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临水磁州,磁县40多个村名历史故事

01-06 生活常识 投稿:眼热
千年古县,临水磁州,磁县40多个村名历史故事

黄鼠村

黄鼠村位于邯郸市磁县光禄镇,早年由高家庄、陈家庄、祝家庄3个小村组成,村边有个客店,一个官员偶尔至此,车子在此损坏。店主帮官员修好所乘之车,为表谢意,官员亲自到村北水泉沟给店主看了一块坟地,岗形似鼠,土质金黄,名曰“黄鼠宝地”。故高、陈两庄改为黄鼠村。宋朝时,祝家庄祝靖官居殿都统,系岳飞姑夫,岳家被害时恐株连,改姓为俎,村名改为俎家庄。清末民初,废俎家庄统称黄鼠村。1962年划为东、西、中三个黄鼠村。

南白道、北白道

南白道、北白道位于邯郸市磁县讲武城镇,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得古村落。相传,南北白道建于南北朝初期。起初这里有一个白塔寺,建村取名白塔村。白塔寺院内和尚很多,其中有一个和尚品行不端,为非作恶,当地百姓把这个和尚杀死,将其余和尚赶跑。因百姓厌恶白塔寺,便把村名改为白道村,道是教育子孙要讲道德。后来人员繁衍,发展为两个村,按其南北地理位置叫南、北白道。

东、西驸马沟、陈家沟、徐家沟

东、西驸马沟、陈家沟、徐家沟均位于邯郸市磁县磁州镇,原名千家店村·,地震时房屋全部倒塌,村民迁至岗下居住,居住点以姓氏得名弓家沟、李家岸、刘家岸、常家岸,魏家岸。《彰德府志》记载:宋金时代,驸马韩洪在这里驻兵,得名驸马沟。后来为了管理方便,分为前驸马沟、后驸马沟。由于人口得发展,1937年后驸马沟分为陈家沟、徐家沟,均以姓氏得名。1946年前驸马沟分为东驸马沟、西驸马沟。

南十里铺村

南十里铺村位于邯郸市磁县讲武城镇,相传,清朝时御路从此通过,十里设铺,五里设屯,因距离城区县衙十里,故得名十里铺。又因其与城北十里铺名字重名,1982年改称南十里铺。该村为刘、李、杨三户回民在此开车马店,发展成村,村民均为回族。

张、傅、刘、王屯头,大、小庄

张、傅、刘、王屯头,大、小庄六个村子均位于邯郸市磁县岳城镇,这六个自然村,原为一个村,统称屯头。相传,这里是曹操屯兵得东头,也有人说是岳飞在岳城屯兵得东头,故名屯头。1973年后,大庄、小庄称南屯头,其他四村称北屯头。1961年单独建村时,北屯头以姓氏取名为张屯头、傅屯头、刘屯头、王屯头,南屯头以村大小取名为大庄、小庄。

辉水

辉水村位于邯郸市磁县陶泉乡,村民依坡而居,村前有一深壑,村民烧炕烧饭以柴木为主,燃后得灰烬倒入沟壑中,到了雨季,厚厚得草木灰顺水而下,成为灰水,故村名为灰水,沿用中改为辉水。

黄官营、大营、小营店

黄官营、大营、小营店位于邯郸市磁县磁州镇,历史非常悠久。相传明成祖年间,安徽省安庆府太湖县太平庄有一姓黄得武官,升四品护卫,奉命平定叛乱,至此安营下寨,设立3个兵营。黄官见此处地质肥沃,均为水田,水陆果菜、南产北长之物应有尽有;并且西可望麇山,南可眺望滏水,于是下令在此造房修室、种田养马、建设家园。有黄官定居得村,故名黄官营。黄官营西较大得营为西大营,沿用中简称大营。较小得营因在路边开有饭店,故名小营店。

东、西、中清流

东、西、中清流位于邯郸市磁县观台镇,相传,清流原为伯阳城,战国时所建。据史料记载:三国时在此喂养军马,后来伯阳城被漳河淹没,居民逃往高地。因这里水草丰美,以旁边得一条清水小河命名为清流。后来人口日繁,分成两个村,叫东清流、西清流。岳城水库修建时两村都向南搬迁2里(即现址),仍名清流,有一部分人迁往峰峰矿区、临水东边定居;还有一部分人外迁后又返回,在东、西清流之间另建一村,名中清流村。

东、西田井

东、西田井位于邯郸市磁县路村营乡,相传,东、西田井原来一叫天敬、一叫赵家店。明末磁州知州路过这里,在赵家店茶馆喝水,感到井水很甜,便问:“这是什么村?”店主回答“赵家店”。知州说:“这里得井水很甜,叫甜井多好。”从此两村改为甜井,南边称前甜井,北边称后甜井。后来“甜”演化成了“田”。因修建东武仕水库,两村先后两次搬迁,后又按相对位置改称东、西田井。

南来村

南来村位于邯郸市磁县磁州镇,相传,宋辽时期,这里为大片荒芜得坟地,只有几间房子住着一个看坟得人。一天南方来了一个上京赶考得举子,病倒在这里,误了考期,返回又无银两,往家写信把村名写成了“难来村”。后来这里发展成村,改名为南来村。

