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努力工作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上大学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人上课总是坐前排,考试总拿奖学金,平时也不喜欢和同学讲话,常年就那么几件衣服,很多同学就会在背地里说,“村里来的呗,死读书!”。
上班后,总有一些同事加班到很晚,工作异常努力,平时同事聚会也不参加,满脑子都是工作,大家背地里议论纷纷,“这年头,这么傻的人真不多了,那么拼命,升职加薪有他的份儿吗?人家早就内定了好吗?”
不知道什么开始,“努力”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努力的人”也成了大家群嘲的对象。比起踌躇满志向往改变的人,大家更喜欢随缘的“佛系”青年,尤其是那种“万事不强求”的态度,更是受到了大家的追捧。
努力“活成大多数”的年轻人
考研界“网红”张雪峰老师去了奇葩大会,他的考研视频凭借极快的语速和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很快赢得了不止考研学生,甚至众多网友的喜欢,视频日点击量达50W。
他坦言自己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赶8场演讲,常年做“空中飞人”。然而如此拼命努力的人,心愿不过是“在一个城市,有车有房”“别人家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有”“能有钱孝敬父母”。很多网友对此的评价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纷纷群嘲他没有“理想”。
无独有偶,这样“大多数的人”,我身边就有一位。她来自西南偏远的一个小农村,当年高考全市前10名,重点985高校毕业。工作一年后,公司倒闭了,开始重新投简历找工作。
尽管有985高校学历背书,但由于工作经验少,几个月下来灰头土脸,极其灰心丧气。有一段时间,我经常能收到她“吐槽HR”的私信,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觉到她的“丧气”。
后来,她终于找到了工作,尽管公司小,但却是她喜欢的工作。回想起那段灰暗的日子,她说:“每次面试被拒绝或者没有消息的时候,都想过要回家。你都不知道,我连火车票都买好了,可是隔天起来,想着再坚持一下,也许就熬过去了呢,就咬牙坚持下来了。现在回头看,是很不容易,但好在都过来了。”
大多数普通人,为了活着都拼尽了全力,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嘲笑他们“干嘛那么努力”“根本没有理想”,有什么资格?
努力的人不该得到如此待遇,努力活成大多数的人并没有什么过错,请善待你身边那些埋头默默努力的人。
“人间不值得”的佛系青年
近两年,《奇葩说》和《吐槽大会》两档综艺节目深受广大青年的喜爱,尤其是那句“人间不值得”简直就是佛系青年的座右铭。
青年作家蒋方舟去了奇葩大会,分享了自己是如何治愈“讨好型人格”的经历,其中谈及她和《吐槽大会》策划人李诞的一段往事:
李诞开玩笑说自己写书就是“玩玩儿”,而面对文学史写书的蒋方舟则吭哧吭哧地努力写作。蒋方舟比喻这就好像一个人轻轻松松就拿到90分,而那个努力拼命的人才拿到60分,但60分的人就应该受到90分的人的嘲笑吗?
当然这只是朋友间的一个小玩笑,但生活中有太多嘲笑别人努力的佛系青年。
一个家境很好的同事一直把工作当成游戏,可有可无,经常挂在嘴边的是:工作多没劲啊,有那点时间,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好。
前不久,公司人员调整,他被离职了。在家呆了将近半年后,出来找工作,因为正处35的年纪,不下不上,很是尴尬,加上他一直都没有过硬的职场经验,也没带过团队,工作一直没有着落。
有时候,他发微信给我们说:之前老说你们那么拼命没用,现在轮到自己找工作了,才发现原来最没用的是不曾努力过。
我们纷纷在群里给他比心点赞,安慰他“慢慢来,总会好的”。当然,一番“落井下石”的奚落总是免不了的。好在这位同事心大,平时人缘也很好,最后依旧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尽管不尽人如意的地方有很多。
“人间值不值得”终究应该是自己说了算,在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努力可能没有结果,但不努力肯定没有结果。
所以不要把那些不努力的顺从,当做淡泊明志的“佛系”,其实你就是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
还是翻不了身的那种。
那些努力的人,没怎么样,依旧在努力的路上。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