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24年前的那个“北京一夜”
今天是2017年9月23日
这是馒头说第 185 篇文章
北京申办过奥运会吗?
当然,不申办,怎么举办?
但北京申办过两次奥运会
那个第一次申办失败的故事
还有多少人记得呢?
【今日主打】
1993年9月23日
北京申奥失利
1
1993年9月23日(北京时间24日凌晨2点27分),摩纳哥的蒙特卡洛路易二世体育场。
在国际奥委会的101次全会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在众目睽睽之下,打开了一个信封。
这是一个决定2000年奥运会最后由哪个城市主办的信封。
在最后一轮的角逐中,有两座城市,已经将其他竞选城市远远甩在身后——最后的主办城市,就将在这两座城市中产生。
一座城市是悉尼,还有一座城市,是北京。
“悉尼!”当这个单词从萨马兰奇口中被读出的时候,现场的中国代表团一阵寂静。
在此之前,北京的票数是一路领先的。
在新千年的交汇之际,北京与期盼已久的奥运会就这样擦肩而过。
在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这段历史可能已被不少人忘记,而很多的年轻人,甚至已不知道这个故事。
但在当时,这个消息确实震动了中国。
2
申办2000年的奥运会,当时中国是志在必得的。
彼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上世纪80年代第一个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从综合国力上说,已经具备了承办一届奥运会的条件。而单从举办体育运动会上看,北京刚刚成功举办了1990年亚运会,无论从体育设施还是赛事承办,也展现了成熟的能力。
1991年2月,北京市向中国奥委会正式提出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随后在1991年12月向国际奥委会和有关的国际体育组织通报了北京的申请。
1991年5月13日,北京惠侨饭店举行了“北京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挂牌揭幕仪式,标志着北京奥申委正式成立。
1992年6月26日,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口号:
开放的中国盼奥运。
同时还有其他辅助的口号:“中国的机遇,北京的荣誉”;“历史名城,时代盛会”,以及在2008年被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都熟悉的一句口号:“北京欢迎你。”
当时,全中国的老百姓都发自内心地投入到这场申奥的活动中,神州大地,各路人士,各种活动,紧扣的都是一个主题:申奥。
当时的明信片
当时发行的纪念币
江西省电信管理局,南京电信管理局向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捐赠价值50万元的电话磁卡
翻出了一首老歌的视频,歌名叫《奥林匹克风》,当年的申奥著名歌曲之一。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歌手的着装都好老土,歌曲曲风也显得过时。但当时,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几乎人人会哼(我还是觉得很好听,歌词也很好)。而这首集合了毛宁、毛阿敏、齐秦、张雨生、那英等当时大腕(也是实力唱将)的歌,也是最早的“群星版”之一了。
可能也因为是信心十足,所以国家的各类媒体也乐于放大大家申奥的热情以及对举办奥运的期盼——这确实是当时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声音。
1993年夏,10万面宣传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彩旗飘扬在北京的主要街道上
所有的申奥造势活动,在1993年9月达到了顶峰。然后,就迎来了9月23日决定北京命运的投票之夜。
9月23日的投票,是国际奥委会91名委员,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
第一轮投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被淘汰。
第二轮投票,德国的柏林被淘汰。
第三轮投票,英国的曼彻斯特被淘汰。
还剩下北京和悉尼。
前三轮,北京的票数都是一直领先的。
但最终决定命运的第四轮,悉尼胜出,北京被淘汰。
公布结果那一刹那的澳大利亚申奥代表团
当时失望的中国助威团
萨马兰奇
3
北京申奥失败。
这个消息传回国内,很多国人都不相信:怎么可能?假消息吧!
但这是事实。
关于北京申奥为什么会失败的各种说法,由此开始在街头巷尾流传。
当初最流行的一个版本,是北京最终在第四轮是以1票之差输给了悉尼。
其实在第三轮曼彻斯特被淘汰后,北京的败局已经确定——投给曼彻斯特选票的奥委会委员,在第四轮基本上都会把自己的票投给悉尼。
但最后这一票究竟差在哪里呢?
当时很多人相信,是因为朝鲜在最后“背叛”了我们,把自己的那一票投给了悉尼。
事实上,每个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票投给谁,都是全程保密的,所以关于“朝鲜背叛”的说法,只是基于猜测。但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倾向于相信?是因为当时的国际背景,似乎很有说服力:
1992年8月24日,中国和韩国正式建交,这对中国而言是是对外交往的重要一步,但对朝鲜而言,却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在中韩建交前,朝鲜采取了各种反对措施,但却最终没有阻止中国走出这一步。
随着中韩建交,中朝关系开始迅速变冷
很多人猜测,作为报复,朝鲜把关键的一票投给了悉尼,而不是和自己曾经有“牢不可破友谊”的中国。
但这一切都只是猜测而已。而且,后面的投票结果显示,中国是以43比45票输给了悉尼,中国其实是输了两票(可以有弃权票),也就是说,就算是朝鲜不投给悉尼投给中国,最多也是打平。
于是,又有不少人猜测,还有哪个应该投给中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最终没有投票给中国。
很多人又把目光放在了台湾。
4
持这个观点的代表,是台湾的李敖。
李敖认为,当时台湾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没有把关键的一票投给北京,理由是台湾当局在9月初作出公开声明:
'北京申办奥运会,台当局立场认为其所具备的条件并不成熟,可是投票是由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个人决定,当局会尊重他的权利与决定。'
真的是吴经国没有投北京一票吗?
