是害怕别人的观点、评价会影响自己。
这需要我们先了解自己的恐惧,克服自身的自卑。想被倾听就要有足够的自信,不能害怕他人的评判。
知道自己为什么不敢表达,才能找到勇敢表达的方法。如果能克服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勇敢地表达,大胆地说话。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对方听不进去?
我们也应该站在听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他是否心情不佳?他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听我说话?
我们知道,当听者心情愉悦的时候,他们总是特别的有耐心,相反,如对方精神状态不适合交流,那么对话就不能进行下去,甚至有可能影响关系。
如果你表达的是愿望和情绪,听者会告诉你他的感受,对话就能顺利展开。但当你表达的是决定,他可能会受到限制,不会发表意见。
有时对方的一些表现会让我们觉得他根本没听:只有知道和谁说,才能知道应该怎么说,只有知道对方愿不愿意听,才能把对话进行下去,达到被倾听的效果。
如何被倾听
怎么让对方听得进去
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说得出口的同时,对方也听得进去?作者给出四个建议:
一、把握关键对话的时机
1960年,斯坦福大学就童年缺乏耐心对成长的影响进行了一个“棉花糖实验”。
实验人员给一些两岁的儿童一块美味的糖,孩子可以选择把糖马上吃掉或者耐心等几分钟获得另外两块糖。马上吃掉糖的孩子在职场、人际关系和社会表现上都不如那些耐心等待从而获得另外两块糖果的孩子。
它也能启发想被倾听的人:要想被倾听就不能太心急,要等待一个好时机。
什么样的时机才是一个适合被倾听的好时机?
当有一个熟悉、安静的环境,双方都有一段足够长的交流时间时,就是一个好时机。
但我们先要有充足的准备,弄清楚要求别人倾听自己的意图,有什么观点和事实可以支持我的想法。知道想说的话应该怎么样说出来,被倾听的可能性更大。否则,再好的时机也挽回不了失败的沟通。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朱利安得向最亲近的同事传达他将被辞退的消息,这使朱利安很有负罪感。
为了避免激烈的冲突,朱利安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对方一想提问题就打断他,还试图用“幽默”的方式化解艰难的处境。但即使在谈话开始前朱利安请求对方善意倾听、理解情况,但对方仍怒不可遏。
在说话的过程中,说者应该要观察自己的话如何影响对方的情绪。为了谈话的顺利进行,我们有必要知道对方因为哪些原因感到不适,并对说话的方式进行调整。如果朱利安能够及时察觉到对方的愤怒,转变策略,或许能使对方明白自己的难处。
另一方面,朱利安没有为谈话设定一个具体的界限,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也没有及时停止对话,谈话的效果不能更糟。
倾诉很注重“界限”,无论要说的内容是什么,确定界限和沟通的具体条件能让我们更有可能被倾听。如果对方对你的话充耳不闻、注意力不集中、带有攻击性,在这些情况下坚持谈话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可以等待另外一个更好的时机。
二、不要情绪失控,才能保证主动权
沟通双方的精神状态是沟通的形式问题,这涉及我们的表达方式,如果沟通一开始就靠吼,对话的头就没有开好,接下来的被倾听、被理解也将艰难万分。
弗朗西斯的老板要求他马上处理一个商务文件,这使他很生气,因为这根本不是他的工作。回应老板的要求时他情绪激动。老板很不高兴,说这件事对公司很重要,弗朗西斯得想想是否真的想继续留在公司工作还是去找另一份更适合的工作。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职场,清楚地表达自己需要我们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否则失控的情绪也会影响对方,很多夫妻总是说着说着就吵起来,正是因为没有控制好情绪,使得谁也无法倾听谁。
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话开始前要先考虑这几个问题:
如何对不愿倾听我们的人说话?
如何知道对方听懂没有?
如何让对方有兴趣听你的烦恼?
