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

01-06 生活常识 投稿:唱情歌
一代名将

赤城县城

 由北京出德胜门向西北180公里处有一座古老的城堡被誉为“碧水霞城”叫做赤城堡,就是今天的河北赤城县。赤城有黑、白、红三条河流汇入,古称沽水。其源头在今天的张家口地区沽源县境内。黑、白、红三条河流在赤城境外汇集流入北京密云,于通州北关与潮河共同注入潞河。沽水(白河)与潞水(北运河)本一脉相连。由赤城向南八公里有一座山,青松翠柏郁郁苍苍。这座山就是寨顶山,寨顶山对面有一座岭叫凤凰岭。白河水从两山之间涓涓流淌。在白河北岸、寨顶山之阳的翠山秀水之间,有一片肃穆庄严的古墓,当地人称杨家坟。这里埋葬着明代宿将杨洪兄弟及其生母施氏等人的英灵。在杨洪墓前矗立着其侄杨信拜立的一块碑石,碑文开头曰:“伯父颖国、武襄薨,葬于京都西山之原,后从兄昌平侯俊,迁葬于关外赤城。”


杨洪墓

 杨洪( 1381——1451)字宗道,号宣义。祖籍山西太原。是北宋名将杨业(宋赠太师)的19世孙,唐末播州杨端22世孙。瀛西杨家将开基祖。(瀛西指天津武清河西务)据墓碑记载:杨业与宋赠封太师的播州(今贵州)杨端属同谱同宗,杨端于唐末以挠勇应募,并应诏攻陷播州后,子孙仕官,从而继守播州,人称“杨播州”。杨业生鄚州刺史(鄚州:河北任丘·一带)杨延朗;延朗生阶州节度使杨宗,杨宗生广州刺史杨充广;充广生德州刺史杨贵迁。杨充广曾持节广西,见杨播州之孙杨昭无子,甚为怜悯,便以其子贵迁过继给杨昭而嗣之。从此,守播州者都是杨业的嫡传后代。贵迁生促义即光震;杨光震生武节大夫文广;杨文广生三子,长子名惟聪,杨惟聪生子杨选;杨选生十三子,有一子名叫杨輈,南宋时曾为江苏六合县令。自杨輈之后因其家久居六合,遂称为六合人(《明史》也称杨洪为六合人)。杨輈又传七世到杨顺,杨顺(杨洪曾祖)正值元代,因其注重气节而“隐德弗耀”,终身不仕。其子杨政(杨洪祖父)倜傥有志,又值元末,率领三子两侄从明太祖朱元璋勇起义师,被称之为明初“一杰五虎”。杨政积有战功,被授为(陕西)汉中卫百户令。其生三子,长子名杨璟(杨洪父),魁伟豪迈,咄咄英姿,不同凡响。明初,杨政随主帅常国公(常遇春)攻克姑苏(苏州),正值杨璟及冠,杨政有意为杨景在苏州城择配完婚。部属都说:若要择媳唯城中施氏之女最好。杨政采纳众言,遂娶世居姑苏府城洛驼桥的大姓施氏子良之女施妙岩(杨洪母)。施子良,吴私人。唐袁州宜春施尉旭的后代,世为官族。子良有隐德,其女施妙岩聪慧贤淑。“生而端瑾,寡言笑,惟日事闺门,足未尝至中庭,习知女史,为子良所钟爱。…‘杨氏即纳聘,施氏妙岩遂聘于杨氏”《施氏墓表》。杨洪母施妙岩与其父杨景成婚后;事舅姑(公婆)致孝敬;待妯娌以辑睦,抚子=女,慈而如教;持家务,宽而有制。秀外惠中,是仪是则,咸称贤淑”《施氏墓表》。

 
             施夫人墓表

 建文四年(1402年),即“靖难”之战的最后一年。在此战役中,杨洪父杨璟为救护燕王,于四月廿七日战死于灵璧(今安徽省灵璧县)。洪母施氏得知这一恶噩“绝而复苏,号恸不止,闻者感泣”。然而洪母不仅端谨贤淑;且昭然刚烈,深明大义,丈夫殁手主事。家道中微,她毅然挺立。对其子女则辛勤抚其幼,严教训其长。显现了一个熟读诗书女性的刚烈和母爱的伟大。永乐元年。( 1403年),杨洪袭父职,远戍塞外开平(今内蒙正兰旗东北),而后回苏州迎母就养。杨洪每奉命出剿敌寇,其母必恒诚日:“捐躯国家,乃吾杨氏之家法也!汝父殁于战,吾虽常痛其不幸,然无益之,汝当奋身以绍续前人之烈,吾有汝弟在,慎毋以我为意也!”《施氏墓表》杨洪奉承唯谨。凡战则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后来以功而官拜都督,爵至封侯;位登极品,萃兹二门,芳声伟绩迈于当世,皆以其母教诲之力所致也!