吴经国先生
吴经国在他2005年10月出版的《奥林匹克中华情》一书中,透露了幕后的故事。
在前往国际奥委会开会投票前,吴经国当时做出的表态是:
“我这一票的考量有两大因素,第一是为了的利益,第二是为了奥林匹克发展的利益。”
他对自己当时说这话的解释是:
“环顾当时岛内政治环境的敏感、复杂,如果直接道出我所支持的对象,实非明智之举,而客观地提出我投出这一票的前提条件,自认不失为处理这个棘手问题的好办法。”
吴经国还回忆自己在出发前,父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诉他:
“这次投票,你一定要记得你是中国人。”他们并未明说要我支持北京,但他们眼中的期待,我了然于胸。”
最后,作为最有力的证据,吴经国当时把自己所写的选票用照相机拍成了照片。
上面写着:“BEI JING”。
5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北京最后以两票只差败北呢?
当时的中国奥委会主席,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也是中国申奥代表团副团长的何振梁这样分析:
第一,当时埃及的奥委会委员和中国关系很好,虽然年纪很大,但表示坐着轮椅也要来投票支持中国。但临行前身体实在不允许,最终没有成行。
第二,保加利亚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是保加利亚共产党书记的女婿,表示一定要投票给中国。但投票前,保加利亚政局发生了变化,这位委员受到牵连,也没能参加投票。
第三,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约翰·考兹在1999年时自己承认,当时作为澳大利亚奥申委的成员,他在9月22日投票选举的前夜,塞给了肯尼亚和乌干达的两位国际奥委会委员每人3.5万美元现金(据新华社1999年1月22电)。而非洲的这两票,原本被北京认为是“铁票”。
1993年10月1日,邓小平对伍绍祖说:“申办不成,没有关系,总结经验,但要警惕有人捣鬼。”他说:“西方什么允诺都靠不住,这个道理要管好多年,不要轻易相信许诺,拿到东西才算数,没有拿到的就不要信。”
但北京最终没有成功申办,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止这些。
1993年6月10日,在投票表决前3个月,美国众议院外交人权小组通过决议案,反对在北京或在中国其他地方举办2000年奥运会,要求国际奥委会美国委员投票反对北京。接着,欧洲议会也通过决议,表示了同样的意思。
9月17日,投票表决前5天,几家国际通讯社分别发出消息说,北京奥申委一位领导人(指的是申奥代表团副团长张百发,当时他是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在8月31日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电视台采访时表示:
“如果因美国国会的阻挠而使北京申办失败,我国会加以报复,抵制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一时之间,国际舆论大哗。
但事实却是,张百发当时的原话是:
“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美国进行报复,但我们不会那样做,因为我们一贯支持奥林匹克运动。”
但是,澳大利亚电视台却把后面半段给掐掉了(后来萨马兰奇专门请何振梁开了新闻发布会澄清此事)。
何振梁和萨马兰奇
霍英东的儿子霍震霆当时作为北京奥申委代表团的一员奔赴蒙特卡洛,他后来回忆,外国记者向北京奥申委提的问题,多是政治性的,与体育无关,攻击性很强。
这就是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
这也可能是北京当时没有圆梦的最主要原因。
6
何振梁曾回忆起当时那一夜,自己的内心感受。
当萨马兰奇宣布获胜城市是悉尼的时候,他看到了台下北京申奥代表团同志们凝固的表情,他说他当时心里特别难受。
公布投票最后结果那一刻的中国申奥代表团
但他的第一反应,必须是先向身边的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高斯珀表示祝贺。
何振梁向高斯珀表示祝贺
大会结束后,他告诉自己绝不能垮,一路上对向他表示安慰的委员们表示感谢。回到代表团驻地,他先向代表团成员介绍了整个投票的经过,然后回到了房间。
何振梁安慰当时因失望而伤心落泪的香港陈香梅女士
回到房间后,他接到了女儿打来的电话,女儿说她哭着看完了电视转播的全过程,她难以接受这个结果,说爸爸妈妈多保证,我爱你们。
那一刻,何振梁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
【馒头说】
我清楚地记得,1993年9月24日的那个凌晨。
那一夜,才上初中的我,调好闹钟,准时把自己闹醒,打开电视收看最后的申奥投票结果(可见后来我为何毕业就做了体育记者)。
我当时特地拨开窗帘看了看外面:很多家的窗户都透着亮光。
我也清楚地记得,当萨马兰奇用英语念到“北京”的时候,小区里顿时就响起了鞭炮声——放鞭炮的人肯定以为,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赢了。
但其实,萨马兰奇只是先用英语在介绍参加本次申办的城市的名字。
当萨马兰奇说出最后获胜的是“悉尼”的时候,我感觉世界一下子就凝固了。当时我就愣在了电视机屏幕前。
真的,当时谁都没想到。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我们真的是太自信了。当时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认为:我们中国人只要能万众一心干一件事,就不可能干不成!
但1993年的申奥失利,恰恰给国人的那种自信降了温。
从这个角度说,当年的申奥失利,也有积极的一面: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自己,以及当时自己所处的国际环境。从那时起,如何在国际上展示自身形象,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开始被重视起来。
一方面,我们开始认清一点: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崛起或复兴的道路上,无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异样目光乃至不公正的对待,关键是自己如何面对,以后如何避免。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认识到:自己的国家,在我们自己的眼里是一个样子,但在别人的眼中却是另一种样子——别人的一些批评固然是有失偏颇乃至无中生有,但有一些批评,也值得我们自己自省和重视。
2008年,北京“鸟巢”上空绽放的漫天烟火,向全世界证明了我们中国完全有能力奉献出一届出色的奥运盛会——那一刻在现场的我,脑海中真的浮现出了当年那个在电视机屏幕前呆若木鸡的自己。
24年过去了,时间见证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征程。
这个征程绝非坦途,甚至荆棘重生,但只要正视自己的弊端,坚定自己的信念,多做实事,少走弯路,我们终会迎来梦想实现的那一天。
道阻且长,但终点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