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场阅兵,他的眼泪为谁而流
5月9日,俄罗斯举办庆祝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3周年阅兵式。
阅兵式过程中,嘉宾席中有不少身着军装、胸前挂满勋章的耄耋老兵,俄罗斯政要基本都出席了本次活动。
普京在阅兵仪式上致辞说:“无数英勇的先烈们在卫国战争中为保卫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付出了巨大牺牲,方才迎来胜利。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5·9’胜利日已将英勇先辈的后代们团结在一起。”
十几年来,全世界明显能感觉到俄罗斯正在有意唤起红色记忆,已经令美国坐立不安,欧洲忧心忡忡。
西方发现大毛熊不再那么好骗了,在叙利亚,美国曾经向俄罗斯承诺,推翻阿萨德政权,让“民主”降临到这片土地,决不会侵害俄罗斯国家利益。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俄罗斯非但没有相信美国的“承诺”,而且直接出兵干预叙利亚局势,阿萨德并没有倒下。
美国靠得住,母猪能上树!这句至理名言,许多国家深有体会。
红场阅兵除了普京,戈尔巴乔尔也出现在了嘉宾席上。这位苏联第一任总统,也是最后一任总统,居然在现场哭了。
关于他抹泪的视频,猜测纷纷,俄《共青团真理报》分析称:
可能他想起了曾经参战的父亲,
可能他回忆起自己在法西斯阴影笼罩下度过的时光,
也可能,这位苏联前总统看着如今的阅兵,为那个自己无法挽救的而解体的伟大国家感到惋惜…
对于87岁的戈尔巴乔夫来说,或许每一次参加阅兵典礼,都是一次刺激。
终结者
1985年,苏联虽然因为经济困难形象暗淡,但仍然是一个统一,强大的超级大国。
六年之后,这个超级大国就四分五裂了,老百姓在民主阵痛中挣扎了好多年。等他们爬出痛苦时,却发现被开除出“民主国家”行列了。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因为他不但是苏共最高领导人,而且是国家最高领导人,苏军最高领导人。
同时,戈尔巴乔夫还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里根自由勋章的获得者,《时代周刊》八十年代风云人物,畅销书作家,必胜客代言人,路易威登代言人,26部电影的龙套……
不过,他最重要的历史角色是---苏联终结者。就凭这一点,全世界欠他一个一吨重的勋章。
苏联解体,其根源要从国内来找,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一连串令人难以置信的背叛和出卖。要弄清这些事件原委,不是几本书能解决的。
不如了解一下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团队,至少这也是一个切入点。
在西方舆论长期灌输下,人们相信美国民主自由,而苏联独裁专制。
实际上,苏共领导人的权力要小于美国总统,像特朗普发个推特就能炒掉部级高官的情况,在苏联是不可思议的。
苏共委员加上书记,当时大约25位左右,每个星期四都要召开一次例会,讨论研究国内外大事(最高领导人有权召集紧急会议)。
重大决策,由委员投票决定,书记没有投票权。如果意见相持不下,就移至下一周会议讨论,在休会期间,最高领导人根据综合的意见,向各方施压,以达成一致。
这种会议一般在午饭之后到晚饭之前结束,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会议变长了,他陶醉于高谈阔论,观点和逻辑总是激动人心的,谁要是有不同意见,会被扣上缺乏“新思维”的帽子。
会议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用餐时间,所有参会者都到克里姆林宫的一间大餐厅吃饭,只有两道菜可以选择,而且菜也很简单,主食,咖啡随时供应,但不能喝烈性酒。
会议决议通过后,就形成正式文件,下达到各加盟共和国领导层,文件由专职部门保管,锁在特别保险柜中。
戈尔巴乔夫决定议题,委员们可以增加议题,但很少有人这么做。文件下达由的总务部负责。该部负责人有特殊地位,因为他是戈尔巴乔夫最亲近的人,以前是卢基扬诺夫,后来是博尔金(主任)。
卢基扬诺夫不善拍马溜须,被换掉,博尔金处处能讨得戈尔巴乔夫欢心,到了1991年政变时,博尔金马上背弃了戈尔巴乔夫。
因为对博尔金过度依赖,戈尔巴乔夫每次周会的议题,变成由博尔金提出。
戈尔巴乔夫在最亲密助手是雅科夫列夫,他把意识形态领域交了雅科夫列夫,而此人是个反共思想深入骨髓的亲西方人士。这能好得了吗?你能想象特朗普最亲密助手是个布尔什维克吗?