 在正统十年(11445年)杨洪为其母立的墓表中,后人会深深地感到、:杨母把一腔浓浓的母子之情,都寓于在那报效国家的深明大义之中。因此,杨洪对其母敬重异常


  永乐元年(1403年),22岁的杨洪袭父职  (百户令),从苏州而远戍塞外开平卫。临行,众人问:“你北上数千里之外的开平戍边,那里寒风荒野,地瘠民苦,战火连年,生死难测,你果真不害怕吗?”杨洪说:“大丈夫立功扬名,宁有在百步之内!”遂谈笑而往当时成安侯郭亮守备开平。郭亮,合腮人,“靖难”战役初为永平卫千户。永乐七年(1409年)守开平(即开平卫),永乐二十年卒,赠兴国公,谥忠壮。郭亮当时一见杨洪甚为喜悦,置之幕下资论军一事,深见器重。永乐八年(1410年)四月,杨洪率部随永乐;帝北征,经威虏镇,渡饮马河,追击本雅失里。五月十六日追至斡难河,大败之,本雅失里以七骑逃遁。在这场激战中,杨洪搏杀陷阵,获人马而还,永乐帝甚为喜欢并日“此乃将才也!”令识其名,以俟擢用。也正是由此,杨洪便开始了他由百户至都督四十余年的征战生涯。

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帝封阿鲁台为和宁王以牵制瓦刺。同年冬十一月,瓦剌马哈木兵渡饮马河,阿鲁台告警。永乐帝命边将严加守备,命陕西、山西及潼关等五卫兵驻宣府(今宣化),中都、辽东、河南三都指挥使司及武平四卫兵会北京,应城伯孙岩备开平。永乐十二年三月,永乐帝率大军兵发北京,亲征瓦剌。六月追击马哈木残部至土刺河,马哈木宵遁6自此直至永乐末,年过六甸的永乐帝曾先后五次取道宣化、赤城、独石或张家口、大同亲征迤批最后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驾崩在征途中的榆木川。但对迤北诸部尤其是瓦剌,始终未造成毁灭性打击。以致其还乘隙休养生息、厉兵秣马,由此,在二十五年后即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

洪熙元年至宣德二年(1427年),杨洪随从阳武侯薛禄征大松岭。薛禄,后军都督,山东胶县人,排行第六,军中间为镇朔大将军,巡边并充总兵官,多次备御宣府、开平等地。宣德五年(1430隼)薛禄向朝廷上书,建议在永宁卫(今北京市延庆县永宁镇)团山及雕鹗、赤城、云州、独石宜筑蝴星,以利守御,宣宗准此奏,并发军民三万六千人赴工筑城,粹府一千五百人护之,皆昕薛禄节制。由是,赤城、云州,独石等城堡拔地而起,其中独石、云州古城至今还巍然屹立旷大松岭之战,杨洪首冲敌阵,击败敌众,获其人马而还,升为正千户(正五品)。宣德五年冬,敢当时开平卫已从塞外旧治迁入独石(今赤城县独石口镇)。杨洪正征战、镇守在独石一带,随从都督方政追击敌寇,获其人马器械而还。宣德六年(1 43 1年)敌又犯大石门,杨洪系命迎敌,列营相向,徉示不动,以麻痹敌人。然后密选轻骑,绕道出奇后方,敌阵大乱,无一逃遁。遂解甲投降。其部下士卒欲杀降兵,杨洪制止说:“杀降非勇武者所为,不能滥杀。”并亲自救起平章(即:平章政事,元时地方高级长官)脱脱等。敌虏尽服,奏闻朝廷,对其褒奖有加。

