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生PK“高铭远携子走遍中国”材料作文
新考纲(样书节选图戳这里 )
新考纲2017年高考语文分类练习专辑征订:语文月刊2016年12期,只是1本书,96页,8元,12月1日出版。包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古诗文阅读五、语言知识与运用六、作文七、模拟试题八、参考答案及解析
====
两学生PK“高铭远携子走遍中国”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7月27日下午,带着13岁儿子开车走遍全中国的高铭远,携全面记录父子365天行程的新书《带着儿子去旅行》与读者见面。2009年8月9日,大病初愈的高铭远在争议声中带领13岁的儿子驾车从家乡黑龙江大庆出发,经多个省市,最后到达西藏,历时365天,行程五万多公里,完成走遍中国之旅。
对此,有人认为,这样做耽误孩子的学习,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高铭远则表示,这一方面是圆自己一个梦,另一方面想做一个引领者,带领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要求:准确理解材料内涵,选取恰当角度构思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立意参考
1、恰当的家庭引导,能够为孩子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孩子能够从容面对今后生活中的困难
2、带孩子去旅游,让孩子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这种引导能让孩子获得最丰厚的财富
3、行动是梦想最好的注脚
4、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5、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
6、该读书时当读书
7、不要把自己的心愿强加给孩子
8、凭什么认为您的做法就正确
9、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10、理性看待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客观分析多远时代的新问题
11、以发展的眼光。对当前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审视,理解阅历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 ……
二、学生习作
起舞人生 (55分)
高三(3)班 赖炎琳
高铭远带着自己的13岁的儿子驾车走遍中国。这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也或许会有人赞扬且支持高铭远的做法。然而,在我看来,高铭远的做法虽有将自己意愿强加给儿子之嫌却依然值得欣赏。
解析:概述材料,并呈现旁人及当事人对此事的看法,再表明态度,支持高铭远.
尼采曾说过:“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而人们对于“起舞”的定义也是各有不同。有人只是想平平凡凡,健康幸福的过完他的人生,这便叫“起舞”。而高铭远所定义的“起舞”,却是带着自己13岁的孩子游遍了整个中国。
解析:针对“起舞”作名词解释,紧扣题目,实则是追求梦想之意,再次肯定高铭远.
或许人们会对此感到不理解,对高铭远的行为表示反对。是啊,13岁的年龄按照正常的轨迹应该步入初中的校园,和同学老师一起共享读书的乐趣。高铭远带着儿子自驾游难道不会耽误儿子的学业吗?就接受学业而言,当然会有影响。可高铭远难道不知道这些吗?天下没有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高铭远这么做自然有自己的考量。
解析:阐释理由,让步承认该做法的影响之大,不过是为引出意义更大的理由,仍肯定高铭远.
高铭远大病初愈,想必他在生病的期间饱受病痛的折磨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他带着孩子走遍中国的山山水水,为的是让孩子的世界更加开阔;为的是让孩子不再做井底之蛙,为的是不让孩子仅仅局限于小小的课本里,为的是让孩子在这漫漫征途中体会到人生不仅只有课本,更有诗和远方,也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圆自己在病痛折磨时心心念念想要抛下俗世烦恼走遍大江南北的梦。
解析:进一步阐释理由,可喜的是从高铭远生病一事说开,引发走遍千山万水胜似圣贤教科书的人生思考,依然肯定高铭远.
