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1939,刺杀汪精卫

01-09 生活常识 投稿:柚花离海
【3.21】1939,刺杀汪精卫


这是馒头说第 240 篇文章


在去年11月,我曾写过一篇《刺杀汪精卫》(后附)


写的是汪精卫在1935年第一次被人刺杀


这次写的是第二次


所以得在标题加一个年份


汪精卫第一次被人刺杀


虽然身中三枪


但他当时其实是二号目标,这三枪是他代蒋介石挨的


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针对他的刺杀


才是给汪精卫造成巨大惶恐和震撼的一次



【今日由头】

1939年3月21日

汪精卫在河内遭刺杀


1


1939年3月21日,午夜。


越南河内,高朗街27号,一幢三层楼的别墅小楼。


一阵类似鞭炮的声音忽然从别墅里传来,打破深夜的寂静——这并非农历春节,也不是其他节日,为何会有人在此时放鞭炮?


但随后,从27号别墅小楼里传出的惊呼以及呼啸而来的警车证明:


响起的不是鞭炮声,而是枪声。


事后人们才知道,那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暗杀。


而暗杀的对象,就是当时第二号人物:汪精卫。


2


事情,还是要从1938年的12月18说起。


那一天的重庆空军珊瑚坝机场,往昆明方向起飞了一架飞机。


飞机上坐了七个人,领头的,是汪精卫,同行的,是他的妻子陈璧君和一些随从。


汪精卫当时是最高国防会议副主席、国民参政会议议长,是的第二号人物。但这次出行,他既没有带随行警卫,也没有其他要人相送相陪,异常低调。


1935年照片,后排左一为陈璧君,后排左二为汪精卫


因为这家飞机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昆明,而是越南。


汪精卫要离开中国了。


在中国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的时候,他为什么要走?


因为,当年那位愿意“引刀成一快”的汪先生,已经和日本人谈得差不多了。


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来看,虽然自1937年7月7日全面侵华以来,战线推进异常迅速,但打到1938年底,面对就是不肯投降的蒋介石,他们其实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


在逼降和诱降蒋介石屡次失败之后,他们决定另外找一个人选——这个人,一方面要愿意“和谈”,另一方面,要在内同样有崇高的威望。


看来看去,最合适的人选,无疑就是汪精卫。


而汪精卫也正好符合各方面的条件。


对内来说,以“孙中山继承人”自居的汪精卫,苦于手中没有军队,在党内斗争中一直被蒋介石按下一头,长期郁郁不得志。


对外来说,汪精卫一直对中日战争持悲观态度,他一直是主张对日妥协的“低调俱乐部”的背后灵魂人物(但从不出席活动)。


就在1938年11月,汪精卫的亲信梅思平、高宗武和日本人影佐祯昭、今井武夫已经在上海秘密签订了《日华协议记录》及《谅解备忘录》。这份被称为“重光堂密约”的协议约定,汪精卫一旦掌握政权,将允许日军在中国驻军“防共”,在华北为日本经济开发提供优先权,补偿中日战争中日本侨民的损失,以及——中国承认“伪满洲国”,共同建立“东亚新秩序”。


而从重庆经昆明再去越南河内,正是日本人给出的计划。


汪精卫和蒋介石。这张照片摄于1930年,两人的神态颇值得玩味。


12月18日,一直在苦等的汪精卫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蒋介石在这天召集部长以下、科长以上干部训话。


趁这个机会,汪精卫带人匆匆赶往机场,飞往昆明。


汪精卫还和当时的行政院院长孔祥熙打了个招呼,说是要去成都做一个演讲。


汪先生口才一向很好,演讲不少,孔祥熙也没当回事,甚至也没向蒋介石报告。


12月19日,云南省主席龙云发来电报,说汪精卫到了昆明,蒋介石这才知道。


不过,汪精卫这两年心情不佳,经常出走,蒋介石倒也没太在意。他当天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闻汪先生潜飞到滇,殊所不料!当此国难空前未有之危局,藉口不愿与共党合作一语,拂袖私行,置党国于不顾,岂是吾革命党员之行动乎?痛苦之至。惟吾犹望其能自觉回头耳!”


