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负面情绪,是你幸福的契机
来自慈怀读书会 00:00 18:25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与情绪温柔相处》。
《与情绪温柔相处》是一本关于怎么处理负面情绪的书。它的作者是资深心理咨询师,辅导与咨商学系硕士,美国NLP大学认证高级导师陈志恒。他曾经担任过多年的学校辅导老师、辅导主任,对于人的焦虑和烦恼有很深的了解。
本书是他多年心理助人生涯的一个总结,对于负面情绪提出了独具一格的看法,也给出了非常有指导性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情绪困扰。此书在台湾诚品书店长期占据排行榜前十名。
一般来讲,我们对于负面情绪都是很排斥的,当出现负面情绪时,大家第一反应都是这不是好事情,这是不应该的,我得设法尽快消除,不然可能伤害别人,或者伤害自己。
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情绪控制、情绪管理的书,反复宣传“生气你就输了”“想开点”之类的观点,这正反映了我们对负面情绪的普遍看法。
但是这本书的观点不一样。它认为负面情绪并不是我们的敌人,相反是来保护我们的。
之所以会出现负面情绪,其实意味着身心受到了伤害或者出现了危机,所以负面情绪是来预警的,是在提醒我们及时做出改变。
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一个报告坏消息的哨兵,它报告的消息可能很不中听,很煞风景,但那不是我们把它一棒子打死的理由。
相反,我们该静下心来,好好地听取它传递的信息,这样才可能不断成长,也更有可能保持饱满的精神能量,追求美好人生。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十种常见的负面情绪,如愧疚、委屈、嫉妒、愤怒、自卑等,解说了它们的心理根源和作用,并介绍了简单易行的心理自助技巧,帮助有情绪困扰的人自我疗愈。
下面我将以三种情绪:愧疚、愤怒、失落为例,说明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应对负面情绪,修复创伤,不断成长。
首先是愧疚。愧疚意味着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亏待了别人,违反了公平互惠的原则。
愧疚感为什么很重要?在社会交际中,公平可以说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潜规则。违背此原则的人,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好人缘。
所以作为个体的我们,如果不是想做一个孤家寡人,与世隔绝,我们就需要愧疚感来提示我们把握交际中的分寸,对于伤害、亏待他人的行为,及时作出补救。
不过,也需要重视一种情况。那就是愧疚感其实是我们“自找”的,是由于我们错误地承担了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
最典型的例子常常发生在子女和父母之间。比如有的孩子非常喜欢音乐,想读音乐专业,但父母却认为学音乐没前途,要求孩子读能挣大钱的专业,自己好在亲戚面前扬眉吐气。
孩子想坚持自己的意愿,但知道父母为自己付出太多,因而心生愧疚,为此难以抉择,陷入痛苦中。
对于这种情况,作者提出了一个心理学概念“课题分离”。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要分清楚,什么是你自己的事,该由你自己负责;什么是他人的事,应该由他人来承担起责任。
对自己的事,我们应该尽力;对他人的事,则应该尊重,尊重他人的选择,不要越界,干涉他人的生活或选择。
上面所说的事例中,孩子之所以愧疚,正是因为没有做到课题分离所造成的。
如果孩子能够明确,读什么专业是自己的事,从而导致的最终后果必须由自己来承担,父母的意见可以参考,但不必盲从,更不必为了父母而委屈自己,那么他就会知道,在这件事上自己是没必要愧疚的。
回报父母的最好方式,不是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而活,而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充实。
对于愧疚感,无论是因什么原因产生,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允许它存在,给出一个空间让它发生。
你得告诉自己,我正感受到愧疚这份情绪,我也接受自己拥有这份情绪。这之后,你才有可能静下心来,好好地思索愧疚究竟是要告诉你什么,而你又能从愧疚中学到什么。
如果愧疚提醒你办错了事,那么就去道歉,去设法弥补。如果愧疚提醒你在过度承担属于他人的责任,那么,勇敢地与别人课题分离吧。
另一种负面情绪是愤怒。
愤怒可能是负面情绪中“出镜率”最高的一种,关于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而伤害人际关系的观点也比比皆是。
某种程度上,大家几乎已经把高情商等同于不生气了。不过实际上,愤怒也是非常有力量的一种情绪,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侵犯或威胁时,它让我们拍案而起,调动全身力量去抵御、反击,或者获取我们想要的,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消除愤怒,而是如何应对与表达自己的愤怒。
我们为什么会愤怒?
