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你不可不知的八种字体
关于我国的历史有种说法是“中国历史五千年,文明三千年”,究其原因是距今3000年前,甲骨文的形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开始。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更迭,汉字的结构和外形也在不断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以上的八种字体又称为“汉字八体”。
甲
骨
文
甲骨文形成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有据可查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是象形字和表音字,人们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月水火、虫鱼鸟兽等刻在兽骨上作为记录工具。这个时期的文字还仅仅用于记录和占卜,并没有赋予美学修饰,是最简单最原始的文字。
金
文
金文指的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如司母戊大方鼎上刻有“后(司)母戊”三个字的铭文),传统的金石学称为“钟鼎文”。春秋时期,天子和诸侯垄断了贵金属资源,只有王侯公卿才能拥有制造精美的青铜器。王勃的《滕王阁序》里用“钟鸣鼎食之家”来形容达官贵人,就是来源于此。此时的金文字体有了一定的规范,书法精美,带有一定的装饰性。
小
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篆体,史称“大篆”。当时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烽烟四起诸侯林立,各国之间使用的文字不尽相同。秦始皇统一各国后,开始统一文字,命李斯把大篆进行规范和精简改成现在我们称之为“小篆”的文字。
小篆结构特点是平衡对称,笔划单纯有弧度,“笔划的轨迹没有硬方折的,其笔划线条也极匀净”(启功《古代字体论稿》)。
隶
书
隶书出现在小篆之后,在秦代就有出现叫秦隶,走向成熟和完善却是在汉代,所以又称“汉隶”。最初的隶书是篆书的俗写体,为了书写的便捷,人们将篆书中盘曲环绕的笔划分解成几笔来写,化圆曲为方折,这样书写比篆书更简单高效。篆书不外乎三种笔划:点、直笔、曲笔,演变为隶书之后出现了点、横、竖、撇、捺、钩等笔划。
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重,故带有端庄大气、刚正不断的严肃感。此时的汉字无论从数量、易读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是汉字走向成熟健全的标志。
草
书
为了书写的便捷,在东汉时期人们不断地删繁就简形成了一种新的书法——草书。在书法的意义上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形式。
汉代的草体没有完全摆脱隶书,收笔带有隶书的波脚,字字独立,笔势连绵仅限于一字之内,后世称为章草。
今草的笔法比章草更简易,笔势连绵不绝,字与字之间牵连映带,书写速度更快。今草确立的显著标志是王羲之的行书,他的字常常前后呼应,连绵流利,通篇气势连贯统一。
狂草则是把真草的“纵引”之势发扬光大,运笔速度迅捷,笔势狂放不羁,姿态各异,变幻莫测,写到妙处往往犹如神来之笔。狂草的书法家以张旭、怀素最负盛名。
行
书
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古人最初称其为“行狎书”。严格来说行书不能单独作为一种字体,因为没有专门针对行书的界定概念,行书写的草了叫“行草”,写的稍微工整些叫作“行楷”,那什么是行书呢?不知道。古人也说不清楚行书是什么就对楷书、行书、草书做个比喻:“真书如立(站立),行书如行(行走),草书如走(奔跑)”(张怀瓘《六体书论》)。
说起行书,自然免不了提到行书代表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后人评价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也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地位无人撼动。
楷
书
楷书出现在草书之后又称“正书”或“真书”,是一种个性鲜明的书法,笔划不像隶书那样横平竖直,章法也不像草书那样奔放肆意,用笔方法和隶书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书写难度大于隶书。楷书笔划复杂,细分有三十余种,仅《兰亭序》开篇的“永”字就包含了楷书的八个基本笔法。
曹魏时期的钟繇是书法史上第一位楷书名家,被后人成为“正书之祖”。唐朝重视楷书,取用官吏要求“楷法遒美”。颜真卿是中唐书法家,柳公权是晚唐书法家,颜真卿笔力内含,柳公权骨力外耀,世有“颜筋柳骨”之誉,并称“颜柳”,是书法史上最著名的楷书大家。
随着当下社会的飞速发展,书法的形式也在不断改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革:
1.新文化运动之后,汉字变繁为简推行使用简体字。
2.书写方式由原来的软笔(毛笔)变为以钢笔、水笔为主。
3.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省去了很多书写的麻烦。
但不可否认的是书法在国人的心目中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能写一手好字对我们求学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特别声明:本文为企业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快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