宣德七年(1432年),朝廷针对敌情,计议在西猫峪(今马营城)这一战略要地,置兵马营,以备边塞。此时杨洪在塞外永宁、赤城、独石一带征战、驻守已有二十余年,对该地的地形、地貌,备御形势十分熟悉,且朝廷对其战绩亦多有奏闻,认为其可当此任。遂命杨洪筑城并驻守。杨洪系命率士卒约万人于荒山野岭之间,荆棘丛林之中“披榛莽、筑城堡、立峰堆,逾月而成”《杨洪神道碑》。若大的一座城且西部城墙全筑在山上,不足两月就已筑成,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时至五百多年后的今天,若登上城内西山俯瞰全城,面对那高大的起伏于平川与山梁上的城墙,感叹之情会悠然面生。城筑好后,杨洪召集众将士。说:“现在城已筑好,吾与尔等一样孤悬一城,从此就要长期驻守在这里了,在这穷荒边塞,人在则城在,城毁则弦亡毛我们大家一定齐心协力、死守此城,切不要怀有二心。”杨洪遂与广大将士同甘共苦、忧喜相关;对部下士援固资助嫁娶、治疗疾病,关怀备至。从此,人心安和、士气高昂,使众将士卒不觉得自己是在穷荒的塞外孤城。也正是从此,便有了“马营”这一名字,赤城北部马营一带便有了人烟而得以开拓发展至今。宣德八年(1433年)杨洪以马营城为大本营,率兵追剿边寇,败敌于红山。九年( 1434年)追袭剿边以功升指挥佥事(正四品)。十年( 1435年),朝廷以问边计驿,召杨洪至北京升指挥使(正三品),并命其充游击将军、统率万全都司(今万全县)精兵二千、厩马一千二百。巡备北边至开平旧治簸箕河一带,因大破敌众,生擒敌首脱脱白暧台,以功升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即位,兵部尚书王骥(束鹿人),奉命巡边督军,斩临阵脱逃者都指挥使(正二品)安敬,使边境肃然。回京后向英宗帝进言:“边军怯弱,应速选人加强训练,杨洪可当此任。"当时先朝宿将已尽,杨洪后起,又以敢战而著名,为人机变敏捷,善出奇捣虚,虽为偏将,朝中大臣都知道他的能力。也有个别人想诋毁他,但总是被英宗帝曲护,由此杨洪则得以施展其才华。正统二年(1437年),刑部尚书魏源督边事到马营,杨洪部下指挥使杜衡、部卒李全皆奸佞之徒,因私憾向魏源诬告杨洪,魏源奏闻朝廷后,英宗帝采纳魏源直言,明其真相,将杜街贬谪广西,将部卒李全交给杨洪处置。由此还引出一段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马营的佛爷——狗吃了”


久戍边关的杨洪,不仅力倡修武,更图文治。他建庙宇修城池,立社学训育边地军民。在他的倡导下,于马营城中兴建庙宇。值此,杜衡、李全之辈诬告杨洪意在马营城中修筑宫殿楼台。想拥兵自立称主称帝,与朝廷夯懿挠礼。英宗帝信以为真,速派人调查此事。消息由京师传到塞外,急坏了正在督工修庙的杨洪。面对一座座没有佛像的庙宇、殿堂,怎么辩解呢?情急之下有人建议,用荞面捏圣像可速干而不裂,且马上就能彩绘。杨洪采纳此言,令所有彩塑工匠一夜之间用荞面塑好了各庙宇中的所有佛像。京师来人见城中井然有序,庙宇栉次鳞比,圣像妙好庄严,一派和平景象,决无构筑宫殿、分庭抗礼之兆。使杜衡、李全之辈诬告休矣!待钦差走后,庙内看护松懈,城中猎狗嗅到荞面香味,诸多佛像有的被啃坏,有的被吃掉,这就是“马营的佛爷——狗吃了”。故此马营也被称之为“塞外庙都”。

奸人诬告未成,反使杨洪深得朝廷信任,当时都督佥事李谦守赤城、独石,杨洪被命协助李谦守之(即为协守.)。李谦年老胆怯,当杨洪每调兵出战,李谦都面色沮丧,冷嘲热讽;当杨洪鼓励士卒杀敌,李谦便冷笑说:“北敌如野草,你能杀尽吗?”后来由御史张鹏弹劫罢免了李谦,即命杨洪代其镇守赤城、独石。正统三年(1438年),兀良哈犯边,杨洪率部与其战于伯颜山,激战中杨洪落马伤足,但仍越战越勇,生擒敌首也陵台等九人,以功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充右参将,守宣府边塞要地。