你或许会发现,同样的事件,每个人对此的反应并不一样。
比如某个考差了的学生在教室里踢了一下柜子,有的老师会大发雷霆,有的老师却是一笑置之。
因为他们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不一样。
大发雷霆的老师可能是坚信,教师应该受到学生绝对尊重,学生踢柜子就是在挑衅自己尊严。而一笑置之的老师可能是不太把师道尊严放在心上,踢柜子在他看来就是学生心情沮丧走路不小心,因而自然不会有强烈反应。
可见,引发愤怒情绪的其实并不是具体的事件,而是个人所持的信念与价值观。
所以,对于愤怒,我们需要的是转变自己的观念。
这种转变观念,不仅仅是指转移注意力、转移焦点,暂时忘记自己正在生气,或者给自己勉强找到一个不生气的理由,比如“生气容易变老,别跟学生一般见识”。
因为像这样的办法,说到底,还是在压制自己的真实情绪,负面情绪虽然在当下暂时减弱或消失,却积压起来,日后可能会变本加厉地表现出来。
最有效的转变观念,是改变自己对事件所持的价值观念。
就比如,上述事件中生气的老师,可以告诉自己:老师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成长,而不是非得高高在上的被学生敬畏。
不过,在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允许愤怒情绪的存在与流动。
也就是说,给出一个空间,容许愤怒情绪发生,看它如何升起,如何退去,如何停滞,如何转移,感受愤怒发生在身体上的哪一个部位。
下一回,如果你感到自己即将愤怒发作,可以离开让人发怒的场景,找一个安静的场所,静静体会愤怒。如果情况不允许,也可以转过身,闭上眼,在心里默数到10,再感受身体上的愤怒。
其后,你可以对着身体上愤怒所在的位置,用温柔稳定的口吻对自己说:“谢谢你。我知道我正在生气,我知道我感到愤怒。谢谢你用这种方式让我知道我的感觉。”
当你能够看到你的负面情绪,并且用语言描述下来,负面情绪往往就消解了大半。
这时,我们就可以冷静下来,理智地思考,怎样更安全有效地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种负面情绪是忧郁。
有抑郁症的人是少数,但是有过忧郁经历的估计为数不少。
忧郁的时候,整个人是心情低落,无精打采的,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处在这个状态的人,最大的困扰可能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低潮期,怎样才能找回正常的自己?
给忧郁的人开出的药方一般是:想开点,积极点,要进行正面思考。
这话理论上没错。忧郁者通常处于负面信念的笼罩下,感到无助、无望、自己没有价值,换个思考方式就可以跳出原有框架的束缚。
但问题也正在此:处于忧郁状态的人,整个人的内在是极度缺乏力量的。即使他们努力想要摆脱这种顽固的负面信念,想要让自己积极乐观,但每一次的努力,往往会再次跌落尘埃,结果反而更加深了自己的挫败感。
事实上,忧郁的出现,就意味着人体已经处于低度能量状态,是身体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积蓄力量,让内心的伤痛能够自我平复。
但很多处于忧郁状态的人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是急于摆脱现状,为此消耗了更多力气来对抗情绪,结果适得其反。这就像在燃油即将耗尽的时候还猛踩车子油门,是在让自己越陷越深。
书中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有个人因为遭遇情伤而陷入忧郁之中,不能自拔。
她向一位前辈求助。前辈没有告诉她什么大道理,只是同情地叹息:“唉,遇到了,能有什么办法?也只有这样了。”
结果出人意料地,她反而感到释然,放松下来,因为她意识到,忧郁不是自己的错,自己也可以不够坚强,可以情绪低落,可以一片混乱。
是的,在忧郁的时候,你不必勉强自己恢复如常,大可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清理、修复从小到大自己所受到的创伤和情绪毒素。直到养足力气,再从容不迫地出发。
忧郁期间,你必须要做的只有三件事:保持正常作息,出门运动和晒太阳。
另外,由于忧郁状态的人普遍比较脆弱、缺乏安全感,本书还介绍了一种“防弹衣法”。
