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技巧在这里

01-08 生活常识 投稿:幻城
书法的技巧在这里

一、笔法之理

执笔虚宽且活焉,全身力气注毫端。勿涂勿扫成于写,有按有提有方圆。千古中锋神至上,八方使转意为先。求形求质毋飘滑,讲法讲规讲自然。笔法之理有两个方面:

一是执笔之理:执笔之理在势法之理之中;

二是运笔之理:运笔之理主要有逆起、回收,中锋用笔及提按使转等。


1、笔法之理之执笔

势法是讲书写的姿势和握笔的方法。不论是身法,站、坐、蹲,还是腕法,枕、提、悬,还是指法,二指、撮管、拨镫、五指法。这些法的产生,基本都是约定俗成的。其势法之理就是一条,一切都是根据人体生理条件为便于运笔和发力而定的。如执笔法,一般都用“五指执笔法” 。


擫、押、钩、格、抵,就是根据人的手有五个指头及其生理条件而产生的,说白了,就是执笔中的五个指头的分工。各干什么,各担任什么任务,使得笔在手中便于运转,便于发力,便于书写,写出所需求之美的书法艺术来。

(1)擫:用大拇指上节端按捺住笔管;

(2)押:用食指第一节端压住笔管,使之与大拇指之力齐等抗衡,捏住笔杆,并能搓转其管

(3)钩:用中指上节端钩住笔管,能使笔管朝内(下)运动;

(4)格:用无名指指端紧贴笔管,顶住中指向内(下)的钩力,使其笔管能向外(上)运动;

(5)抵:用小指抵住无名指,起其辅助作用。这样,五指分工明确、合理,在运笔过程中各司其职,五指合力使得笔杆在手中能上下左右运动自如。

2、运笔之理

(1)逆起回收,藏锋之理。

这体现着中国人一种传统的含蓄之美。在书法技法中有句名言,“无往不复,无垂不收”, 此谓“八字真言”。为何要“逆起”? 为何要“回收”? 实质这是一种“折回运动”。

a、力学原理所至。

如向上抛物,则要先下(蓄力)然后向上抛(发力);又如打拳,要先缩(蓄力)然后向外伸打(发力);再如转身,右转,须先左然后右,左转,要先右然后左。只有这样,才会有力量;

b、中国人的传统性格修养所至。

中国人讲究含蓄、持重,而禁忌锋芒毕露,火气过胜。含蓄的性格,必然是含蓄的审美观念。逆起回收的用笔,带来了“藏头护尾” 的含蓄之美。



(2)中锋用笔,毛笔锥形之理。

显示一种立体美感。关于中锋用笔,也有一句名言,“中锋用笔,千古不易”。 写字为什么要用中锋呢?一是毛笔的构造所至。毛笔为圆锥形,其毛是一层一层卷起而成,当醮墨后,中间、锋尖含墨就多、就浓,边缘、副毫含墨就少、就淡;二是宣纸性质所至。写字一般都用宣纸,其主要特性是化水性好,如写字用中锋,则笔画中间的墨色最浓最黑,两边边缘的墨色就淡就浅。这样的中间黑边缘淡的笔画,就显示了一种立体感之美。

为了使在行笔中保持中锋不变,在写横折时,在转折处须提笔调锋,在写弧形转弯时则须笔杆自转调锋。这种提笔调锋、自转调锋转折,和人走路拐弯是一样的道理,人拐弯,人身必须随之扭转调向而行,始终保持面部朝前而前进。

(3)提按使转,调锋之理。显示着一种节奏之美。在运笔写字过程中,是笔笔有提,笔笔有按,有提就有按,有按就有提。有提、有按、有节奏地运笔谓之“写”。 这是我对“写” 下的定义。这也是“写” 与“画”、“ 划”、“ 刷”、“涂” 的区别。



图/怀素《自叙帖》

在写的过程中为何要提、要按呢?

a、转折调锋的需要。

转折时要将笔提起来,调锋后再按下去而行笔。否则笔锋就调转不过来,保持不了中锋行笔;




b、逆起回收的需要。

横画逆起时,笔锋先向左入纸后即折转笔锋下按而后向右行笔,横画回收时,先提笔,然后下按回锋收笔。不提不按是无法做到“逆起回收” 的;

c、行笔中“一波三折” 的需要。

这个“一波三折” 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特征, 也是中国书法富有节奏、韵律感的特征。如诗的起、承、转、合,从文字内容到平仄格律都是“一波三折”。 歌曲也是如此,词也好、曲也好,都是“一波三折” 的。在书法方面,这个“一波三折” 在美学意义上,从一点一画到一字,从一字一行到一篇,都体现着这个封闭世界内部的循环往复活生生的形象,尤其在运笔之中,有提有按有韵律就美不可言,无提无按无节奏就无美可言。


