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

01-07 生活常识 投稿:早茶月光
盛名之下

想聆听更多考古大咖、文博达人的讲座吗? 

☝☝☝ 点击上方“爱考古”关注我们


电视台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播出后,在首集中亮相的乾隆各种釉彩大瓶(习称“瓷母”,本文称其为“大瓶”)毫无悬念地成了一件家喻户晓的文物。


我们先不论故宫为何挑选此件装饰繁缛的大瓶作为其几十万件藏瓷的代表,也不谈其“瓷母”之名是否恰当,更不提乾隆皇帝的审美趣味是高雅还是低俗。


在此仅就其烧造工艺,做仔细地分析和研究。


王澜,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为齐物古器物工作室合伙人。


节目中,主持人张国立和故宫志愿讲解员张甡反复强调瓷母的珍贵性皆因其釉彩烧成之难(未提及成型烧制工艺),说到:全器共十五个装饰层,十七种不同釉、彩(故宫官网也作如是说,除双耳外,实际应为十六个装饰层,十五种釉、彩)。如果把每种釉、彩烧成率定为70%的话,那么瓷母的烧成概率为0.7的17次方,约等于0.002326 !此数字一出,现场一片惊叹,张先生又进一步强调,成功率低于5%的事件就可以称为小概率事件,瓷母烧造成功的概率为0.23%(此处 ,张先生是想说0.002326 ),就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我们知道,瓷器烧造的各工序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所以研究一件瓷器,需要从多道工序着手,才能避免以偏概全的情况。具体到瓷母而言,其是否为一次烧制成型,就对釉彩装饰的难易程度有直接影响。


换言之,此种计算方法的成立,

必须基于如下两个前提:

一、大瓶是一次烧制成型;

二、各种釉、彩需同时入窑一次烧制完成。


首先,我们来看该器的成型烧制工艺,在此引用故宫几代陶瓷研究专家的著述和观点如下:


耿宝昌先生称其为“各色釉彩大瓶”、“瓷王”,指出该器物“有的是分段粘合,衔接处涂以金彩”。--《中国美术全集-陶瓷卷·下,图版说明,P80》


叶佩兰老师称其为“各种釉彩大瓶”,在器物描述中并未提及“瓷王”或“瓷母”,同时指出该器“颈、肩、腹、足、耳几个部位分别烧制后,再黏合而成整体”。--《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珐琅彩·粉彩卷,P84》


吕成龙先生称其为“各色釉彩瓶”、“瓷母”,在器物描述中并没有提及具体成型工艺。--《中国陶瓷全集-卷15,P238》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非常明确的结论:各种釉彩大瓶不是一次烧制成型,而是分不同部分单独烧制、单独装饰釉彩,然后再黏合成整体的!


如按照叶佩兰老师所说,全器应该至少分成五部分烧制,分别是颈部、肩部、腹部、足部和耳部;若根据耿宝昌先生所言,以“粘接处涂以金彩”来分段的话,则全器可能被分成了更多部分烧造。这就使得大瓶成型难度大幅降低。


其二,我们分析一下该器的釉彩装饰技法。根据《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记述,各种釉彩大瓶的纹饰分为十六道,共十五种釉和彩(没有包括双耳)。


釉彩种类貌似极为繁多,不过从工艺角度来讲,釉只分高温、低温两种,彩仅有釉下、釉上之别。


我们已经知道该器为分段单独烧造、单独装饰釉彩的,所以只需要在分别烧制的过程中重点控制好相应的高温釉和釉下彩即可。


而低温釉和釉上彩虽然种类繁多,然而因其只需入彩炉烘烤固色即可,火候比较容易掌控,所以烧制成功率要远远高于高温釉和釉下彩。


现在我们以 釉彩最为复杂的大瓶腹部 为例

来详解其 装饰工艺流程


腹部纹饰名称为霁蓝描金地开光粉彩十二幅吉祥图案(上图10、11),烧制工序为:先以霁蓝釉为地,十二幅开光部分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之后在霁蓝釉上描金彩,在十二幅开光的透明釉上用粉彩分别绘制不同的吉祥图案,再入暗炉烘烤固色即可。