你可以在脑海中想象,自己披着用世界上最好的防弹材料制作的防弹衣,刀枪不入,给你最好的保护。无论遇到什么谩骂或攻击,防弹衣都会将伤害排除在身体之外。
这种方法,能够增强你的安全感,帮你更好地度过低谷期。
关于具体情绪的分析介绍到这里。总体而言,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把同理心用在自己身上”。
通常我们谈到同理心,都是教我们怎样去理解别人,尊重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善解人意。
但本书则建议我们,在面对负面情绪的时候,先“同理心”自己一把。
也就是说,当我们感到委屈、愤怒、忧郁、自卑等等的时候,不要第一时间就想着压制、消除,大可以先静下心来,低声告诉自己:“我知道我在委屈、愤怒、忧郁、自卑……谢谢你让我知道自己的感受,谢谢你对我的保护和支持。”然后再针对引发负面情绪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我们通常所谈的情绪管理、情绪控制,往往都是让我们对抗自己的情绪,这个说到底,都是要消耗我们的精神能量。
如果你曾经尝试过管理情绪,你或许已经发现,在每天早上的时候,脾气很好,很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温柔待人,一切都井井有条。
但是越到一天的后面,人就会越疲惫,越烦躁,这个时候不巧有个什么意外出现,或许就会爆发了。
这就说明,一味压制负面情绪,光掉血,不回血,有出无进,那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而如果我们能学会用同理心来对待自己,接纳、倾听负面情绪,把情绪变成“自己人”,那就可以把对抗情绪的能量节省下来,用在解决问题根源、提升自我上面。如此,我们不会与负面情绪越战越累,而是越战越勇,越战越强。
这也可以说是最高级的情绪管理法:不控制,只接受与倾听,把精力用在更有价值的方面,把负面情绪变成自己成长与学习的契机。同时,让负面情绪从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绊脚石,变成有力的垫脚石。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对于想当一个好父母或是好子女的人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本书中关于各种负面情绪的分析,很多都涉及到了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的课题,相当有启发意义。
比如愧疚情绪,前面已经讲过,子女面对父母的过强的愧疚,可能是由于没有学会“课题分离”。
比如委屈情绪,有些人抱有强烈的受害者心态,总是在抱怨受到他人欺负、亏待,没有人愿意帮助自己。
这种心态,可能就是源于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以至于在成年后,不自觉地扮演受害者,想要借此来获得他人的关怀与重视,弥补自己内心爱的匮乏。
比如自卑情绪,有的人各方面都很出色,却毫无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他人,获得的一切只是侥幸。
追根溯源,则是由于从小到大从未得到父母的赞赏与肯定,以至于一直觉得“不够不够还不够”。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从本书中你会更加明白,充满爱与肯定的教育,对孩子未来人生塑造是何等重要,也可以有意识地避开一些教养陷阱。
如果你为人子女,且处在与父母又爱又怨的纠结中,本书会告诉你,即使原生家庭有问题,导致了你现在的一些困境,但也不意味着下半辈子就毁了,依然有许多可以努力的方面。
你可以做自己的父母,重新陪伴自己成长,与父母课题分离,摆脱父母的情感绑架,建构起强大的自我认同。
请记住,当你长大成人,你不但可以重塑自己,你也可以重塑你与父母的关系。
*文:流火,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每天都在刷新对自己的认识。所以你此处见到的我,已不是现在的我。
当我们感到委屈、愤怒、忧郁、自卑等等的时候……不要第一时间就想着压制、消除,读完这篇文章后,你知道正确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