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常见病的针灸常用方你知道

07-09 生活常识 投稿:管理员
中医治疗常见病的针灸常用方你知道
中医治疗常见病的针灸常用方你知道? 治感冒病歌诀

感冒风池补合谷,太阳大椎泻复溜,

鼻塞迎香上星加,尺泽咳嗽二商喉。

大椎、风池对外感风寒具有较强的发散作用。补合谷泻复溜可以发汗。鼻塞不通,前额疼痛可加迎香、上星。咳嗽加尺泽。喉痛加少商、商阳(此即二商),点刺出血。


治咳喘歌诀

治咳肺俞加中府,内关尺泽三里伍,

哮喘天突膻中刺,痰多丰隆与合谷。

肺俞、中府为肺的俞穴与募穴,内关为治疗胸胁部病症要穴。加尺泽、足三里,补土而又生金清肺热。哮喘时取上穴再加天突,膻中,若是痰多可刺丰隆、合谷。


治胃肠病歌诀

胃肠之病俞募全,三里巨虚加内关,

腹泻隔姜灸神阙,酸多公孙并行间。

肠胃病,如肠胃炎、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可用“俞募配穴”治疗,一般用胃俞、中脘即可,也可同用大肠俞与天枢,或小肠俞与关元,再配以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以及内关等。腹泻可隔姜灸神阙穴。反酸可加公孙、行间。


治肿胀歌诀

肿胀肾俞膀胱俞,京门中极不可漏,

三里地机多有用,三阴交穴并复溜。肾为水脏,开窍于二阴。膀胱为津液之府,职司小便,脾主运化水湿,脾肾阳虚肿胀,可以用肾与膀胱的俞募穴,脾经的三阴交、地机,还可加足三里。


治小儿遗尿歌诀

遗尿神门并关元,三阴交穴和兑端,

膀胱俞募配三里,调整习惯愈不难。

用膀胱经俞募穴膀胱俞、中极,加关元、三阴交,再加神门、足三里、兑端,治疗遗尿病效果较好,在治疗期间,嘱患儿调整习惯,白天注意不要过度疲劳,傍晚后尽量少饮水。


治妇女病歌诀

妇科关元三阴交,肾俞血海要记牢,

更年石门三里穴,归来太冲痛经消,

经少气海并带脉,经多隐白大敦妙。

妇科病书主要涉及冲脉、任脉以及肝,脾两条经络,可用关元、三阴交、肾俞、血海通治,如为更年期病症加石门、足三里,同时还可以配合对症加一些其它穴,如失眠加印堂,头晕加百会等。痛经针归来、太冲。月经过少不畅取气海、带脉,月经过多取隐白、大敦,点刺出血。如属虚证,可灸隐白。


治心神病歌诀

心神三里三阴交,神门关元合谷捎,

头痛太阳列缺好,失眠涌泉印堂要,

眩晕内庭百会刺,内关中脘呕吐消,

心悸内关合心俞,肾俞太冲可通调。

心主神,心神病可选足三里、三阴交,或神门、关元、合谷。头痛可加太阳、列缺。失眠加涌泉、印堂,眩晕加内庭、百会,恶心呕吐加中脘、内关。心悸加内关、太冲、心俞、肾俞,交通心肾,养血镇静。


治阳痿早泄歌诀

阳痿早泄需开导,再刺三里三阴交,

命门曲骨太冲穴,关元肾俞加灸烤。

阳痿早泄病人,常与缺乏生理知识,还有思想负担较重有关,因此治疗时要问清情况,给以正确解释开导,暂时夫妻分居,容易收到较好治疗效果。


治癫狂病歌诀

风府少商加上星,隐白申脉并大陵,

曲池颊车承浆穴,轻刺舌下重劳宫,

男刺会阴女玉门,常用之穴是人中。

此歌诀即唐代名医孙思邈治癫狂症十三鬼穴所改编,歌中舌下即舌下中缝,它在金津和玉液两穴之间。玉门穴位于大阴唇上方,少用,病情若重者可一次用十三穴,轻者可选五至七穴,每次交换使用,但都要用泻法强刺。另外,百会、间使、丰隆、太冲也为常用穴,可作备用。