杨洪升为镇朔参将、万全都司都指挥使。英宗赐杨洪在自己的任所宣府镇建一座硕大明堂,取名“忠义堂”。后杨洪特派长子杨俊到京师大学士杨荣府上请杨荣公为“忠义堂”作序,以志其胜。杨荣欣然命笔,草成《忠义堂序》一文。文章首先回顾了杨洪在开平任上的表现:说他与部下同甘共苦,作战机智勇敢,奋勇当先。弓马娴熟,威震敌胆,战功卓著。然后站在政治的高度,肯定了杨洪身为武臣的忠诚义胆和高风亮节。称赞道:“宗道遭际圣明,祗受委托而当一方捍御之重,鞠躬效劳,夙夜靡懈,位高而不矜,功成而不炫,非以忠义存其心,能若是哉?”此文保留在《杨文敏公集》。


此间,杨洪逢议加筑开平城(今独石口城)、拓龙门所:即:龙门守御千户所(今龙门所),其为龙门卫(今龙关)派出机构,属中北路二其主要任务是统领牧马堡‘赵家庄等城堡,守御四海(今北京市延庆境内)至独石段长城的中部。还建议‘自独石至潮河川,增置堠台六十。因建议功,又进都指挥使(正二品)正统四年秋,追杀阿木狼,斩获可列歹等,以功进都督佥事(正二品);正统七年充左参将,移守独石,此处极为要害,非宣府能比。在明代诸多论及防御的军事奏章中,总要提到“独石”、“张家”,二口,而且首先要论述独石之险。可见其重要之极。正统八年春(1443年)出哨苦乞河,败敌于只比岭,以功进都督同知(从一品)九年春,兀良哈再犯延绥,杨洪与韩政等出大同,追袭败敌于应昌的别儿克。敌尽弃所掠,遁去。杨洪复追至克列苏,敌得险欲拒之,杨洪督兵进攻,敌大败,擒斩打剌孩等,以功进左都督(正一品)。其部下军士蒙赏者九千九百余人。自正统改元至此,九年间杨洪战功累累,屡屡升迁,由偏将至都督,而位居朝中宿将,声震朝野。

正统十年至十二年,官拜都督、位居一品的杨洪在边事宁息的闲暇里,出私币重建了(赤城)云州崇真观并请于朝廷赐名“灵真观乃o此观为元初全真道继丘处机之后的大宗师祁志诚之道场,统领全国诸路道教,声赫南北。于元、明,清历代皆由朝廷直接拨银扩建和修葺(今天被开发为金阁山森林度假村);于龙门卫城(今赤城县龙关镇)唐代古刹的帼’址上主持重建了重光宝塔;今天的重光学晒依煞屹立在龙关城中,为省保文物单位。还重修了赤城显泉瑞云寺(即今天的瑞云宾馆处)和赤城城内的静宁寺等;并为其母墓前增修了神道及石像生;这些名胜古迹至今仍保存尚好-,为塞北赤城平添一份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苍茫。正统十二年(1447年)秋,受命挂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宣府,府城将士欢声动地,喜得良帅。自宣德以来,二十余年间,迤北诸部未曾大举入寇,只一有朵颜三卫之小股敌人乘隙扰边,多不过百骑或数十骑亦不足为患。此期间的边事宁息,在诸多因素中,杨洪坐镇宣府,戍卫京北边塞亦应为重要因素。自永乐初至此,杨洪在边已四十余年,并以敢战、善战至大将,声震南北,迤北诸部敌人深知其厉害,都十分惧怕他,称其为“杨王”。瓦剌部首领脱脱不花、太师也先都曾与其修好,经常写信问候他,并送以良马,每遇此,杨洪便奏请朝廷,英宗帝敕令让他接受,并让他对边北诸部如瓦刺部等以礼相往,以维护边塞的和平与安宁。
重光塔

