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道德(一)
热情的网友要我发点道德经研究的帖子,道德经是非常深奥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没有人敢说自己懂道德经,各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看法而已,所以我这里的研究也只是我的个人之见,好在大家都是同事,一起交流交流,娱乐娱乐,也是很有好处的。
要研究道德经,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道德,要想搞清楚什么是道德,还要知道什么是理法,因为道、德、理、法既不相同,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里就先谈一谈道和理。
道就是大自然固有的运动规律,理就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现代科学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物质体,而道家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体。物质必须靠外力推动,生命不需要外力,而可以自动。所以要把大自然看成一个物质体,就必须知道推动大自然的外力是什么?就是要知道是谁推动的大自然,这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第一推动力。只要说大自然是个物质体,就必须有个第一推动力,但只要大自然有第一推动力,就必须有一个大自然之外的东西存在,大自然之外又不可能再有一个超自然的东西存在,因而现代科学就陷入了第一推动力的逻辑悖论之中。道家把大自然看作一个生命体,就不存在第一推动力的问题了,因为生命是可以自动的,不需要外力推动。
那么大自然是如何运动的?其运动的规律是什么?这个规律就是道。
但这里要说明的是,道是指大自然固有的运动规律,而不是指大自然的客观规律。通常人们把大自然的固有规律和客观规律混为一谈,即认为大自然的固有规律,就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其实二者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客观规律是人们看到的大自然的规律,固有规律是大自然自己的规律。例如人们看到一朵红花,就会认为红花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看到没看到它,相信不相信它,它都是一朵红花。其实红花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人的眼睛把它看成了红花,因为人的眼睛只能看见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红外色和紫外色人们都看不到。狗是个色盲,看什么都是黑白的,在狗看来就不是红花,而黑白花,蜜蜂对紫色和紫外色最敏感,而对红色不敏感,那么蜜蜂看到的花会是什么颜色?我们不得而知。那么到底是人看到的对,还是狗的对,蜜蜂的对?其实都不对,不管谁看到的,那都是看到的,而不是花的实际颜色,大自然的实际颜色是无法用眼和感官观察到的,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只是花的客观现象,而不是花的固有现象。
再如:当我们看到一个圆球正在向右方向转动,我们就会认为圆球向右转动是客观存在的,其实向右转动是我们看到的圆球运动,而圆球自己固有的运动不是向右的,而是向左的。但圆球向左的运动我们是看不到的,你就是围着圆球看一周,也只能看到它向右的转动,而看不到它向左的转动。要想知道圆球到底是怎么转动的也并不难,你只要蹲在圆球上体验一下就知道了。就是说世界固有的运动规律不能靠看,只能靠体验。
人们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看到了大自然的运动规律,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看到的大自然的运动规律,而不是大自然自己固有的运动规律,如果我们错误地认为看到的规律就是大自然的规律,那就使我们永远看不到大自然固有的规律了,只要我们相信了自己的眼睛和感官,大自然的固有规律就永远形成了我们认识的盲区,要想知道大自然的固有规律,就要闭视塞听,闭户塞牖,认真的体验。所以《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闭其户,塞其兑,和其光,同其尘”,都是强调不要使用感官来观察世界。
再如:我们看见一座山,我们就会认为那就是山,我们看见一条河,就会认为那就是河,其实山河不过是个名字,而不是山河的本身,名字是人起的,而不是山河固有的,山河固有的属性是无法命名的,大自然固有的本体是道,我们用语言叫出来的那个自然只是自然的名,而不是自然的本身,固有的大自然是无法命名的,是无法叫出来的,所以《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再如:我们测量开水的温度是100度,冰水的温度是0度,我们就都认为开水就是100度,冰水就是0度,其实100度和0度都是人规定的,而不是水固有的,开水和冰水的温度都是没有刻度的。我们在几何学里学的点、线、面、圆形、方形等几何图形大家都认为是客观存在的,其实这些图形都是人为的,在大自然中,我们找不到一个没有面积的点,没有宽度的线,没有厚度的面,正圆形,正方形,这一切图形都是人为的,而不是大自然固有的。
可见世界存在着两种理,一种是大自然固有的理,一种是人看到的大自然的理,大自然固有的理称为道,人看到的大自然的理,称为理。《道德经》是研究大自然固有规律的科学,所以称为道学,现代科学是研究客观规律的科学,所以称为物理学,而不称为物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