中风急救歌诀

中风闭证针百会,劳宫涌泉紧相接,

脱证内关灸关元,莫忘隔姜灸神阙,

人中闭脱可通用,闭症十宣可放血。

中风急救,首先区分闭证、脱证,方能有的放矢。不论闭证、脱证皆可应用人中,对于闭证可在十宣放血。脱证千万不能多用灸的办法。《医宗金鉴》云:“脱证撒手为脾绝,开口眼合是心肝,遗尿肾绝鼾声肺,闭证握固紧牙关”,可供辨别闭、脱证时参考。


口眼歪斜歌诀

口眼歪斜合谷先,地仓攒竹丝竹空,

百会颊车二白用,再取内庭和太冲。

口眼歪斜属风邪中于经络,可用歌中穴位尽早治疗。二白指阳白与四白,初起针患者患侧,久则两侧均用。配合葱白煎汤来熏洗患侧,避风寒,忌烟酒,收效较快。

治四肢病歌诀

四肢病用局部穴,分经取穴轮流医,

患侧病久健侧治,针刺阿是功效奇,

下肢环跳足三里,绝骨阳陵并解溪,

上肢外关曲池刺,合谷后溪并肩髃。

四肢疼痛、半身不遂等,均可局部取穴,但是还要辨证分经取穴,一般先针患侧,病程日久针刺感觉迟钝时,亦可先针健侧,再针患侧,遇到疼痛,有时取阿是穴效果好。


治眩晕证歌诀

目眩头晕足三里,百会印堂风池取,

太冲曲池兼合谷,三阴交穴并后溪。

眩晕因肝阳偏亢,上冲头目而致,可用太冲调治肝经,足三里导气下行,再配其它各穴。若痰热盛者可加中脘、丰隆。针刺治疗多用泻法。


口齿咽喉歌诀

齿痛颊车并下关,喉痛风池和廉泉,

齿痛人中喉照海,两症合谷全承担。

四总要穴:面口合谷收,故齿痛喉痛可应用大肠原穴合谷,一般加局部穴,痛重时可加人中。肾阴虚火旺齿痛喉痛,可加肾经照海养阴清热,润喉止痛。


治疗耳病歌诀

耳病下关及听宫,耳门完骨风池行,

外关中渚合谷穴,久病再把肾俞针。

耳部为少阳经所过,取手足少阳经耳门、完骨、中渚、外关和其它局部穴,加面部治疗总穴合谷即可。耳为肾窍。耳病久者,治疗要加刺肾俞。


治疗眼病歌诀

眼病太阳和睛明,攒竹鱼腰四白中,

合谷光明一般刺,其它穴位手要轻。

—般眼病局部取穴加合谷即可。胆经起于眼外角的瞳子髎,刺光明对目疾较好。眼部的各穴位要轻刺不要捻转、提插,另配风池治眼病,治疗时针感由穴位传向同侧眼部效果明显。


治疗腰痛歌诀

腰痛主穴选委中,肾俞命门大肠俞,

咳嗽痛增不能动,加刺阳陵问轻重,

风寒急性难俯仰,攒竹二穴可用上,

腰痛连腹卧不安,天枢针后可起床。

四总要穴:腰背委中求。急性腰痛可在委中放血治疗,局部配肾俞、命门、大肠俞。若痛甚以致不能咳嗽,咳则疼痛增加,刺阳陵泉,用泻法。边针边令患者咳嗽,问疼痛是否减轻。因风寒而致急性腰背疼痛,前俯后仰困难,可针两眉头攒竹穴,出眼泪效果更好,此为笔者经验。如果是腰痛连腹可针天枢,从阴引阳。


五十肩痛歌诀

五十肩痛不能举,攀头摸脊穿衣难,

先刺条口透承山,合谷曲池肩髃全,

还要配合多锻炼,阳陵泉穴不能忘。

五十肩又叫肩凝症,多在五十岁左右得此病,表现肩部疼痛不能上举,攀探头部,后摸脊柱,穿上衣等俱感困难。先以针从条口透承山穴,再依次针合谷、曲池,最后针肩髃。还要令患者高举患肢上下活动或者以肩为圆心以患肢为半径作画圆活动,以加强功能锻炼。


