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山水画 贴近生活、融入时代

01-07 生活常识 投稿:仙醉红颜泪
将传统山水画 贴近生活、融入时代

王占魁

1956年生人,工于山水,师从著名画家卢志学先生。

曾任沈阳市职工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为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沈阳市和平区、沈阳书画院专业画家。

1988年作品《溪山秋远》在全国首届职工美术评奖赛上获铜奖,后在《大众美术报》发表。

1990年作品《清溪绕翠》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主办的中国建设杯美术展览上获佳作奖。

1994年作品《初雪》入选辽宁省第八届美术展。

1997年作品《异峰突秀》在“庆香港回归 辽宁省美术作品评奖赛”获优秀奖。

2004年作品《初雪》被纪念堂特邀收藏。

2004年国画山水作品入选沈阳市职工庆祝建国55周年振兴沈阳美术、书法、摄影展,荣获金奖。

2007年12月沈阳书画院为其主办《灵山秀水》王占魁山水画展,在沈阳美术馆展出。

2008年作品《山魂》入选东北四城市关东画派新生代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2011年作品《吉祥有财》被辽宁博物馆收藏。

2012年作品《翠满山川》参加第二届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作品联展,荣获优秀作品奖。

2013年作品《桃园雨霁》参加第三届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作品联展,荣获优秀作品奖。

2014年5月赴台湾参加沈阳市文联组织的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展活动,作品《桃园新雨》在台湾淡江大学美术馆展出。

2015年1月沈阳书画院为其主办《写境·卧游》王占魁中国画艺术展,在沈阳美术馆展出。

2015年5月参加沈阳市文联、沈阳书画院组织的《魅力·沈阳》书画展及其他文化交流活动,作品《辽中珍珠湖》(长卷)在洛杉矶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6年2月赴澳门参加沈阳市文联、沈阳市书画院组织的《同根·艺中华》书画展,多幅作品在澳门科学馆展出。

2009年—2015年在市文联、市书画院的“双百万”惠民活动中任教,主讲山水画基本技法。在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中,为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等多项活动中捐献书画作品。

《雨霁》

《吉财》

秋日里,阳光下,雄鸡信步游走。枫叶红,玉米黄,作物已然成熟。

静谧山村的悠然时光里,这一切的悄然变化都被画家王占魁洞悉,提笔之间一幅“吉祥有财”图已经跃然纸上。

在今年8月即将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九城艺术联展沈阳站中,王占魁将把“吉祥有财”系列作品中的一幅带去参展。

在这幅画作中,凝聚了王占魁对国画艺术的理解,从当初一丝不苟地按照国画传统技法和语言表达自我,到逐渐将传统山水画贴近生活、融入时代,王占魁的艺术语言丰富而质朴。

梦里山村的瞬间,被记录到画里

作为沈阳书画院专业画家,写生在王占魁的艺术生活中举足轻重,甚至因此占据了他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采访后的第二天,他将再一次奔赴辽东山区,那里给了他艺术灵感,他早已爱上了那里。

春天,远山微绿给予生命的力量,远处的人家已升起炊烟,新的一天开始了;夏天,垅上鸡相互鸣叫,姹紫嫣红令人沉醉其中;秋天几只小鸡在地里觅食,为过冬储存能量;当冬天来时,春天就不远了,小乡村门前的柴垛无声诉说,新的一年要到了。

“鸡是昂扬有力的生命,柴火堆是田家勤劳的象征,所以我常以它们作为我创作的题材。鸡是吉的谐音,柴谐音财,所以我把这组作品叫——吉祥有财。”王占魁说。

为了创作这组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作品,王占魁几乎住到了辽东山里。他忘不了那个秋天的早晨,天气微凉,由于初到山村,他起得很早。带着好奇心,王占魁早早拿上画板,出去找他想要的题材。

无意间,他走进了一个胡同,在树枝和柴火的掩映下,眼前的景致迷离如梦境。“我完全被呈现在眼前的物象迷住了,高低不平的小石路,农村固有的石墙及古拙的门楼,这正是我所思所想的梦里山村。”

此时,太阳升起,一群母鸡在大公鸡的鸣叫声中欢快觅食,这一个生动的瞬间,被画进了王占魁的作品中。

贴近生活、融入时代

是国画创新的途径

在王占魁的艺术生涯中,被他屡屡提及的人是他的恩师著名画家卢志学先生。“如果没有先生的指点,我不能有今天,这可能就是上天的安排。”

沈阳书画院创研策展部主任、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马喆认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大体有三种态势:一是承接传统,在中国山水画的本体语言中索迹溯流,运通权变,于向古的意象中寻找与时代融合的契机;二是抛开中国山水画开宗演变的诸多程式,以现代艺术的思维和心态,借以传统的基本媒材建构无具象意图的形式感和风格,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三是在传统精神和笔墨程式的基础上,糅以西画的审美规范和语言表达,丰富民族绘画艺术,进而反映时代和现实的情境。而王占魁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基本上属于第三种态势,说明他的艺术既有对传统的承接,又有在多维的审美背景和心态下所滋生出的新的情感表达要求。

王占魁认为,之所以他能够到达此境界,完全缘于1982年拜师卢志学先生。“15岁时,我跟着家里一位远房亲戚学习画国画,当时他已经70多岁了,在沈阳地区颇有名气,我跟着老先生,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后来回想起来,这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1974年王占魁回城之后,进入沈阳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工作,当了两年木匠养家糊口。1982年,全沈阳市城建系统展览举行,王占魁为此画了一幅画,偏巧被当时的沈阳市美协秘书长、画家卢志学看到了。

“卢志学先生当时问,这王占魁是谁啊?得有六七十岁了吧?画法可够传统的啊!”王占魁回忆说,“当时我才20多岁,听到了这个评价之后,感觉到自己的画法应该有所改变,但是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变。”后来,经过几次跟卢先生的交流,王占魁终于明白,国画需要创新,而贴近生活、融入时代是国画创新的途径。

创新不能脱离中国画的本质

自此之后,王占魁经历了他画风的转折期。

他开始跟卢先生学习,跟着先生外出写生,将生活融入他的画作之中,他开始明白,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太传统,不接地气。

而在改变的过程中,他也慢慢意识到中国山水画的厚重,只有夯实传统绘画基础技法等,才有可能让写生画面充实起来,只有基础扎实才有资格和能力谈到国画的创新。

“绘画是一种语言,基础不牢就相当于语言匮乏,做任何创新都要在中国画的基础元素基础上去丰富,而不是脱离中国画的本质,否则就变成了四不像了。”王占魁说。

王占魁笔下的山,无论是大山大水,还是丘峪墟舍,都有一种质朴、率真的气息流溢其间,真实的场景中给人以隽永清新的感受,达到了“度物象以取其真”的造境目的。而在构图上,他采用了符合视觉观感的方法经营画面,注重写生过程中第一知觉的传达,并能恰当地进行艺术的转化。

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马喆先生所言:从生活中寻找艺术灵感,用写实的手法丰富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能事,王占魁的山水画气象弥新,表现了人文风貌的特征,灵山秀水呼之欲出,确入大千之境矣。

沈阳书画院院长李晨这样评价王占魁:“他善于表现大山大水,完美地体现了东北人大开大合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师承卢志学先生,也得到了绘画艺术的真谛。另一方面,他的写生小品绘画作品,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坚持深入生活,画作接地气,亲切感扑面而来,无论是草屋柴垛还是乡间小路,都能够引发观赏者的审美共鸣,因而深受欢迎。”

标签: # 沈阳市 # 作品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