以上讲的是笔法之理。在运笔的技法之中,一要准确,即基本运笔动作要准确;二要有力,即运笔要有力度;三要流畅,即运笔要自然,不矫揉造作;四要生动,即富有变化,富有韵味。

二、字法之理

字体如人品亦同,整齐对称且均衡。右伸左缩风神美,外放中收趣味浓。点画呼应情切切,穿插避就暖融融。下松上紧黄金律,心正书精一脉承。字法之理可从一个字的上与下、左与右、内与外、笔画与笔画之间、整个形体五个方面来探讨。

(1)上紧下松,建筑透视之理。

体现了一种崇高之美。上紧下松,这是一个结字原则,诸如“高”、“ 青”、“ 集” 等,都要上部写得紧,下部写得松,再如“三” 字,三横的长短不一,上短下长,疏密不一,要上密下疏。这种上紧下松的原则,是借鉴于中国古建筑宝塔的一种形式美,显示出一种重心平稳之美感;二是从透视角度上讲,上紧下松显示出一种高大雄壮之美,犹如你站在一栋十层以上的楼房之前,仰望其楼,就是上紧下松的感觉,给人一种崇高之美感。



(2)左敛右伸,欹侧之理。

显示一种动态之美。左右对称是求得平衡最简单的方法,但是过于对称即会处于单调、呆板,所以,字不可写得过于对称。犹如人照相一样,正面像呆板,不好看,没什么美感可言,故一般都喜欢照侧面象。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造型要表现出运动,才有生命。”同理,写字要写成一种欹侧式,以显示出一种动态,才生动、有生命。

为什么又要左敛右伸的侧面呢?因为人们看东西,总有一种自左而右依次扫视的习性。字,左敛右伸,即是向左的侧式,这就使得与观赏人的视力正面相迎的局面。要知道,没有以背面迎客的不礼之仪。诸如“来”、“ 求”、 “表” 等,写得左敛右伸欹侧式,显示一种动态之美。



(3)内聚外展,平衡对称之理。

显示出一种放射之美。古人云:“中宫收敛,外画伸展”、“ 八面拱心”。 当今许多人练字就采用了“米字格”、“ 九宫格”、“ 回宫格”, 也说明字的中心和外围点画分布是不等的,这种“中聚外展” 是汉字结构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显示出一种平衡对称之理,一种放射之美。

对称、平衡是人们视觉对美的一种追求。视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视皮层区,相当于一个物理力场,其中所包含的力的分布,总是趋向一种最规则、最对称、最简化的结构,由此达到视觉平衡。汉字这种内聚外展的结构,正符合人的视觉平衡要求,且又有一种放射性之美。诸如“米”、“ 大”、“ 江” 等,有的笔画由字心向外发射,有的笔画又由外向字心聚合,这种双向运动,显示出一种放射性之美,犹如人的眼睛一样,炯炯有神,光华四射。



图/张旭《古诗四贴》

(4)点画呼应,笔顺之理。

表现出一种情感之美。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画,则为“笔顺”。 笔顺是人们根据生理条件,根据字的笔画、字的结构等,通过长时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一种程序,这种程序是约定俗成的,也可说是随写的时序而产生的。如果你要问个究竟,那你就从下往上、从右到左去写字,看是否顺手。写字,只能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笔顺笔顺,以“顺” 为要诀。写起来顺手、顺畅,看起来顺眼、顺心。

为什么看起来“顺眼”? 因为“笔顺”就造成了一种“笔势”, 如写“美”、“ 人”、“ 心” 等,从第一笔到第二笔,从第二笔到第三笔,一笔接一笔,其中就有一种“笔势”, 这种“笔势” 就有一种“你呼我应” 的情感。如你叫我不应,要么就是耳聋,要么就是无情。所以说,点画呼应,有一种情感之美。



