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腰骶神经根炎发病的结核性脑膜炎一例

09-11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以腰骶神经根炎发病的结核性脑膜炎一例

患者男,37岁,已婚,因“左下肢麻木2年余,右下肢麻木16个月,反复头痛伴发热14个月,视物成双2个月余”入院。患者于2015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趾麻木,未予特殊治疗,2015年底症状自行缓解。2016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后背部疼痛,为持续性刺痛,较剧烈,当地医院行“伏针”治疗,疼痛好转,但逐渐出现右下肢麻木、无力,主要为右侧小腿、右足麻木,逐渐加重。4月份出现行走不稳,自觉踩空感,易摔倒,蹲下站起费力;下肢无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当地医院考虑“脊髓血管病不除外”,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稍缓解。2016年5月患者出现头痛,为右侧颞顶部胀痛,可忍受,每次持续1h左右,每天数次至数天一次,自服布洛芬可缓解,有时伴恶心、低热,体温37-37.5℃。2016年6月14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行腰穿检查,脑脊液白细胞12×10^6/L,白蛋白619.9m/L,腰骶神经根磁共振提示马尾及腰骶神经丛改变(图1),符合腰骶神经根炎,肌电图提示双下肢神经源性受损,肺部CT提示双肺多发小结节,考虑良性。诊断腰骶神经根损害、非特异性腰骶神经根炎不除外,给予地塞米松20mg,1次/d,治疗15d,右下肢无力改善,麻木明显减轻,基本能够正常行走,出院后改为口服泼尼松片60mg,逐渐减量至停,共服1个月。

 

2016年10月患者右下肢无力较前逐渐加重,麻木不明显,左下肢乏力,行走不稳,似醉酒样,伴自身不稳感、恶心、呕吐,低热,体温37.1-37.5℃,夜间盗汗。11月7日再次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复查腰穿脑脊液白细胞13×10^6/L,白蛋白836.3m/L,行头颅MRI平扫 增强提示脑内多发异常信号伴强化(图2),考虑非肿瘤性病变(如炎性脱髓鞘、肉芽肿性病变)可能。肺部CT提示双肺多发小结节,较前增多。考虑结核感染可能性大,予抗结核治疗(异烟肼0.6g,静滴,1次/d;阿米卡星0.4g,静滴,1次/d;莫西沙星0.4g,静滴,1次/d;吡嗪酰胺0.5g,口服,3次/d;利福平胶囊0.45g,口服,1次/d;甲泼尼龙40mg,静滴,2次/d)20d后,患者肢体无力、头痛症状较前好转,行走仍欠稳,复查头颅MRI提示颅内异常信号较前明显减少(图3),转当地医院继续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患者出院,改为口服并逐渐减量为:异烟肼0.6g,1次/d;吡嗪酰胺0.5g,3次/d;利福平胶囊0.45g,1次/d。患者自觉一般情况好,于2017年3月初自行停用抗结核药物。

 