昔日,网络上走红了一封教师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饱受争议与惊讶的同时,也不禁让人为之动容。是啊,世界那么大,那么多有趣的事,而我们却被生活所束缚着,在忙忙碌碌的人生中匆匆了却自己的余生。高铭远与这个老师的勇气令人敬佩,他们走过的世界也令人向往。
解析:引网络某教师类似的行为,进一步肯定高铭远不被生活所束缚的勇气。
当然,欣赏归欣赏,并不等于说这样的行为值得推崇。(含蓄过渡,回避用语态度过激,将说理表述得更周全)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面对事情时思考方式也不同。对于高铭远来说,带着儿子游遍中国便是自己的起舞人生;对于其他人而言,则未必。在想要义无反顾的去看看世界的同时,我们更要考虑的是自己的经济状况与家人对你的关怀与期望。不要为了自己的诗和远方,而不顾家人的想法和现实的状况。
解析:针对现实人生阐释这种行为应该因人而为,不要只顾梦想,不顾现状,说理温和入情。
人生处处是风景,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追寻独属于自己的沂水春风,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解析:引《论语》赞追求,强调观点:要去追寻自己的沂水春风
总评:文章态度鲜明,观点明确,提出运用脑髓,带着思想,放出眼光,走遍天涯海角,独寻自己的沂水春风,不妨可为人生优秀的课堂。小作者说理时能照顾到人各有志,每个人生活体验的差异性,与人真诚愉悦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文明交流,合情合理。引用《论语》名言,化用课本知识,融入文章字里行间,殊为不易。
该读书时当读书(54分)
高三(3)班林淑雯
高铭远携13岁儿子奔波五万多公里,走遍中国,一时众说纷纭。而依我之见,高铭远的行为是不理智的,孩子的成长自有规律,该读书时当读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小学二年级都知晓的恒言。13岁的孩子尚且年幼,心智启蒙不够成熟。本该是不负年华,勤勉学习的人生最佳阶段,却因父亲的一个决定背上行囊、风餐露宿,不敢想象五万多公里的驾车之路13岁的孩子是如何走完的,即便他是心甘情愿跟随父亲,即便他的父亲能够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可这趟旅程并非3天,也不是30天,而是365天啊!在孩子远离教育环境,远离老师朋友的一年后,他又该怎样重新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因此所耽误的一年学业又该如何解决?这些事高铭远真的有考虑清楚过吗?
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高铭远在寻梦过程中,带领孩子用脚去丈量土地,寻找所谓的真正的人生之路,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方式真的好吗?在孩子没有充分学习知识、只懂得少许人生道理的前提下,仅凭自己过来人的经验与孩子尚浅的心智,真的能摸索出正确的人生道路吗?窃以为很难。基于此,还是先读读书吧,待身体和心智均成熟后再行动也不迟。
从高铭远的出发点来看,不外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领孩子树立特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也需要必要的知识储备;储备的知识不同,心中的理想与信念也就不同。
高铭远父子一行,由东至西,一路均是不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只可惜胸中无多少墨水的孩子,只能用“好看”二字来粗浅欣赏;游遍中国确实是件令人非常向往的事,高铭远在孩子未充分接受教育的前提下,便开始赌徒式的旅程。为何不等到孩子18岁成人之后再去呢?为何不等到他见到美景,可以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再带他去寻自己的路?
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像高铭远这般仅凭自身经验便着手安排孩子前程的父母大有人在,他们或许是想给予孩子更多的爱,渴望与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共处;然孩子的成长自有规律,在该读书的年龄还是安分读书的好。
点评:通篇文章,观点明确,一以贯之。第一段以及其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后,提出“高铭远的行为是不理智的,孩子的成长自有规律,该读书时当读书”的观点。第二段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引入,先指出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是该读书的年龄,然后一连用三个追问表示对高铭远行为的不认可,暗扣题目。第三段以“虽说……”先让步承认高铭远做法的合理性,然后用一个“但”字以及后面的内容指出高铭远做法的不合理性,三扣题目。第四段先分析高铭远这样做的原因,接着一个“然而”的转折,意味声长地否认了高铭远的行为,四扣题目。第五段先指出高铭远旅程的行本质是“赌徒式”,然后一连两个追问再次否定高铭远的行为,五扣题目。第六段先在高铭远事例上由此及彼、由个及众,给予天下的高铭远们予以充分的理解,然后一个简单的“然”字指出高铭远们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自然而然再次扣题,在增强文章的普适性同时使说理更圆融,升华主题。总而言之,本文逻辑严密,层次清楚,几乎每一段都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或概括,或引用,或说理,或让步认可;第二个层次基本上都是第一个层次的反转,有跌宕起伏之效。不仅如此,全文环环相扣;前一段是后一段的基础,后一段是前一段的回环,前一个层次承接上文,后一个层次勾连下文,在螺旋式说理当中指向社会中高铭远现象,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稍有遗憾的是,在拓展层面上略显不足。
文章解析点评:宁德实验学校李家良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