图/赵孟頫名著《闲居赋》

(5)方块字形,黄金分割之理。

显示出一种形体之美。中国汉字是方块字,然正方形是被称作“最客观的基础平面”。如果汉字都写成真正的正方形,就会显得呆板,无美感可言。在汉字当中,真正的正方形是很少很少的。据统计,如“口”、“回”、“ 田”这样的正方形字只有四十来个。绝大多数的字,即70%以上的字形为长方形。而黄金分割比例的长方形是最美的形状,即宽: 长=0.618。有人作过统计,《毛公鼎》大篆,75%为黄金形。《泰山刻石》小篆,67%为黄金形。《兰亭序》有73%的字为黄金形。《乙英碑》这种隶书都有60%的黄金分割形。



图/《毛公鼎》

为何黄金分割形最美呢?究其原因:

a、是人的审美经验所启示。0.618是个奇妙的数字,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为美的比例。人们研究证明,宇宙万物,凡是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总是最美的。所以,生活中的许多日用品,总是把它设计为黄金形,如纸张、书本、钞票、电脑屏幕、电视屏幕、手机、许多家器具等等。

b、是人的性灵所致。人体本身许多地方的比例就是这种黄金分割比例,人的喉头、肚脐、膝盖、肘关节就是黄金律四个分割点。人体,凡是符合这种比例的是最美的体形。因此,我们写字不论是欧、颜、柳、赵楷书,还是行、草、篆等都将其写成黄金比的长方形,是最美的。



图/苏轼《赤壁赋》


三、章法之理


成篇结字意为先,虚实相生出自然。 密不透风疏跑马,权衡黑白要周全。相承起复中和美,变化参差气脉连。 印置篇中红一点,墨花满纸似云烟。

书法有三要素,笔法、字法、章法;章法也有三要素,文、款、印。在这里只讲包括三要素在内的整体布白,不谈文、款、印的具体规则。章法的基本原则要求,我认为是:虚实相生,相承起复,参差变化三个方面。


图/王羲之手札《丧乱帖》

(1)虚实相生,辨证之理。

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中和之美。在章法布白上有一句名言:“计白当黑”。 有字处为黑,无字处为白。但有墨处是字,无墨处也是字。换句话说,有字处为实,无字处为虚,黑处为实,白处为虚。这种黑与白、实与虚、密与疏、浓与淡等等都是一对对矛盾。

如何按审美观点处理好这些矛盾,安排好文、款、印,经营好黑与白,达到虚实相生,极为重要,这是章法布白的核心。如过于实,则臃肿笨拙,如过于虚,则轻浮乏力。只有虚实相生,辨证统一,才能体现中国人传统审美观念的中和之美。舒缓自若,清新隽逸。



(2)相承起复,行气之理。

显示出一种韵律之美。书法是随时序而产生的,又是以空间形式而存在的。这种时序性有着连续性、不间断性的特征。在书法述语中称之为“行气”。 前面讲到的“笔顺”, 是基于生理条件,而且也是因写的时序而产生的。“笔顺” 产生“笔势”, 点点画画,一笔接一笔,顺时而出,顺势而出,有秩序、有节奏、有起伏、有徐疾、有轻重、有韵律,相承起复,形成了自然的流动之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这种笔顺笔势,且与书写者的心律和呼吸具有同步性。所以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定具有一种韵律之美,欣赏她,犹如聆听一支动人的歌。书法,的确是无声的音乐。

(3)参差变化,艺术本质之理。

显示出一种生动之美。变化是一种普遍的自然规律,宇宙间的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有变化就有发展,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变” 的历史,学古变古,学法变法,单就草书就有“三变”, 隶书变章草,楷书变今草,今草变狂草。善变者活,少变者呆,不变者死。古今不一法,千人不一体,这才是最高层次的书法艺术。书法是艺术,艺术是无法重复的。如可以重复,那就是美术字了。


怀素成为“草圣” 的秘诀是变古出新,有法无拘。再看王羲之,他摆脱章草隶意,确立行草新格局,而成为了“书圣”。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也是突出了一个“变” 字,笔法各式各样,字体各具各形,全文五十四处有重复的字,可形态是多姿多彩,如二十个“之” 字,七个“以” 、“不”字,都是笔法各异、结体不同,这也是《兰亭序》最具魅力之处。有变化,书法艺术才生动,生动的书法艺术,才富于生命力。

书法艺术,志在求变,应万变不离其宗。一不能脱离“汉字”,二不能脱离“笔”,三不能脱离“写”, 四不能脱离的传统文化,五不能脱离艺术的本质—“美”, 总之不能没有“书法味”。

标签: # 之理 # 之美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