苏维埃领导人之间规定是不能存在私人友谊的,家庭与家族之间也不能过分接近。家庭成员之间见面,一般是在克里米亚夏宫举行的年度晚餐时,或者疗养地。
周会,一般讨论的议题为:工业,农业,内政,外交,党务,人事。军事问题不在这里讨论,因为有最高军事。苏共领导人一般会向通报一下军事情况,戈尔巴乔夫没有这样做。
对外政策上,苏联有两条线,一条是外交部,一条是国际部。
外交部负责国家与国家关系,国际部负责领导协调苏共与西方国家左翼党派关系。戈尔巴乔夫后来把国际部给废了。
1985年戈尔巴乔夫跟里根在日内瓦的水之花宾馆首次会晤后,就一厢情愿抛出“2000无核世界”计划,不但吓坏了苏军高层,也把美国搞蒙了。
美国认为这是苏联的阴谋,想骗美国把核武器给销毁了,到1986年,他跟里根通信次数达到25次之多,还要求跟里根再次见面。
美国,英国,法国情报机构反复分析,认为戈尔巴乔夫这个人不一样,图虚名就给他虚名试试看,这样,西方舆论对戈尔巴乔夫的抨击变成了温和的报道。
1986年10月11日,戈尔巴乔夫与里根在冰岛的雷克雅未克会晤,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核裁军谈判本来就是一件极其艰难的博弈,除非有人态度转变想单方让步,否则,就是斤斤计较,寸步不让的外交拉锯战。
没有成果,戈尔巴乔夫却忙着向全球媒体表示,他是何等认真对待裁军问题,并希望美国也这样做。一般来说,对媒体的表态,由外交部长来说就可以了。
一回国,戈尔巴乔夫又寻求跟里根下一次会晤,历史上从没有过这种情况,实际上从到他下台这六年内,他跟美国总统会晤了11次。苏联手里不是没有好牌,不需要这样求着美国总统见面。
外交“新思维”引起了和军工联合体的反对,但戈尔巴乔夫打破了苏共规则,专横地将外交政策权力转到个人手中,问题是他又没有斯大林这种能力。
本来苏联外交政策制定程序是:
由外长葛罗米柯(委员)向呈上讨论稿,以及需要签署的草案和其它会谈必需的补充材料,大家酝酿讨论,形成跟美国人讨价还价的基本框架。
葛罗米柯被换掉后,来了谢瓦尔德纳泽,这时,苏联外交就变成了他跟戈尔巴乔夫的二人转,不再向提交任何讨论稿。
也就是说,戈尔巴乔夫有意脱离党的路线,方针,指令,单枪匹马去跟美国人交易。
问题终于来了,1987年4月,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来到莫斯科讨论欧洲导弹问题,这是一项可以达成的协议。美国这边撤除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苏联撤除欧洲的SS20导弹,达成协议后,双方将销毁这些导弹。
但苏联军方防着美国人一手,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在舒尔茨到来之前,向戈尔巴乔夫提交了一份备忘录,他建议:
如果美国人提到SS23导弹(射程仅400公里),苏联必须拒绝,因为这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与草案达成无关,美国人无非想提高价码,施加压力,不要理他。
舒尔茨在谈判中果然提到了SS23导弹,戈尔巴乔夫一开始没有搭理,临走前国务卿再次提到SS23,并说里根总统欢迎他到华盛顿正式签署这项条约。
戈尔巴乔夫稍作犹豫就答应对方,“就这么定了。”
阿赫罗梅耶夫元帅知道后的反应,根据苏联传奇驻美大使多勃雷宁说法是“整个人惊呆了!”
元帅随后跑向了戈尔巴乔夫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会突然放弃SS23导弹?
戈尔巴乔夫说他忘了备忘录里的提醒。
元帅说,舒尔茨还没离开莫斯科,建议赶紧派人纠正我们的立场。
戈尔巴乔夫发怒:你要让食言吗?让美国人以为我不懂军事?