金阁山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寻衅并诱胁迤北诸番分道大举入寇。七月,英宗皇帝在大太监王振怂恿下带满朝文武近半,大军五十万亲征。后明英宗被瓦刺兵俘虏,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  

土木堡之战后杨洪应急诏率精兵二万入京勤王,驰至,敌兵已退。复令杨洪为总兵官,都督孙镗、范广为副总兵官率军五万分两路追杀余寇,追至霸州(今河北霸县),擒获敌首阿归等四十八人,夺还被掠人畜数以万计。敌寇败去,京师无恙,京城保卫战大获全胜。论功,杨洪于正统十四年十月廿四日,由昌平伯进为昌平侯,兼掌左军都督府事。并在京师和老家瀛西各敕建侯爵府。景帝御赐下马碑一通立于京师侯爵府门前。复令其率所部暂留京师,督练京营军马。此时杨洪已高龄六十八岁,五朝老臣战功赫赫,位登极品,朝廷也以其为智将,谏言多被采纳。其曾向景帝上呈“御寇三策”;又奏请“简汰三千诸营将校”,“不得以孤弱从武”等,皆被景帝采纳。景泰元年(1451年)八月,朝廷赐杨洪诰券勋阶,即授为“奉天翔卫宣力武臣”。食禄千一百石,子孙世袭其爵。

赤城端云寺


杨洪受命于国家危难之时,足见当时朝廷对杨洪的器重。更充分体现了杨家将忠勇报国的精神。

在此期间授杨洪长子杨俊都督佥事(正二品)之职,不久升都督同知(从一品)戍守宣府及居庸关。在戍守居庸关时,杨俊命人在居庸关内的悬崖峭壁上雕刻杨洪坐像。居庸关形势险要,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八达岭”。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杨洪坐像雕刻完工后,但见关沟两侧山风吹拂,旌旗猎猎,俨然战神“杨王”(蒙古各部忌惮杨洪,称其为“杨王”)在此坐镇,以激励士气、震慑瓦剌等蒙古各部。后来此石像被讹传为杨六郎画像,俗称“六郎影儿”,成为关沟七十二名胜之一。

   景泰元年正月,为守护关隘、护卫先帝陵寝,景帝决定修建永安城。(昌平镇)当时也先已败退塞外,杨洪进封昌平侯后,仍率所部留戍北京,总率三千营训练,负责保卫京师和帝陵。而昌平又是杨洪封地,所以监督建造永安城的责任自然就落在了杨洪肩上。杨洪去世后由其次子杨杰继续监督建造永安城。永安城于景泰三年十月竣工。

景泰元年(1450年)秋,也先知中原实力仍厚,谋无胜望,遂愿请和,后几经互使,八月,也先送英宗还。至此,英宗帝北狩整一年。英宗还京后,威仪不减朝野重臣间矛盾日趋激化,以景帝和英宗分为两派。杨洪因“土木之变”时未曾出城救驾,且对瓦剌挟帝入犯又属主战派,并率部予以抗击,又因入卫京师有功,深受景重等,随着英宗帝复辟迹象日趋明显,而终日心有余悸。就此,他向景帝流露了离京还塞的愿望。景泰二年(1451年)五月,景帝及兵部尚书于谦虑边警未息,恐敌情反复,宜有大将在边。遂命杨洪挂镇朔大将军印,统领禁卫兵复镇宣府。其侄儿杨能、杨信充左右参将,其子杨俊为右都督,统管三千营,随其赴塞北同杨洪复镇宣府,消息传来军声大振,宣府军民士气高昂,人心稳固,人人都说:“有杨公镇守宣府,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出现了少有的“关北士气高昂,关南高枕而安”的局面。杨洪在离京复镇宣府时,沿途军民争先恐后以求睹其一面,以致拥塞道路使大军不能前进。因故未能一睹者,财决怏终日,憾叹万千。由此可见杨洪身价之高,声望之重。

杨洪再镇宣府时年已古稀,两个月后,就在这样一片大好的形势下,终因年事已高,连年征战,心境不宁,郁闷成疾,一病不起。景帝得报,急派御医前往诊治。因病情不见好转,又急诏其回京医治。杨洪回京当天,景帝即派中使(御前太监)前往问候。杨洪自知病重,命其子杨俊、杨杰奉表以明其志。遗表大意为:“国恩未报,臣职未尽。愿朝廷以宗社为心,夷虏为虑,崇文修武,以安攘之于万万年,臣即死暝目矣!余无所及。”景帝阅后,叹息良久曰:“洪,乃忠臣良将也”。