解决这些问题,要具备两种态度:
①相信自己
不够自信,有时是因为把别人当成了威胁,不把他人看成威胁能改变我们的习惯性认识和自然倾向,面对他人时就自然就有了自信。
②无论碰到什么障碍都敢于要求对方倾听自己
如果对方在谈话过程中表现得不耐烦,我们要勇敢地告诉对方:这是一个正常的谈话节奏,慢慢说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我。
在表达时,我们要自信、乐观、有吸引力但又不顽固。如果我们希望被倾听,就要明确目标,知道自己想说什么,即使面对压力,也不要忘记这些。
三、同样设身处地理解对方
我们总误以为被倾听就能被理解,但每个人思考的速度不一样。
对方在你的倾诉过程中有可能“听不明白”你说的话,而让你不断重复甚至提出和你说的话不相干的观点。这时就需要停下来,问问对方有没有听懂,要么重新组织语言,要么先倾听对方。
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迪认为七岁的儿童就具有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图的能力。想要被倾听,就要做好倾听对方的准备。倾听不只用耳朵听,更要用精神和心灵去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个人感情,自己的价值观。为了能够畅所欲言拉近彼此的距离,我们需要找到关系当中的平衡点,不靠自己的想象虚构出一个他人的形象并以此评价和抱有期望。
文森的职业使得他需要倾听客户,他有自己一个被倾听的秘诀:“当我希望别人倾听我时,我常先从对方的问题或想法说起。我发现这样他们会更加注意我说的话。”
倾听不会自然发生,当听者信赖你时,就能更专注地倾听你。如果你也能倾听对方,对方会更容易在换位思考中了解你,而不是毫无共鸣、不感兴趣甚至拒绝听你说话。
那要如何倾听?好的倾听者知道用心倾听。
不仅听其所说,还要听其所想。对于那些对方不知道怎么表达的话,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了解对方想说的到底是什么。
四、好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基督徒问牧师:我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牧师很生气地拒绝了:不行,这是对主的不敬,你怎么能有这种想法!另一个信徒问:我在抽烟的时候,也可以祈祷吗?牧师非常欣慰地回答:当然可以,你是主的好儿女!
只要换一种表达方式,把自己的真实看法用礼貌的方式表达出来,能让人愿意继续倾听你,也能获得意外的收获。
希望被倾听,不仅有必要让听者对我们的烦恼感兴趣,还要对我们个人感兴趣。吸引他人并不意味着总是表达同意、恭维奉承,而是要让对方产生同理心。
首先要能自然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情”是一种内心的吸引,它能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当我们要理解、感受和预测他人的情绪,如果你能和听者“共情”,情绪适度地感染,那么他也就能站在你的位置上,理解你的想法和感受。
其次,我们也应该注意表达方式,既表达得足够清楚,又不带有对自己或他人的敌意和怀疑。
被倾听,被治愈
有一种幸福,叫被倾听
有人说,如果不倾听,没人知道如何交流。
倾听与被倾听是一种连接,对于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建立长久的关系非常重要。
如果长期无法被倾听,不仅会让个人自身的情感受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
在最近一档节目里,孩子们鼓起勇气对父母说出埋藏在心底的想法、愿望。
比如希望继续学习舞蹈的少女,她哭着恳求自己的母亲不要停掉舞蹈课程。但是母亲认为跳舞浪费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即使女儿再三保证会好好用功,几番交涉最后仍要求她考进全级前150名才能满足这个愿望。
节目里还有很多父母和孩子不能互相倾听的例子,但每个人都需要被倾听,孩子应该倾听父母的心情,父母也应该倾听孩子的想法。正因为彼此都拒绝倾听,所以亲子关系才会日益困难。
每一种关系,都需要倾诉、倾听。
朋友间无话可说,距离会越来越远;夫妻间无话可说,感情会越来越淡。很多争吵和冲突的产生,都是因为缺乏倾听,而且反复的、看似无休止的争吵和矛盾,更是让人痛苦不已。
被倾听是通往被爱的道路之一,作者总结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得出一个结论:被倾听可以显著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以及自身的存在意义。
有的时候,我们把“聊得来”作为选择朋友的准则,因为语言是有力量的,如果能够彼此倾听,那将是情感和灵魂层面上的交流。良好的沟通,会让关系更亲密。
诉说、倾听、感到被理解和支持,不仅能建立信任,也能让我们摆脱一部分消极的想法,更积极地看待问题。被倾听,是个被治愈的过程。我们所感到的孤独、不安、焦虑,都能在被倾听的过程中释放,得到解脱。
所以,有时即使无人倾听,我们也会设法寻找一个“树洞”,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但“树洞”不是长久之计,它不会给你回应,也不会和你有情感上的交流。被倾听最终还是要回到人身上。
一旦有人倾听,看似无解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方法,起伏不定的情绪就能慢慢平复,几乎让人窒息的孤独感也会慢慢消退。
被他人倾听,是听到自己说话的最好方式。在倾诉的过程中,我们能倾听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感受。
对于寻找自我、寻找支持的人来说,被倾听很重要。在被倾听的同时,我们也能拥抱自己内在的真实,用心体会,我们才能超越自我。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倾听他人,也要学会让他人倾听自己、更好地和自己与他人相处,所有人都能在被倾听中得到治愈。无论年龄多大,学习倾听永远不会太迟。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注:配图来自Nicholas Verrall 作品
*文:Bunny,华景时代心理类书籍负责人,只做有价值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