12月8日,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欢天喜地地签署了《中程导弹条约》,这条约是没有限期的,苏联不仅同意销毁欧洲的全部SS20导弹,还同意销毁针对中国和驻日美军及及印度洋基地的亚洲SS20导弹(中国这算是白捡了)。
戈尔巴乔夫是在没有任何讨价还价情况下擅自做出了重大让步。他为国际舆论对他的赞美神魂颠倒,凡是有人提醒他谨慎行事时,他总会打断对方,认为这不符合“新思维”。
1988年联合国大会,戈尔巴乔夫宣布单方裁军50万,1990年又从东德和东欧撤回军队。这个问题更大了,50万以上的军人退伍后,根本没有安置计划。这些军人和家属甚至得在帐篷里过冬,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
人们不仅会问怎么这样对待军人?戈尔巴乔夫就这样,在当时苏联社会,军人是嘲笑和辱骂的对象,那些亲西方知识分子才是社会宠儿。
戈尔巴乔夫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极其无能的组织者,也难怪苏联解体时,没有一个党员肯站出来维护。
为谁的利益而工作?
美国主张是“美国利益至上”“美国优先”,戈尔巴乔夫主张是“人类利益高于一切”,他扔掉苏联手里一切好牌,不断轻率地向西方妥协,达成一个又一个协议,而忽视了苏联自己重大利益和关切。
老布什上台后,美国国家安全在1989年3月13通过一个秘密文件:不再以拉拢戈尔巴乔夫为主要目的,而是要推动整个苏联朝着我们设想的方向发展。
美国已经着手摧毁整个苏联,忽悠戈尔巴乔夫已经够了,他自己会主动迎合美国。电信诈骗集团骗到一个哭着喊着要汇款的受骗人。
在戈尔巴乔夫美好设想中,欧洲就像一座公寓楼,各国就是一座座公寓,大家都是邻居,要和气相处,美国是同一条街上的公寓楼,还有加拿大。民主了,大家都是一家人,所以华约,北约是没必要存在的。
美国当然同意这种说法,保证华约没了之后,北约也会成为一个松散安全体系,决不会东扩。
美苏关于德国统一问题,是在1989年12月3日马耳它峰会上开始的。
德国统一,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但有一个问题?
统一后的德国,怎么还会是北约成员国?它应当是中立的。最起码,华约和北约都要承认德国的成员国地位。要不都是,要不都不是。
1990年7月,戈尔巴乔夫在高加索度假地会见西德总理科尔时,不顾强烈反对,单方面撤消了所有条件,同意德国统一后脱离华约,保留北约地位。
科尔当时准备好几种谈判方案,他相信与苏联谈判是极其艰苦而漫长的,因为莫斯科不可能同意让德国留在北约之内。
如果德国留在北约,要给苏联相当大的回报才有可能实现。对美国来说也是如此,老布什,国务卿贝克,包括基辛格都准备为德国问题向苏联让步。
结果,戈尔巴乔夫轻轻松松地扔掉手里最后一张好牌。
从今天来看,德国如果不在北约之内,俄罗斯的欧洲战略空间不会被挤压这种地步。
1990年5月,国务卿贝克访问苏联,他告诉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改革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将提供经济援助,美苏关系从对抗转为合作。”
场面话听听也就罢了,而戈尔巴乔夫认为这是承诺。谢瓦尔德纳泽甚至在明知美国要让苏联解体的情况下,还说“布什总统是个犹豫不决的人,他决不会利用苏联暂时的困难为美国谋取利益。”
美国驻苏大使马特洛克公开扬言:苏联正经受着经济衰退,民族冲突加剧,犯罪率激增,甚至军事政变的威胁,有民主化的希望了。
1990年7月,老布什打电话给戈尔巴乔夫,说希望美苏两国在德国统一最关键时刻要保持合作。然后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提到:您的精明外交政策,带来了一个新的欧洲,北约也将逐步转变。
电信诈骗的套话,戈尔巴乔夫却没一丝怀疑,8月6日回信给老布什,说自己充满了信心。
等苏联国内一片混乱时,戈尔巴乔夫却没有了主见,“新思维”没有人吹捧了,大家都忙自己的事情。
谢瓦尔德纳泽忙着让格鲁吉亚独立,克拉夫丘克宣布离开苏共,要带领乌克兰独立,党内精英纷纷扑向国有资产,叶利钦要成为新的俄国沙皇……
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和其它“顽固派”自杀,不但国家被摧毁,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摧毁了,老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寡头们吸干了他们的血汗和财富。
国家解体,他的总统也到头了,可是他想的不是以死谢天下,而是向叶利钦哀求退休待遇,然后低三下四去到处接广告。
他失去了一个令欧洲发抖的帝国,却成了欧洲企业眼中待价而沽的广告明星。
垂垂老矣,声名狼藉!不知他那几滴老泪是否是为“民主”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