蒋介石哪里知道,汪先生这一去,就不会再回来了。


3


12月21日,蒋介石接到了龙云发来的又一封电报,感觉事情似乎不对了。


电报是这么报告汪精卫的行动的:


“临行时,始道出真语,谓与日有约,须到港商洽中日和平事件,若能成功,国家之福,万一不成,则暂不返渝。”


“云南王”龙云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也值得玩味:在明知汪精卫要去越南的情况下放走了他,然后在放走他之后向蒋介石报告


事态其实远比蒋介石想象得还要严重。


就在汪精卫抵达河内的第三天,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了第三次对华声明——这也是抗日战争期间的第三次近卫声明。


相对于之前自信满满,蛮不讲理的声明,第三次近卫声明对中国国民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


日本人认为的这个“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是谁呢?


当然就是汪精卫。


汪精卫于南京国民前,匾额刻有“忠孝仁爱 信义 和平”


而在中国这一边,汪精卫的秘密出走,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抗日关键时刻,党和国家的第二号人物忽然神秘失踪,怎能不引起人们的议论和猜测?


一方面,蒋介石通过驻美大使胡适等和汪精卫平时关系比较近的人,开始不断做汪精卫的思想工作:不要公开主张和谈,不要与断绝关系,可以去欧洲考察。


另一方面,12月26日,蒋介石专门发表讲话,称汪精卫这次去越南河内是疗养,和政治无关,所有的传言都是谣言。


作为当时的领袖,蒋介石还是要维护一党尊严的——你自己的二把手都跑了要去和谈,这不是丑闻吗?


当时的蒋介石内心已隐隐感到,事情越来越不妙了,所以他在日记中写下:


“党国不幸,乃出此无廉耻之徒,无论如何诚以义胆,终不能当其狡诈奸伪之一顾。此诚奸伪之尤也。”


汪精卫很快证实了蒋介石的担忧。


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发表题为《致党部蒋总裁暨执监诸同志电》的通电:


“……


中国抗战之目的,在求国家之生存独立,抗战年余,创巨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


因为那一天韵目代日为“艳”,所以这份明确表明要和日本妥协的通电,就是后世闻名的“艳电”。


汪精卫发表“艳电”后,日本媒体的报道


毫无疑问,蒋介石等于当众被汪精卫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蒋介石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四个字:


“派员赴越”。


蒋介石动杀心了。


4


蒋介石写的这个“员”字,指的就是军统人员。


交给谁办呢?当然是交给蒋介石当时最信任的人——军统头子戴笠。


戴笠带着两个人,随即由香港直飞河内。


这两个人中,一个人叫陈恭澍。陈恭澍时任军统天津站站长,号称军统的“四大金刚”,因为参与的暗杀次数最多,也被称为“军统第一杀手”——张敬尧、石友三、殷汝耕、王克敏等被刺的案子背后,都有陈恭澍。


陈恭澍


另一个人,叫王鲁翘。他是戴笠的贴身保镖,当年军统暗杀有“民国第一杀手”之称的王亚樵,他也参与其中。


戴笠亲自带队,随行是两个军统的中坚力量,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到了河内之后,各种布置就慢慢展开了:军统租了一幢两层的小楼作为驻地,买了一辆福特两门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开始监视汪精卫等人的行踪。