治疗落枕歌诀画

头项强痛难回顾,先刺承浆后风府,

前后困难刺后溪,左右难转昆仑寻。

“先刺承浆后风府”出自玉龙歌,屡用屡效。如果前后低头抬头困难加后溪通督脉。若左右回顾转头因难,针昆仑,以疏通太阳经气以止痛。

针灸辩证不离经络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针灸治疗学理论在基本理论、辨证原则上,与内科治疗学理论有许多相同点,但在诊察、分析、治疗方面突出地依附于经络理论,从而构成了有别于内科治疗学的辨证特点。 1、察经是诊断、分析的重要依据
   察经是指在分析临床病候的基础上,对有关经脉(包括本经、表里经、同名经、相生相克经等)和穴位进行审、切、循、按、扪的检查,以发现异常的变动经脉。变动经脉,是指经络诊察中发现的异常经脉。如循行部位的异常(包括经络中的形态变化)、疼痛,医者在循切诊察中的指感等,动脉搏动过盛过弱,局部皮肤色泽变化等。
   察经发现的变动经脉与临床病候,有时是一致的,如咳喘病候是手太阴经变动;有时是不一致的,如咳喘病候反见手阳明经变动,心悸病候见足少阴经变动,便秘病候见足厥阴经变动。这种不一致恰恰反映出中医关于疾病传变、标本、经络理论的深刻性。
   通过察经而发现、确定变动经脉,是针灸治疗学辨证过程的重要步骤,是临床“辨经”的基础,“选经”的根据。《灵枢·刺节真邪》曾明确提出:“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在《内经》《甲乙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讨论了察经的内容。概括起来,察经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几种。
   审:包括审视和审度两层意思。审视是观察、比较体表经络色泽的异常,络脉的浮显、沉陷等,以判断经络的虚实、寒热。审度是分析、综合经络系统的全部变化,以确定哪些经脉发生了异常变动,它与临床病候的联系形式。审度应贯穿经络诊察的全部过程。
   切:指切候全身体表经络的“脉动”之处,了解动脉的充盈、虚小,包括人迎、头角、颊车、脐上、脐下、足背趺阳、足跟太溪等各部位的脉动情况,并加以比较。以测知何经何络有异常变化。脉盛者为实,脉弱者为虚,实则多热,虚则多寒。
   循:指循摩、推压体表经络的循行部位,了解经络下有无结节、条索样肿物,胸腹部位有无肿物、疼痛,肢体部位有无畸形、触痛等变化。
   按:指按压体表局部和腧穴,特别是各经脉的原、络、背俞、募、郄、五输穴等,了解其反应变化,如喜按、拒按,按压时产生舒适感、疼痛感、麻木感等等。
   扪:以掌面触贴患者的体表皮肤。比较各部位皮肤温度有无明显差别,区分寒热发于阳或发于阴,了解皮肤润泽、枯涩变化。
   经络诊察仍属中医的四诊范围,只是着眼于体表经络、腧穴的诊察,目的在于了解经络的变动情况。察经是在人体自身上寻找病候的客观指征,是中医古代的物理检查方法,临床上必须熟练、细致地进行,才能取得比较可靠的诊察材料。 
 2、辨经是辨证核心
   辨经指辨别疾病的所在经脉和累及经脉,是在察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出现的症候分析、认识疾病的过程。
 《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经脉是疾病的反映系统,同时也是疾病的治疗系统。辨经就是根据察经所发现的变动经脉,临床病候,来判断疾病所在的经络(经脉、经别、络脉)
所属,确定该经的虚实、寒热状态。辨经要点如下:
 (1)辨认经脉的标本传变
 察经发现的经脉,有时是一条经脉,有时是两条以上的经脉,这就需要结合临床病候出现的先后、演变过程,来分析其标本所属、传变过程。
 例如,某45岁女性患者,以心悸不眠1个月就诊。察经发现心、肝、脾经有异常反应。患者10个月前患肝炎,经住院治疗6个月恢复正常。上月经水骤至(已闭经1年之久),且量多,延续15天之久。此证系肝病传脾,太阴已虚,统摄失司,血下过多,心之生血无源,故悸动不宁,阳不入阴故不眠。辨其病本在脾,标在心。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为治疗经脉,培补后天,滋生化之源。取隐白、大都、足三里、建里。针治10余次而安。
 (2)辨别经脉的虚实、缓急
 察经时发现的异常经脉,还需辨别出这些异常经脉的虚实属性和虚实程度,明确其虚实、缓急。