独石口


景泰二年九月十二日,在京师西北方向一颗将星陨落。第二天一代名将昌平侯杨洪带着对大明江山的无比忠诚,带着对塞外人民的无限爱恋,带着对子孙后世的期望走完了他人生最后一段光辉的历程,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一岁。

讣告奏闻,景帝为之辍(chuo)朝一日,诏令有司操办杨洪后事,依制厚葬,追赠“颖国公”,谥号“武襄”。朝中文武百官都前往吊祭,其麾下将士无不为之哀痛。宣府、赤城等地军民如丧考妣。自动罢市一日以示哀悼。

十一月六日一代明将昌平候杨洪葬于北京西山之原。妻潘氏封一品夫人,继吴氏、周氏赠淑人,继魏氏封一品夫人,室葛氏赠淑人。子杨杰袭昌平侯爵。

在武清瀛西侯爵府大龙庄杨氏后人从明末就流传有一首歌谣:叫做“赤葬谣”。“白河分两岸,前山凤凰岭,后山落凤坡......”

杨洪去世后初葬北京的西山,这西山本是景帝为自己选好的归宿。景帝下旨厚葬杨洪于西山之原,与皇帝陵毗邻,可见其对杨洪是何等的重视。景帝命人为杨洪立碑四通:景帝御赐一通,山西巡抚和杨俊一通,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于谦一通,武清侯石亨一通。这是四通碑。

那么杨洪的墓为什么又迁到了赤城?

在杨洪病重期间曾嘱咐子杨俊:西山并非净土,有朝一日天变,把我宜葬赤城。家人亦应提前安排好住地。

洪祖去世两年,杨俊等人在赤城落凤坡施夫人墓地旁秘密为杨洪修建墓地。景泰七年九月初九,杨俊嘱咐堂弟杨信:如果有一天我坐牢或被杀。就把这块砖刻上:我父杨洪生瀛西,子俊。把你伯父的坟迁到赤城。并把这块砖埋于冢下一丈,以备后人寻找。果不出所料,景泰八年正月十六,石亨伙同、徐有贞、张軏、大太监曹吉祥发动了“夺门之变”历史上称英宗复辟。英宗复辟后后先杀于谦后杀杨俊。

在杨俊入狱期间杨信等小哥几个,将杨洪祖尸骨迁往赤城秘葬。成化年间杨信又仿西山碑石重新为杨洪祖立碑,因战事碑没有刻完,由杨俊长子杨珎补刻。

关于杨洪选择墓址一事,早在明永乐十六年(1418)其母仙逝之前,就已谋划妥当。当地轶传,有一次杨洪带领部下巡边,来到赤城寨顶山的“仙游观”上香。一道人见杨洪气度不凡,便与其长谈,并说:“将军一生戎马倥偬,保大明江山,百年之后万不可恋留京师!”杨洪请问其详。道人见杨洪一片赤诚,才开口道:“将军若寻归宿处,凤凰岭上见端详。”杨洪告辞道人,率领人马直奔凤凰岭,这凤凰岭在寨顶山的南面;与寨顶山南北遥相呼应,沽水河(亦称白水,北运河源头)从中间流淌而过。来到岭南,见山根下有龙爪柳一棵,二人可合抱,其柳长得古怪,皮皱似龙鳞,叶如爪形。从龙爪柳起步,有羊肠小道一条,宽不足五尺,青石板坦露,直通山顶。青石板上有近尺长的凤爪印,深深地嵌在上面。众人下马,攀援到了峰顶。杨洪凝神北望,但见寨顶山下,云雾缭绕,霓虹四射,杨洪大吃一惊……,身后的归宿就此一锤定音。在明代叶盛《水东日记》卷二有“葬地蛇盘兔”一则云:“居庸以北,俗择葬地以验蛇盘兔为上,昌平侯杨洪赤城葬母处亦然。意者,地气温暖,二物皆穴焉。偶相值而相持,亦适然耳。”可见此地确属风水宝地。首先葬在这里的是杨洪的母亲施妙岩,此地也因此改称“落凤坡”。杨洪又安排家丁张志为看墓人,世代在此守陵护坟,渐至成村,称“杨家坟”。后来杨洪的侄子杨能将朝廷赐予其在杨家庄的十顷土地,交由其弟杨惠的后人管理,以地租收入作为陵园日常开支和管理费用。六百年后的今天,凤凰岭南的龙爪柳仍存,印有凤爪印的羊肠小道也依然清晰可辨。景泰七年(1456),杨洪墓由其侄杨信迁至落凤坡其母施氏墓旁。该墓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其明堂宽大,神道有东西两条,东为杨洪墓神道,西为其母施氏墓神道。其形制大体相同,石望柱、牌坊,狮、猪、羊、马,文臣武将分列两旁。杨洪墓为宝顶圆形,直径6米,砖石结构,墓基用条石砌就。以后陆续葬在此地的有杨清等20余人。直到清末,杨家后裔对祖坟仍派专人看管,并屡有修葺。