2017年4月底患者再次出现恶心、呕吐,伴头痛,体温37-37.4℃,后出现视物成双,在当地医院复查腰穿,压力250mmH2O(1mmH2O=0.0098kPa),白细胞8×106/L,白蛋白971mg/L,头颅MRI平扫 增强提示颅内多发新病灶,再次给予抗结核治疗效果差。患者逐渐出现行走不稳、持物不稳、言语不利,偶有幻视。遂于2017年7月24日收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6.9℃,神志清楚,言语欠流利,近记忆力减退,双眼不同轴,左眼外展不能,内收露白2mm,右眼内收、外展受限,均露白3mm,有复视,双上肢肌力4 级,左下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肌力5级,右下肢近端肌力4 级,远端肌力5级,双侧指鼻试验不稳、欠准,左侧跟膝胫试验欠稳准,双侧Babinski征阳性,醉酒步态,步基宽,余颅神经查体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生化、凝血、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抗核抗体五项、自身抗体谱11项、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三项、脑脊液结核菌群鉴定和耐药基因检测、脑脊液免疫球蛋白、肿瘤标志物、甲功七项、布氏杆菌凝集试验正常。结核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阳性。脑脊液压力180mmH2O,白细胞18×10^6/L,蛋白1.24g/L、墨汁染色、抗酸杆菌阴性。入院后诊断及治疗:患者中年男性,病程2年余,症状波动,起病表现为下肢麻木、无力等腰骶神经根损伤症状,激素治疗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同时伴肺部结节,有盗汗、低热等结核中毒表现,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蛋白偏高,头颅MRI提示颅内多发病灶,点状、斑片状、类圆形强化,抗结核及激素治疗有效,由于患者抗结核及激素治疗不规范,目前按照结核感染足量、足疗程治疗(异烟肼1200mg1次/d、利福平0.6g1次/d、莫西沙星0.4g1次/d、乙胺丁醇1g1次/d、吡嗪酰胺0.5g3次/d、甲泼尼龙80mg2次/d)。患者入院第3天出现自身不稳感加重,言语不流利较前明显,行颅脑MRI平扫 增强(2017年7月27日):双侧额顶枕颞叶、侧脑室旁、基底节区、丘脑、小脑、脑干多发异常信号,左额叶、小脑半球出血灶(图4A,B)。头颅CT:左侧小脑半球出血灶。考虑与小脑出血有关,对症治疗后逐渐缓解,复查头颅CT出血吸收。抗结核治疗1个月后患者视物成双消失,行走不稳、持物不稳明显改善,可自行行走,复查胸部CT病灶基本吸收,头颅MRI病灶明显减少(图5),复查脑脊液压力160mmH2O,白细胞9×10^6/L,蛋白0.54/L,激素逐渐减量改为口服,抗结核药物改为口服,患者出院。


讨论

腰骶神经根炎(lumbosacralradiculiti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腰骶神经根、神经干的损害,损害范围包括坐骨神经在内的所有腰骶丛神经根。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通常在流行肺结核的发展中国家发生。病变除累及软脑膜外,蛛网膜、脑实质、脑血管也常常受累,是肺结核最具破坏性的并发症。该病例以腰骶神经根炎为首发表现,后出现颅内感染,临床罕见。

 

腰骶神经根炎常因感染、中毒、营养代谢障碍、肿瘤或劳损后等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相应神经根、神经干支配区的疼痛、无力、感觉障碍和腱反射改变。本例患者病初期仅有下肢麻木、无力等腰骶神经根损伤症状,无脑膜炎相关症状、体征,结合MRI,易误诊为非特异性腰骶神经根炎。

 

后患者使用激素治疗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同时伴肺部结节,有盗汗、低热等结核中毒表现,脑脊液检查自细胞、蛋白偏高,头颅MRI提示颅内多发病灶,点状、斑片状、类圆形强化,抗结核及激素治疗有效,符合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由于患者抗结核及激素治疗不规范,导致再次加重,出现视物成双、复视、双眼球活动受限等展神经、动眼神经受累表现,经再次足量抗结核后病情好转。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监管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足量、足疗程的抗结核治疗。

 

结核性动脉炎的常见并发症为缺血性脑梗死。本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脑出血,结合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病史,推测可能为血管炎性所致。其原因可能为血管炎所致血管弹力纤维破坏,管壁通透性增高,血管内膜、管壁不规则的局部增殖,动脉壁局部坏死并破裂出血及血管闭塞后出血,结核性脑膜炎伴发脑出血罕见。

 

以腰骶神经根炎发病的结核性脑膜炎报道较少,文献中曾有过相关的报道。本例患者以腰骶神经根炎发病,后出现结核性脑膜炎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本病需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结节病、全身性血管炎相鉴别。本病例提示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腰骶神经根炎的认识,考虑其发病因素时要想到有结核杆菌感染的可能性,注意完善相关检查,以防造成误诊和漏诊。


中华医学杂志 2018年5月第98卷第19期

作者:卫杏利(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老年病科) 李一凡(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标签: # 神经 # 患者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