 例如,某50岁女性患者,咳喘不得卧3个月。前医或治肺或调治肺脾或从脾肾入手均未效,并曾用西药(从前用之有效)亦不愈。察经发现脾、肺、肾、大肠4条经脉均有异常反应。结合患者有自汗、恶风等症状,既往有咳喘宿疾,半年前做过子宫全摘术;肺与大肠两经反应特点是中府、尺泽、曲池明显压痛等情况。辨其病本为脾肾两经,属虚;病标为肺、大肠两经,属实;病机为太阴不布、阳明不降。
 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本例标急、本缓,选太阴、阳明两经,配手足同名经的合穴,尺泽、阴陵泉、曲池、足三里,以升其清、降其浊。针治3次已得平卧,咳喘缓解。再拟治本,缓缓调之。在辨经的基础上,再根据经络气化理论,结合脏腑功能的相互影响,即可选择出最适宜的经脉,做为治疗、调整经脉。 
 3、病案分析
 为说明针灸治疗学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兹举例分析如下。
 例1,徐某,女,53岁,1978年8月28日初诊。主诉:左面湿疹半个月。患者8月初因亲人病故,情志郁结,遂发现左侧头面部有虫行感,肿胀,发湿疹,局部痒痛,3日后破溃流黄水,痛苦难忍,夜不成眠。就诊于某医院皮肤科,谓“病毒性疱疹”。曾用中西药物、外敷雄黄软膏等,无明显效果,故来诊治。刻诊:左侧额部、眼睑、面颊肿胀,破溃,局部有结痂及黄色分泌物。自述奇痒,疼痛,口苦思饮,便秘、苔黄厚,脉沉滑。
 经络诊察:破溃结痂部位为足阳明经循行范围,三间、合谷、上巨虚等穴有压痛反应,左侧尤为明显,左侧风池、完骨等穴亦有压痛反应。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为反应经脉。
 辨证:少阳郁结,阳明失其枢转,湿热内蕴,发为湿淫疮疡之疾。
 立法:清泄阳明,宣散少阳。
 取穴:商阳、厉兑、左风池、左外关。
 治疗经过:针治1次疼痛减轻,治疗3次后(隔日1次),面肿消失,湿疹渐收,痛痒已止,便通眠安。为巩固疗效再针治1次,予中药3剂而停止治疗。随访半年未再发此疾。
 按:本例病候分析与经络诊察均属阳明,少阳范围,其性质为湿热郁结,故选经亦为手足阳明、手足少阳经,此例之辨经和选经一致。选取手足阳明经的井穴,再配合手少阳之络穴外关,手足少阳、阳维脉之会风池。较好地发挥了泻热、利湿、疏解的作用。关注:艾条厂家,更多艾灸知识。
 例2,杨某,女,52岁,1983年l月21日初诊。主诉:左目视物障碍半年余,加重一月。患者素有近视,戴镜矫正视力左0.3、右1.2,1982年6月发现左目视物不清,视野缺损(上l/3),有闪光,近一月来加剧。既往有胃病,肝炎、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史。刻诊:左目疼痛,头痛,流泪,左目视物不清,纳少无味,胃脘胀,夜眠多梦,苔白舌胖有齿痕,脉弦略数。
 眼科检查:矫正视力左0.03,右1.2,眼底视乳头正常,黄斑区不清,有水肿,中心及周边有出血点及渗出。诊断“中心性视网膜病变”。
 经络诊察:左侧攒竹、瞳子髎、风池、会宗、光明、足临泣、地五会、左肝俞等穴有明显压痛反应,双太溪、肓俞穴扪之有陷下感,表明足少阴经、手足少阳经为主要反映经脉。
 辨证:肾水不足、肝脉失养,相火上逆,目系受损。
 立法:清肝通络,止痛明目,择足少阳、足太阳经,此为急则治标之法。滋补肝肾治本之法当缓图。
 取穴:左肝俞(火罐放血),左风池,左外关。
 治疗经过:隔日针刺,3次后目痛、头痛基本消失,标证已缓。改拟治本之法,选足少阴,足厥阴经为主。取下列穴位:太溪、复溜、太冲、建里、足三里、风池。治疗至第14次,诸症均好转。
 眼科检查:视乳头正常,黄斑区无水肿渗出,陈旧性出血点见吸收,无新出血点及渗出。矫正视力左0.1、右1.2,自述视野缺损无明显改善。前穴组加左光明、左睛明,针治第18次,视野缺损已消失,但3米以外,视物仍不太清楚,余皆正常。
 患者回原籍而停止治疗。给予滋补肝肾之剂,以巩固疗效。6个月后追访,疗效巩固。
 按:本例病本为足少阴、足厥阴两经,病标为足少阳、足太阳两经,本属阴而标属阳,治则遵“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故先选择足少阳、足太阳经,后选足少阴、足厥阴经,更配合足阳明经、任脉,调补后天,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中医艾灸常用的穴位及禁忌 艾灸是灸法中的一种,艾灸有着非常好的治病效果。三伏天更有很多人选择三伏灸的习惯,三伏天是三伏灸的最佳时机。今天我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下有关艾灸的知识吧。

