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真正的“佛系”青年生存指南
在很多人都给自己贴上“佛系”标签之后,你知道“佛系”这一概念是怎么流传出来的么?
2014年日本某杂志介绍一种全新的男性品种。他们永远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生活。
和一般的“热衷求偶”的男性不同,他们嫌恋爱太麻烦,不想费神去交女朋友。
这样的男性,一开始被称为“佛系男子”。
“油腻猥琐的中年男子”的热度过去之后,2017年“佛系”一词又霸屏全网,并引申出“佛系养生”“佛系职员”“佛系恋人”“佛系青年” “佛系生活”“佛系追星”等词。
无论是吃瓜群众,还是明星艺人,大家都在用“佛系”。
例如,无论是舞台形象,还是生活方式,霍尊便给人一种古朴、清雅、淡然的印象,被粉丝戏称为“佛系歌手”。
与此相反,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出家了、眼睛快瞎了等等报道频繁出现,使得“佛系”持续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
“佛系”和佛、宗教其实并没有关系,而是用这种态度,表达出一种无所谓、不大走心、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
都行,可以,没关系,这三个词是“佛系”青年嘴边的高频词汇。
房价高,看病贵,工作累,压力大,连疫苗都有假的,现在年轻人看到父辈努力一辈子,依然逃脱不了平凡的人生和充满压力的生活。
他们感受到了世界的残酷和生而为人的无奈。
在这样的环境中,释放压力就成为刚需。所以“佛系”一下,调侃和吐槽自己租不起的房,买不起的学区房,跳不了的槽,创不起的业,失不起的败。
接受事实后,调整心态,生活确实会变得轻松一些,至少不再那么焦虑。
“佛系”是“丧”文化的一种,在重压下的自我安慰。
丧文化的流行,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面临父辈未曾遇到不同的挑战,例如独身子女的孤独、渺小、无力感等。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然而,佛教中的“佛系”,真的也是这个意思吗?
其实并不是。
佛教否定宿命论,充满正能量。它不鼓励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坏的命运和起点,可以行慈悲、修忏悔而加以改变。好的命运如果不善加维护,也会堕落。
佛教戒律清规多,鼓励人修身和精进。这些戒律,可以帮助修行。
例如,其中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佛教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当下年轻人,甚至众多名人所追求的轻生活、森林系,禅意的生活态度,都是相通的。
事实上,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禅宗是宗教色彩最淡而哲学意味最浓的。
它其实就是人生哲学。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禅意的生活方式的原因。
禅意生活方式,不一定非要看破红尘,去素食、喝茶、焚香、抚琴,而是以禅修的态度,过贴近内心的自在生活,“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倡导简约内敛、自在高雅、清净无碍、智慧而拙朴。
无论是商界、政界、还是体育界的名人,例如乔布斯、科比、福特汽车老总等,都推崇冥想的禅修方式。连美国《时代周刊》都刊登关于正念的封面文章,西点军校还专门开设了冥想课程。
歌手李玉刚禅修,只是为了沉淀自己;梁朝伟山中禅修,4天3夜一言不发,吃斋、禁语、早起;马云在作决策之前常常闭关、禁语;央视还曾专题报道禅修冥想还将成为下一个健身新趋势。
那么,什么又是禅呢?
其实,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话,其实都与禅息息相关。
在《禅的故事》中易中天说,禅,不是武林秘籍,不是职场宝典,不是锦囊妙计或者什么攻略之类。它也不是心灵鸡汤,不负责心理按摩。
他觉得禅有三个特点: 不可说,不必说,不能说。禅宗追求的是最高智慧,或者说终极智慧。终极智慧是可以说的吗? 不可以。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不必说,因为禅宗的特点是: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虽然不能说,实际上,禅宗不但说话,还爱讲故事。
结果,参禅变成了智力游戏,而且是高智商的游戏。 所以,高智商的人都喜欢参禅。比如苏东坡,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这些人智商高,悟性好。
另外他觉得,反过来也一样,读禅越多,就越聪明。这样看,禅又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对抗孤独、缓解焦虑、变得聪明。也许,这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立地成佛。
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只能启迪。
只要认得自己的心,通往心灵之路,就是通往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