没几天之后,戴笠先回去了,指定陈恭澍作为这次行动的负责人。


按陈恭澍后来的回忆,戴笠从一开始就没说去河内干嘛,但以大家的职业,在这个时间点去河内,陈恭澍他们知道肯定和汪精卫有关。


戴笠走后,陆陆续续又来了十七八个人,所以后来有了“十八罗汉追杀汪精卫”的说法。但戴笠却始终没有下过其他的命令,只是让“严密监视”。


这样的“监视”持续到1939年的3月初,几个国内派来的军统人员给陈恭澍带来了两把左轮枪和三把驳壳枪,包括一些子弹和工具,陈恭澍知道,要对汪精卫动手了。


但在怎么“动手”这个问题上,陈恭澍和当时也是行动组成员的一个叫余乐醒的人产生了矛盾。


余乐醒


余乐醒实际上是一个工程师。他早年曾是共产党员,后来加入了军统,在军统中地位其实比陈恭澍还要高。余乐醒最擅长的是爆破技术和制造毒药,所以他主张毒死汪精卫。


但陈恭澍却不喜欢用下毒解决,他喜欢用枪直接暗杀。但碍于余乐醒的情面,只能先尝试下毒。


余乐醒探知汪精卫每天早上会派人去一家面包房买面包做早餐,所以在那家面包房的面包里尝试下毒,但因为毒药会改变面包的黏合状态,很容易被发现,所以只能放弃。


他后来又尝试把一种挥发性致命气体装在盒子里送进汪精卫家浴室,但因为送进去的环节无法解决,也没有成功(陈恭澍后来被汪伪特务捕获,陈璧君曾亲自审问,问他派人装到浴室里的盒子是干嘛用的,陈恭澍说他才知道原来这个计划居然被实施了,但他自己根本不知道)。


最终,行动小组只能放弃毒药,决定还是用传统的手枪暗杀。


1939年3月19日凌晨,陈恭澍接到了来自戴笠的电报:


“着即对汪逆精卫予以严厉制裁。”


3月21日,筹备了三个月的暗杀行动终于开始了。


5


“河内刺汪”,其实有多个版本。


第一个来源是陈璧君的弟弟陈昌祖,但当时他并不在场,是根据汪精卫一行人的叙述写出来的;第二个来源是台湾“国防部情报局”在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戴雨农先生传》,称资料多来自军统档案;第三个来源是陈恭澍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回忆录。


还有个来源,是来自当时的亲历者,汪精卫的大女儿王文惺和女婿何孟恒的叙述和记录。


四个来源叙述的事实基本都没有出入,但细节上出入非常大,总的来说,在3月21日晚上,事情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行动小组是翻墙进入高朗街27号,也就是汪宅的。但原本应该是一次安静的“暗杀”,却因为汪宅的门被紧锁而变了味——行动小组拿出斧子劈开门锁,一次暗杀变成了破门而入的强行枪杀。


按照事先的侦测,行动小组的王鲁翘冲入别墅就直奔三楼右首的北房——那是汪精卫和陈璧君的卧室。


王鲁翘。1949年后去了台湾,曾担任台北市警察局局长


发现门被反锁后,王鲁翘还是用斧子劈开门板去拧门把手,但把手拧不开。这时,透过窟窿,王鲁翘等人看到房间内的床下趴着一个人,上半身被床遮住,下半身露在外面。


王鲁翘随即透过门窟窿对那个人连开三枪,枪枪命中。看到那个人挺了几下就倒在血泊中不动之后,王鲁翘招呼众人撤退。


按陈恭澍的回忆,王鲁翘出来后兴奋地报告:


“事情办完了!汪精卫腰部中了三枪,两条腿动弹了几下就伸直了。”


但还没等众人庆祝,凌晨5点,陈恭澍接到了此次行动联络人“徐先生”的电话(此人后被猜测是当时中国驻河内总领事):


“你们搞错了!那个人好好的一点事情没有,受伤的是曾仲鸣!”


他们杀错人了。


6


曾仲鸣是谁?


曾仲鸣生于1896年,是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文学博士,1925年回国后,历任国民秘书、国民候补执行委员、会议副秘书长、铁道部次长兼交通部次长等职。


但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汪精卫的秘书。


他不是一般的秘书。


1911年,曾仲鸣去法国留学,同行八人,其中有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方君璧,还有汪精卫和陈璧君夫妇。在法国,曾仲鸣跟随汪精卫学习国学和诗词,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回国后,曾仲鸣一直跟随汪精卫,忠心耿耿,而汪精卫也非常信任曾仲鸣,把家务和财务全都信任地交给曾处理。


曾仲鸣


所以,曾仲鸣绝不简单的是汪精卫的部下,也不仅仅是他的徒弟或朋友,汪家已经把曾家当做家人一样来看待。曾仲鸣称汪精卫为“四哥”,汪精卫的女儿汪文惺称呼曾仲鸣为“十一姑丈”,称方君璧为“十一姑”。


而就在那一夜,曾仲鸣替汪精卫而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杀错人?