 艾灸最常用的穴位

 一年有四个季节,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季节特点,我们养生保健更加需要遵循四季养生的原则。中医认为,艾灸不仅要掌握好时间、火候,还有注意艾灸的穴位。那么艾灸的时候,最常用的穴位有哪些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关元:古今医学家都认为关元穴是一个能起死回生的重穴,并且都认为刺激该穴的重要手段就是灸。关元穴是人体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任脉的交会点,此穴有精宫、丹田等别名。艾灸关元穴可以治疗一切阳虚症、气虚症,如气喘短气、畏寒怕冷、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食、精冷、中风 脱证、虚劳羸瘦等等。

 关元穴又是小肠的募穴,所谓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腹胸部的意思。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而灸关元就能很好的促进肠道功能,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着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灸涌泉穴可以治疗: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足三里: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古今许多医家都对此穴推崇备至。因此流传着“若想胃里安,三里常不干”说法。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灸花,灸疮”,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常不干”因此而来。

 更加相关研究发现,足三里进行艾灸能够很好的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进而增加消化能力。

 大椎: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同时如果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热病,癫痫,颈椎病,治疗取穴大椎也是首选,都是在治疗寒凉疾病,那么大椎在上焦,治疗寒凉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选穴位。

 命门:补肾壮阳灸命门,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临床上,命门火衰(见命门火衰证)主要表现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脉沉迟等虚寒之象。

 灸命门和大椎可提高督脉之阳气,大椎和命门艾灸,补足督脉元阴元阳,补命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灸命门给各脏器的生理活动起到温煦,生发和推动作用,故灸命门是推动生命之火。

 神阙:在脐窝正中,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神阙是气和,气舍,气具之穴,是任脉在此会和,此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沟通上下之功效。而且灸神阙还可以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疾病,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所以阳虚体质灸神阙可以很快得到改善。

 中医认为,上面的一些穴位,是我们艾灸常用的穴位,我们在施灸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火候、时间和禁忌,同时,我们一定要找对穴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疗效。

 隔姜艾灸的作用

 隔姜灸是在艾柱下面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生姜,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驱寒发表,通经活络,将新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分寸掌握不好容易起泡、遗留疤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血不足、运行不畅就容易衰老生病。那么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两大特点。当今社会大多爱美女性,在着装上喜爱露脐装,在春秋季节容易使风寒之邪入侵丹田,在夏季喜欢吹空调,又喜欢吃冰冻的食物,使大多数女性形成了寒凉体质,出现了畏寒肢冷、手脚冰凉、痛经、脾胃虚弱等亚健康状况。