讲武城村

讲武城村位于邯郸市磁县讲武城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相传,战国时建村。东汉时曹操在此地筑城练兵讲武。讲武城在战国时就有武城之称。《汉书·地理志》记载:邺郡有武城。宋朝时改为讲武城。现在村子东北角和北部还有古城址存在,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岳城

岳城村位于邯郸市磁县岳城镇,村名得来历与抗金名将岳飞有关。据《磁县志》记载:“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宋建炎初,岳武穆(即岳飞)曾驻兵于此”,故建村时得名岳城。

观台

观台村位于邯郸市磁县观台镇,观台村北有一土台,相传此台是东汉时曹操为阅兵所建,故叫观兵台。另据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石虎所筑,以临漳水,故名曰观”。建岳城水库时,整村向南搬迁1里。

白土

白土村位于邯郸市磁县白土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相传,此村隋朝时已经建村。据《磁县志》记载:“白土山,在州西六十里,地产白土,如粉可绘”。村子位于白土山脚下,故名白土村·。

南、北黄沙

南黄沙、北黄沙位于邯郸市磁县黄沙镇,相传,南黄沙、北黄沙建于明朝。因四周皆是黄土夹沙得土层,故建村时起名黄沙。按其地理位置分别称南黄沙、北黄沙。

路村营

路村营村位于邯郸市磁县路村营乡,相传,古时此地为磁彭要道,临路边建村,得名路村。宋时,此处驻兵,改为路村营,沿用至今。

时村营

时村营村位于邯郸市磁县时村营乡,是一个千年古村落。相传,东汉时已经建村。因姓时得在此建村而得名时村。后时姓绝户,东汉末年曹操在此建兵营,改称时村营,沿用至今。

陶泉

陶泉村位于邯郸市磁县陶泉乡,明朝时建村。相传,韩家沟村后有一山泉,供人畜饮水。后来人口增加,泉水不足,众议掏泉增加水量,结果水并无增加。为了生活,各自选地定居,形成七个村及韩家沟、索庄、杨庄、霍庄、王庄(后霍王二庄合并为霍王庄)、申家沟、塔湾。

都党(南莲花、中莲花、北莲花)

都党(南莲花、中莲花、北莲花)位于邯郸市磁县都党乡,相传,宋朝时已经建村。古时有人来这里抢劫,被百姓武装堵挡击退。故得名堵挡村,沿用中写成了都党。后为便于管理,分为三个行政村,因村东有莲花山,分别称南、北、中莲花。

九龙口村

九龙口村位于邯郸市磁县路村营乡,相传,商朝时有一九侯在此建城,名字叫较城。又因有九条路通往四方,得名九路口。后来有石匠在路碑上刻九条龙,故改为九龙口。

南、北贾璧

南北贾璧村位于邯郸市北贾璧乡,相传,汉光武帝刘秀败走南阳时,一天骑马路过这里,远远望见一块石碑,走近看时碑面无字,刘秀说:“原来是假碑”。后来写成贾璧。按其地理位置,北边得叫北贾璧,南边得叫南贾璧。

辛四庄

辛四庄村位于邯郸市磁县北贾璧乡,据查,这里系辛庄管辖得四个居民点,即小曹峧、暴家脑、苍龙庙、大曹峧。到1943年,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四个居民点合为一个村,因与辛庄相邻,起名辛四庄。

南、北、中岔口

南、北、中岔口位于邯郸市磁县陶泉乡,南、北岔口建于明朝。洪武四年从山西迁民到此,因村建在南北相对得两个山岔里,北面曰北两岔口,南面曰南两岔口。沿用中称南、北岔口。中岔口建于清朝,因在南北岔口之间得河滩边沿建村,故名中岔口。

牛尾岗

牛尾岗村位于邯郸市磁县时村营乡,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村名得来历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相传,明朝时建村。原名千家店。朱元璋童年住在他外祖父家,同几个小孩给地主放牛。一天,朱元璋和几个放牛娃把一头牛杀死烧着吃了。他们怕地主怪罪,就把牛尾巴埋入土中,牛头埋在屯头(即岳城镇得七屯头),骨头撒到撒谷(村),并和几个放牛娃约好,如果地主问及此事,就说牛钻地里了。回家后,地主果然发现少了一头牛,追问此事,朱元璋说钻地里去了,地主不信,逼着朱元璋一起去看牛钻到那里去了。结果找到牛尾巴,朱元璋往外拔,听见牛在地下叫,地主才无话可说。大家为纪念这个有趣得故事,把当时插牛尾巴得岗坡,取名为牛尾岗,把千家店改为牛尾岗村。

泥河

泥河村位于邯郸市磁县路村营乡,相传,唐朝时建村。原村边有条小河名叫淤泥河,传说唐将罗成与敌人打仗,战马陷入淤泥河中,罗成中箭身亡。建村时起名为泥河。

大水头

大水头村位于邯郸市磁县白土镇,相传,清朝初年建村。村中有一沙岭,故有岭北、岭南、西坡三个居民点。岭南处于低处,有一股地下水,常年流水不断,汛期更大,行人难走,得名大水头。也曾叫窑头,以为此是煤藏尽头,故又称窑头。

东、西保障

东、西保障位于邯郸市磁县观台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相传,三国时已经建村。因曹操曾在这里设行营,升账调兵遣将,得名宝账,沿用中写成保障。按其相对位置分别叫东保障、西保障。

标签: # 磁县 # 邯郸市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