杨洪墓前《神道碑》中赞道:“洪健在时,在边巡哨,潜藏在山谷间的敌人,只要窥见旌旗知为杨洪,便奔窜相告:杨王来也!不可出!甚至急急而匿遁。"其镇塞神威可见一斑。“杨洪二十二岁从江南到塞外,以士卒而为将帅,还常到京城向皇帝呈陈忧国为民、兵戍御卫之策,所呈则屡见嘉纳。”由此可见:“杨洪为人,孝友忠信,果敢刚毅。在边四十八年,悉以边事为心。自始有众五百,以至于领三千营;自统一方士卒,以至于总天下之兵。不以一将者寡,而屈于人下;不以所率耆众,而旁若无人。敌强不以自怯,必熟计而后战;战胜不以自骄,必量敌而后安。有功不专诸已;有惠必分诸人。故其驭下维严,而人乐为之用。整顿边防、屯垦良田,训练士马、振起荒颓。建立庙学,以教兵戎子弟;赈恤孤寡,以慰士卒死亡。尤为有仁义之政祷。’’《明史·杨洪传》也赞道:“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当时称名将者,因首推杨氏。” 又写到“洪久居宣府兵严肃,士马精强,为一时边将冠,然未曾专杀,又颇好文学,尝请建学宣府等处,以教诸将子弟。"时任兵部尚书于谦也赞曰:“功在朝廷,威震边疆。一骑前驱,万夫莫当;旌旗所指,犬羊遁藏。知其内者,以为孙吴管乐;识其外者,以为卫霍关张。”

杨洪一生得寿七十有一,然在赤城、马营、独石、宣化、怀来一带征战,镇边屯垦、就有整整四十八个春秋。宣府、赤城一带的山水草木,城堡烽台,社学庙坛,驰道良田,无不留有他的足迹。他创筑马营城,固筑独石、龙门、赤城诸城堡:修葺温泉瑞云寺;重建金阁山灵真观;请建龙门等八城社学;兴建龙关重光塔等,其胜迹比比皆是。与此同时,赤城一带的民风淳朴、士卒真诚,热土忠魂又使他遗情依恋,以致逝后不辞山高路远,由京西而迁葬于塞外赤城。

纵观杨洪一生,守边抚民,御外诲内,勋功卓著,位登极品。碑石木铭,史书有传。塞外各地民间老幼有口皆碑,以致相传五百余年而不衰。

一位摄影师来到杨洪墓前这样写道:山风萧瑟,残阳如血,伫立英雄冢前,感慨良多,非言语所能表!

杨洪去世后,由他一手培养起来的瀛西杨家将后人继续战斗在塞外边陲:子杨俊调为前军都督府右都督;侄杨能为宣府总兵,左都督,挂镇朔大将军,功封武强伯;侄杨信,充总兵官,功封彰武伯,曾挂征西前将军印镇守大同,挂征虏将军印镇守延绥。做为北宋杨家将宋赠太师杨业嫡传瀛西杨氏一门为大明开国及保卫大明江山立下卓越功勋。杨家将精神在大明王朝得以充分发扬光大。

最后我引用杨洪的一首自传小诗做为本文的结束语:“祖居六合,我生瀛西。弘农世泽,是我根基。刀光箭影数十载,枪指之处展旌旗。”

标签: # 赤城 # 都督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