 隔姜灸:取生姜一块,切成厚约0.3厘米厚的姜片,(或一元钱硬币的厚度)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牙签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病人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移到附近穴位,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隔姜灸到非常热的时候,必须经常移动,否则皮下就会烫起水泡。被施灸人员,一定要常常提热的信息,而施灸人员,一定要听取被施灸的指挥常常移动姜片。(这个操作仅限于背部,自己不能操作的部位)隔姜灸热的渗透力非常强,隔姜灸不仅仅有艾热的参与,同时还有姜的有效成分参与,所以用于温经散寒

 隔姜灸可适应一切虚寒病症,尤其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麻木、萎症及风寒湿痹等,疗效可靠。

 艾灸祛病延年的穴位

 中医说,未病先防是为“上医”,该如何防?除了生活方式要健康,专家指出,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可以养护阳气、防病保健。但人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艾灸应有所侧重。

 保健灸,就是无病而先施灸的方法,古代又称之为“逆灸”。运用保健灸,能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保健灸主要有以下几种:

 1、神阙灸

 神阙又名脐中,灸此穴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常灸神阙穴可起到强壮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对消化不良、腹泻、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灸治时点燃艾条,距神阙穴3厘米处熏灸,局部有舒适感时固定不动,每次灸10~20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10~20天再灸。

 2、足三里灸

 常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防衰抗老、祛病延年。对感冒、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出血、低血压、动脉硬化等都有预防作用。所以古人把足三里灸叫做“长寿灸”。

 灸治方法:点燃艾条,距足三里穴3厘米处熏灸,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时固定艾条不动,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为度,隔日灸1次,每月可灸10次。

 3、关元灸

 常灸关元穴(脐下3寸)能防病保健、强壮体质,对全身衰弱、少气乏力、精神不振、下腹部虚寒有防治作用。

 灸治时点燃艾条,距关元穴3厘米处熏灸,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时固定艾条不动,每次灸10~20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为度,每周灸1~2次。秋冬季节可连续施灸,灸十余次后停10~20天,然后再灸。夏秋季可适当减少施灸次数。

 4、身柱灸

 身柱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儿童做身柱穴保健灸,能促进发育,增强食欲,不易感冒。无论儿童或成人,常灸身柱穴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方法:取艾绒适量卷成香烟大小,用温和灸法灸5~10分钟即可,隔日1次,每月最多10次。

 5、风门灸

 风门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灸风门穴有预防感冒和脑出血的功能。对肩背酸痛、颈部痉挛、头痛都有防治作用。如有感冒先兆,可用艾条在双风门穴上各温和灸10~20分钟,使脊背感到暖和,就能预防和减轻感冒。

 如感冒迁延不愈,用艾条灸风门,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连灸3~7日,可痊愈。对曾有过中风病史者,每次灸10分钟,每天灸2~4次,可预防中风复发。

 6、三阴交灸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高点直上3寸,胫骨后缘。艾灸三阴交对消化不良、腹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心悸、失眠、湿疹、高血压、冠心病等有防治作用。

 可采用温和灸法:患者可自己操作,左手持艾条灸左侧三阴交,右手持另一艾条灸右侧三阴交穴,每次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1次。

 艾灸养生配方

 现代的社会里,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在最近流行的养生方法中艾灸应该是很实用的。我们在应用艾灸养生法的配方时,可根据疾病情况,人体素质和脏腑功能偏盛偏衰,以补偏救弊的原则,各有重点的择优使用。现举例配方如下:

 ①呼吸系统艾灸养生方

 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②心血管系统艾灸养生方

 高血压: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冠心病: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③消化系统艾灸养生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④神经系统艾灸养生方:大椎、身柱、肾俞、足三里。

 ⑤泌尿生殖系统艾灸养生方: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⑥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⑦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⑧一般强壮艾灸养生方

 此法自古盛行。作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施行健身灸法,一次十数分钟时间多不过30分钟,既无多大痛苦,又经济节约。长期坚持施灸,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其效果绝对不亚于服用膏方,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保健方法。