按陈恭澍和其他一些人的说法,是曾仲鸣夫人从香港到河内来看望汪精卫,汪精卫坚持把自己的卧室让出来给他们睡,所以导致军统杀错了人。


但按照汪精卫女儿汪文惺和女婿何孟恒的叙述,汪精卫从来就没住过高朗街27号三楼那间卧室,汪精卫读书写字、处理公务和睡觉,都是在高朗街25号别墅的三楼。


原来,除了27号,还有一幢25号——两幢建筑像连体别墅,互相对称。


汪精卫女婿何孟恒画的高朗街27号示意图


如果按照汪文惺的说法,那就是陈恭澍他们事先侦查工作根本就没做细致,导致最后摆了一个大乌龙。


但无论如何,汪精卫逃过一劫,而曾仲鸣重伤后被送到医院,不治身亡。


在曾仲鸣被送到医院后,汪精卫曾不顾所有人劝阻,坚持赶到医院去见曾仲鸣最后一面,两人的感情可见一斑。


曾仲鸣的死,对汪精卫打击很大,但更让汪精卫产生巨大震撼和惶恐的是:


蒋介石居然真的会对自己下手。


第二天,汪精卫的宅邸周围出现了大量警察保卫。


3月25日,汪精卫在日本人的重重护卫之下,乘船前往上海,开始与日本密谈。


那个曾经刺杀摄政王的刺客,就此下定决心,踏上一条不归路。




【馒头说】


第二次写汪精卫了。


曾有一段时间——或许现在也有——一些人称汪精卫为“汪公”,传颂汪精卫的一句话:“君行其易,我任其难”,说这句话是汪精卫离开重庆时,对蒋介石说的。还说两人其实是约定在“唱双簧”——保证中国两面下注,无论同盟国还是轴心国获胜,中国都将立于不败之地。


且不说这些说法只见于汪精卫在公开场合的自述,全无凭证,就算为真,逻辑上也不符:


从来就没听说过抵抗易,投降难。就算如此,蒋汪一向不和,就连张作霖、吴佩孚这些旧式军阀都知道:什么都可以做,汉奸不能当,以汪精卫的性格,肯让蒋介石摘所谓的“易”,自己去顶个千秋骂名?


所谓两面下注,被说成“全世界只有聪明的中国人才想得出来”。事实上,二战中的欧洲,以法国维希为首,丹麦、挪威、捷克、克罗地亚等国家,都成立过傀儡,亚洲的伪满洲国、伪蒙疆自治、“菲律宾共和国”、“缅甸国”等也都是傀儡建立起的政权——按照这个逻辑,这些傀儡政权的首脑,都是在忍辱负重,“我行其难”了。


如果说傀儡政权也算是“立于不败之地”的话,那也真是让人笑掉大牙了——汪精卫的亲信高宗武和陶希圣,是最早和日本人接触并推动汪精卫和谈的,但在一步步看到日本人开出的条件之后,也感觉这和初衷相差太远了,在最后一刻,他们都选择逃走投奔了蒋介石。


还有一种说法,说“河内刺汪”是蒋介石故意设的一个局,故意杀错人,逼汪投日,彻底清除这个政治对手。


这种推论,又有些过于阴谋论了。因为以当时蒋介石的地位和威信,实在没有必要搞那么复杂,而且自己党的二号人物投敌,难道是一件光彩的事?更何况,就算汪精卫到了河内之后,蒋介石还派人给他送去过50万元,劝他去欧洲考察,只要别公开和谈就行——如果蒋介石真有那种动机,推汪精卫一把还来不及,还会去拉?


种种推测的背后,其实有一个原因还是可以理解的:


汪精卫从一个甘愿赴死,“不负少年头”的刺客,演变为一个投敌卖国,人人欲刺而后快的汉奸,转变实在太大,一下子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针对这点,从汪精卫的性格入手(比如殉难人格,有权力欲,优柔寡断等)分析他一步步的历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先论定“汪精卫这人肯定是不会做那么傻的事的”,然后由此帮他倒推肯定有什么隐情乃至大义,就有点站不住脚了。


性格当然有两面性,但有些做出来的事,是怎么洗也没用的。


那日本人为什么就偏偏选中了汪精卫?


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有一句话,可能就可以解释了: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啊!


(注:本文主要参考来源:2016年8月23日《北京日报》之《河内刺汪》,作者:董少东)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