以此类推,其他部分(颈、肩、足、耳等)分段烧制成功后,使用黏合剂粘接成整体,在大瓶内部再满施松石绿釉,器外粘接部部位涂以金彩,入暗炉烘烤固色,全器乃成。


综上所述,《国家宝藏》节目组不但完全忽略了 大瓶是分段烧制然后黏合成型 这个事实,更把 高温釉、低温釉、釉下彩、釉上彩的烧成工艺 混为一谈,这两个根本的错误导致其烧成概率的推算方法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其得出的结论也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诚然,央视的《国家宝藏》在节目形式上确实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尝试,突破了以往文博类节目拘谨呆板的形象。然而,无论形式上如何求新求变,在文物基本知识的解读方面还是应该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秉承一丝不苟的精神。尤其是在九大馆长坐镇,专家顾问云集的情况下,在分析瓷母成型和釉彩装饰工艺的环节竟出现如此纰漏,实属不该。


另外,故宫博物院官网关于各种釉彩大瓶的解释说明中完全不提其分段烧制后黏合成型的工艺,也令人不解;此外,建议把“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5层之多”改为“全器自上而下分为十六个装饰层,共有十五种釉、彩”(不包括双耳)比较严谨。


为使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本文内容,兹把与本文有关的古代瓷器烧造的基本工艺名词、烧制工序解释如下:


高温釉:基础釉料中加入一种或几种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需入窑高温烧成;其温度范围在1200℃-1350℃之间,如青釉、铜红釉、钴蓝釉等;


低温釉:基础釉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在炉内烘烤而成;其温度范围在600℃-900℃之间,如绿釉、黄釉等;


釉下彩:是指用色料在胚体上绘制纹饰后,罩透明釉(也有其他釉色,如青釉)入窑高温烧成的瓷器装饰技法,如青花、釉里红、釉里三彩等。


釉上彩:是指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彩料绘制纹饰后,入炉烘烤固色的瓷器装饰技法,如绿彩、黄彩、紫彩等。


 以下引用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中国自然历史绘画》和唐英所著《陶冶图说》,来说明瓷器烧制过程中窑和炉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搬坯入窑

瓷坯制成后,装匣入窑,在窑炉内都呈分散排列。窑火有前中后的区别,一般根据不同瓷器品类对窑温和火焰气氛的不同要求分别码放。

——选自《中国自然历史绘画》


添柴烧窑

胎体须在1200--1350度左右的高温下才能完全瓷化,高温釉和釉下彩也需要在此温度范围烧成。烧窑时会留有一孔,用以试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火照若熟就止火,熏闷一昼夜后才可开窑。

——选自《中国自然历史绘画》


开窑取器

烧制瓷器的成功与否,窑火是关键。通常,开窑需三日,当窑中的瓷匣还呈紫红色时,窑工进窑取瓷。开窑工先用数十层湿布蘸冷水包裹头、脸、肩、背等处,然后入窑,并在热窑内放入新坯烘焙,以去除水分。

——选自《中国自然历史绘画》


釉上加彩(包括施低温釉)

已经烧成的瓷器,如需要,则在釉面或者胎体上绘制各种纹饰或施低温釉,准备入炉烘烤。各种低温釉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珐琅彩、粉彩瓷、色地描金瓷、杂彩瓷等,都需要经过这道工序。

——选自《中国自然历史绘画》


小件器物明炉固色

釉上加彩后的瓷器,就可以入彩炉烘烤,以固化彩料。这种烧炉不同于窑炉,它的温度要求没那么高,60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即可,还有明炉和暗炉之分。明炉(如上图)是开放式的,专用以烧制小件瓷器;暗炉(如下图)为封闭式,高三尺径长两尺,专烧大器,可使器物受热均匀。

——选自《中国自然历史绘画》


大件器物暗炉固色

暗炉为封闭式,高三尺径长两尺,专烧大器,可使器物受热均匀。

——选自唐英《陶冶图说》


按古法复建的暗炉


另录《景德镇陶录》相关记述如下:“白瓷加彩后,复须烧炼,以固颜色。爰有明暗炉之制。小器则用明炉,口门向外,周围炭火,置铁轮其下,托以铁叉,以钩拨轮使转,以匀火气。大件则用暗炉,高三尺余,周围夹层贮炭火,下留风眼,将瓷器贮于炉,人执圆板以避火气,炉顶泥封,烧一昼夜为度。

标签: # 瓷器 # 烧成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