 如何用中医艾灸治疗胃溃疡

 一、原因

 本病的病因多为暴饮暴食,嗜食过咸、过辣之品,导致胃壁的血液循环障碍。精神因素引起自律神经失调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此类患者的病变部位往往不只是胃,还有其他脏器的损害,故要广泛寻找病因。

 二、症状

 饭后胃部出现绞痛或刺痛,或是痉挛性疼痛,可放散至肩部、小腹部等处,心窝下部可出现局限性压痛。胃溃疡严重者可引发头痛,疼得不能睁开眼睛。

 伴随症状有吐血(咖啡色),或呕吐。嘴唇发白,眼睑没有血色,大便色黑。这是因为胃溃疡引起出血,重者会导致贫血。

 患胃溃疡一段时期后,会出现胃炎或胃酸过多症等不稳定的胃部不适症状。

 由于进食后胃痛,影响消化,所以此类患者往往会变瘦。触诊可以摸到胃部,仔细感觉往往能触及疼痛部位。

 三、治疗

 灸足三里、曲池、肺俞、膏肓、至阳、肾俞、胃俞、巨阙、中脘、左梁门、右滑肉门、气海。选择半米粒大小的艾炷,每穴各灸3壮。

 有些患者治疗后反而胃痛加重,此时腹部的穴位暂停治疗,几天之后再恢复治疗。

 患病人群不同,病因不同,胃溃疡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

 老年人气弱,一般从3壮开始施灸,根据恢复的情况逐渐增加壮数。儿童的病情一般较轻,取肺俞和中脘穴多能治愈。女性患者加灸三阴交效果更佳。肺病患者多处于衰弱状态,故一开始要用弱刺激,从1壮开始施灸。对于精神因素引起的胃溃疡患者,加灸心俞、百会、神门,女性患者要加灸膻中。

 人们常把胃和十二指肠合称为“胃十二指肠”,针灸治疗也一样,两者必须同时治疗,因为在胃里消化完的食物要传输到十二指肠,以进一步吸收营养。(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灸治百病——百岁医生讲述无极保养灸》)

 艾条灸法治疗反复咳嗽

 一些人感冒后出现反复咳嗽的现象,打针、输液、吃药效果不明显,这时不妨试试针灸。免疫力较低的人感冒后常常出现反复咳嗽,这类患者多属虚寒体质,空调冷气、初秋早晚间的凉气即可使感冒后咳嗽反复发作,这类咳嗽多数是轻咳,程度不剧烈,但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

 有的患者吐少量清稀痰;有的没有痰;有的患者大便稀或较软;有的患者早晨起床咽喉不适。一般认为抗生素属寒性药物,所以虚寒体质者不宜长时间使用抗生素。

 针灸、拔罐、穴位红外线照射综合疗法治疗效果比较好,不妨一试。如果由于工作忙等原因没有时间到医院治疗,可以自己在家用艾条灸穴位,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后不但可以使咳嗽好转,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列缺、尺泽、肺俞是治疗咳嗽的常用穴位,取穴简单、操作方便,适合在家进行。

 取穴方法

 列缺: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取穴时两手掌心向下,虎口交叉;左手在上时,左手食指指尖处为右手列缺穴;右手在上时,右手食指指尖处为左手列缺穴。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取穴时掌心向上,手臂上抬,手臂内侧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处即为尺泽穴。双侧尺泽穴取穴方法相同。

 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低头,颈后突出的椎骨是第七颈椎棘突,其下第三突起处即为第三胸椎,肺俞穴(双侧)在第三椎骨旁边开一指处。

 艾条灸法

 点燃艾条靠近穴位3~5分钟。若皮肤感觉发疼可晃动艾条,增减艾条与皮肤的距离。若艾条没有用完,在艾条燃烧端滴几滴水熄灭艾条,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在艾灸之前推按这些穴位,可以增强疗效。具体方法为:大拇指指尖按压双侧列缺、尺泽穴,每个穴位15~30次;用食、中二指端按揉肺俞穴约15~30次;用两手大拇指腹自肺俞穴沿肩胛骨后缘向下分推,约分推30~50次。

