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和孩子做朋友!

01-08 生活常识 投稿:想和星星遨游
千万不要和孩子做朋友!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民主,跟孩子沟通时愿意放低姿态,蹲下去,跟孩子做“朋友”,这是好事,但有时似乎也走入了很多误区。


误区一:做朋友=处处讨好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很让人感喟。

 

视频显示,一个12岁的男孩弄坏了茶馆里的东西,要求妈妈帮助赔偿,妈妈坐在旁边,看起来神色平常地说了儿子两句。儿子当场就对妈妈动起手来,两只手紧紧掐住了妈妈的脖子。

一旁的同伴慌忙上前阻拦,妈妈也用筷子狠狠打了孩子两下。本以为算是拉开了,谁知很快孩子又扑上去,跟妈妈扭打成一团,看傻了茶馆里的一众人。


视频一出,大家都开始指责这个孩子。哪个父母遇到这样的事情能不寒心?然而,孩子如此任性、放肆的行为,真的是凭空产生的吗?一个孩子当众都能如此对待妈妈,那平日里母子俩的互动也可想而知了。

 

我忽然想起一个朋友和她的孩子。

朋友跟丈夫离了婚。出于内疚,她希望给6岁的儿子一个更加民主的成长氛围,所以平日里,凡事都会听听儿子的想法,尽力去满足儿子的愿望和需要。然而,问题很快就凸显出来了。

 

儿子说:妈妈,我要买把新的枪了。

妈妈问:为什么?

儿子说:因为我不喜欢现在这把了,你现在就给我去买!

妈妈说:现在妈妈有事,没法出门,明天吧。

孩子开始往妈妈身上捶打,边打边叫。最后的结果是,妈妈妥协了,拖着疲惫的身躯带儿子出门,又给他买了个新玩具。

 

问题出在哪里?妈妈以为自己在跟孩子做朋友,却没意识到自己的姿态已经近乎“讨好”。妈妈扮演了一个奴仆的角色,容忍不被尊重,任由孩子破坏规矩、对她无礼。这一切都让孩子以为,自己有很大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甚至还学会了用脾气控制别人。


父母这种卑微心态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他们变得日益只关注自己和自己的欲望。若达不到目的,就让旁人都不好过。一旦生活中没人再去讨好和迁就他,这个孩子就可能会遇到严重的挫折。


误区二:做朋友=过多询问


也有些“朋友式”的家长倒不存在讨好,却在亲子沟通之时过多询问孩子的意见,导致该树立权威的时候没能树立起来,反而和孩子之间冲突不断。


比如,我认识一位妈妈,她每每跟孩子说话,都会特地蹲下来,耐心地跟孩子说:

我们现在出门好不好?

我们现在吃饭了好不好?

我们现在睡觉了好不好?

孩子小的时候,这样说一点儿问题没有,然而孩子3岁以后,每一个“好不好”,其实都是在给叛逆的小孩说“不”的机会。

比如,妈妈说,我们现在出门了好不好?孩子摇头。然后,妈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跟孩子解释,但往往形同鸡同鸭讲。

 

小孩子缺乏判断力和自控能力,他们其实需要父母以权威的姿态,去给孩子设立规矩,并给予一定引导。这些规矩和引导,好似帮孩子走路、适应这个社会的“拐棍”。没有这个“拐棍”,孩子内心并没有真正的安全感可言。他们走上社会也更容易碰壁。


所以,该立规矩的时候就要立。同时,与孩子沟通之时,完全可以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你的选项是什么,再让孩子在你的选项之中做决定。比如,不要说,把鞋子放好行不行,可以改成说,把鞋子放在床边,或者鞋架上。不要说,我们出门好不好,可以改成说,我们现在出门,还是5分钟后出去?

给出的选择其实都是父母筛选过,自己可接受的。如果孩子不想要你给的选择,想要额外的而你不能接受,那直接告诉孩子,他所提出的不是一项选择,然后再重复你给出的选择,让孩子决定。 


误区三:做朋友=出让父母的特权


还有一种父母,他们把“跟孩子做朋友”,变成了连同父母自己的事,也去问孩子要意见。

 

比如,在有些家庭中,父母要出门,孩子如果不同意,父母可能真的出不了门。我的一个朋友自从生了娃,再没有跟老公单独去过电影院,原因只是:孩子不允许。

这些“和蔼可亲”的父母搞错了一件事:父母如何过自己的生活,是不需要得到孩子的准许的。如果父母要出去单独约会孩子哭闹,那么允许孩子哭闹,但也不要顺从孩子的意愿。父母完全可以温柔但是坚定地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希望我们能够跟你在一起,但是现在我们得出发了。

 

这种情况还常见于生不生二胎这个事。

很多父母在决定生老二之前会揣测老大的想法,甚至需要征求老大的同意。

生不生老二,到底是谁的事?难道不是父母自己的事吗?父母拿这个问题去询问老大,乍一看似乎对大宝还挺负责的,其实是界限模糊。他们中的大多数多半没考虑清楚到底生还是不生。等到二宝出生,大宝若是显出不高兴,大人还可能来一句:“当时不是经过你同意的吗?”于是压力全集中到了大宝那里。这对一个小小孩来说,显然很不公平。 

 

误区四:做朋友=拉拢和结盟


何为拉拢和结盟?下面这句话你也可能问过:你到底更爱爸爸还是更爱妈妈?还有些父母一吵架,会拉孩子当裁判,说,你看看,这个事情是我对还是你爸对?这种现象很多家庭中都有。


譬如,一位妈妈跟孩子爸的关系常年都是不冷不热的状态。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到儿子身上。儿子自然也很亲近妈妈。

某次夫妻正吵架儿子放学回来了,当即恨恨地上前去要打爸爸。做妈妈甚觉宽慰,后来逢人便说:还是儿子懂我,体贴我!

她说的没错。

你看,从丈夫那里得不到的体贴,儿子都给了。她把儿子生生变成了体己的好朋友,好盟友,但却无形中把孩子拉进了夫妻间的争斗。

做父亲的心凉透了,距离这个家越来越远。做儿子的悄悄担负起小丈夫的角色。这样下去,真的好吗?


能够跟妈妈平等、亲密的那个男人应该是父亲,不是儿子。这个儿子得到了一个看似重要的身份和权力,同时也背负了一个不该他背负的责任。什么责任?作为一个男人角色安慰和照顾女人的责任,作为一个父亲角色分担整个家庭烦恼的责任。

任何时候,一个孩子若不得不像个好朋友一样体贴地安慰一个幽怨的母亲,或者支持一个充满无力感的父亲,他的能量就会凭空被消耗,然后就无法有更多精力去处理他自己成长中遇到的烦恼。

做父母的于心何忍?

 说到底,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家庭结构一定是不能乱的。一个家庭中,孩子应该是处于被保护和被引导的一个状态。当父母凭空把孩子变成自己的“朋友”,这个身份真的有些重了,孩子背不动。



标签: # 孩子 # 妈妈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