 艾灸辨证取穴巧治白带异常

 白带异常是女性的常见病,中医称为“带下病”。那么,中医治疗白带异常有什么妙招吗?据中医专家讲,“带下病”是因患者肝脾不和,肾气素虚,又受到湿热之邪侵袭胞宫、阴器,导致任脉失固,带脉失约引起的。中医治疗白带异常可采用艾灸方法,辨证取穴,疗效较好。

 在中医来说,带下属于“湿”,'外湿’指气候潮湿,是“湿气”很重的地区,'内湿’是指人体对水分的代谢异常,黏膜分泌过多,不管是外湿或是内湿都会造成白带的问题。

 中医艾灸白带异常的方法有脾虚型、肾虚型两种。

 肾虚型

 患者白带清冷,腰膝酸软,乏力,少腹冷坠,溲清便溏,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可灸带脉、三阴交、关元、肾俞、次髎等穴。带脉、三阴交补肾健脾,益气固摄;关元与肾俞配伍可强肾培元,固涩止带;次髎疏理下焦,清散郁热,补益虚损。诸穴合用以达到滋阴补肾,培元固涩之功。

 脾虚型

 患者带下色白,淋漓不断,面色萎黄少华,神疲肢冷,食欲不振,小腹发凉,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滑,脉缓而弱。可取带脉、三阴交、足三里、脾俞、隐白等穴。灸带脉能益气固摄,调理任督两脉;三阴交平肝健脾利湿,补肾强精;足三里调理脾胃,利于气血化生,增强体质,促进康复;脾俞振奋中阳,健脾以助升清降浊,运化水湿;隐白补脾、益气摄血。诸穴合用可起到健脾益气,升阳除湿的作用。

 在中医治疗白带异常时,将艾条点燃后,右手持艾条与局部皮肤成45°角,点燃一端的艾头对准穴位处,相距约1寸左右,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泛红为度。每天艾灸一次,每穴施艾条温和灸15分钟,连续10天为一疗程。

 湿热体质的带下:人体呈现面色稍红,舌头颜色鲜红,舌苔厚而干,带下多为白色、黄色、绿色,且多黏稠状,有腥臭或腐臭味。

 知道了中医的治疗白带异常的方法,请患者不要担心,及时治疗,早治疗早好。

 如何利用艾灸祛湿热

 生活中,如果人体长期处于一种比较潮湿的环境中时,那么,这种潮湿就会在我们体内产生病理变化,特备是天气比较闷的时候,我们的环境也会闷湿,这样这些闷气就会混杂着湿毒一起进入我们体内,长期以往就会在人体内越堆越多,最后导致了疾病的发生。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如何用艾灸来治疗湿毒的养生法。

 1、足三里穴艾灸祛湿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2、丰隆穴艾灸祛湿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3、解溪穴艾灸祛湿

 解溪穴位位置是在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处。这个穴位是我们人体全身祛痰祛湿的一个穴位,特别是解除解除下肢的水肿,有着很显著的疗效。如果我们可以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并且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够很好地达到了祛湿的目的了。

 4、三元穴艾灸祛湿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5、中脘穴艾灸祛湿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6、合谷穴艾灸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虽然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强大功能,但是并不适合所有人去艾灸。哪些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事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7、池穴艾灸祛湿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8、隐白穴艾灸祛湿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条灸5-20分钟。

 中医艾灸小贴士:牢记注意事项和禁忌 艾灸是我国传统疗法之一,其使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埃及是很好的一种养生和治疗方法,但艾灸有很多事项和禁忌需要注意。

 艾灸的禁忌

 艾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祛病防病,保健养生的疗法。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因此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艾灸养生的10大禁忌。

 禁忌一: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禁忌二: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禁忌四:施灸时要心情愉悦,放松,切不可生气。

 禁忌五: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禁忌六:患有胃肠疾病的,艾灸期间不要吃食物,灸后半小时才可以吃饭。

 禁忌七: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旧病又添新病。

 禁忌八: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时要注意掌握好量,先少量、小剂量,灸的时间短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禁忌九: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禁忌十: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时,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时,或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结语:艾灸是非常好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但是艾灸的时候一定要选对穴位、时间、火候,同时对艾灸的禁忌也要了解,以防步入误区。






 
标签: # 艾灸 # 穴位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