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01-05 生活常识 投稿:清风予我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鉴定和研究佛教文物,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认不清表现的是谁,是什么内容。佛教造像内容庞杂,形象众多,使人眼花缭乱,实际上,各类造像的规律还是很强的,各造像都是遵循着其天国阶次,或者说神格来塑造的。有的造像,说不上是佛还是菩萨,不伦不类,形象怪诞,独出心裁,往往可能是伪作。可见鉴定造像时必须弄清楚一些最基础的佛教常识。
佛教造像按其在佛国视觉形象,不论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如来相:释迦佛、旃檀佛像、燃灯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卢舍那佛等。
菩萨相:观音菩萨(含度母)、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八大菩萨、思惟菩萨像(或弥勒、或释迦太子)、菩萨形的阿弥陀佛(长寿佛)等。
天部诸神:四天王、梵天、帝释、韦驮天、摩利支天等天部诸神。
愤怒神像:佛、菩萨所化现的各种愤怒像和其它各种忿怒形的诸神。
比丘相:罗汉、祖师、弟子、布袋和尚,地藏菩萨等。
其它神怪:西藏本地诸神、财神,罗喉星、墓葬主、各种吉祥动物等。
人间相:长寿老人、各种供养人、施主等。

如来相
如来相的特征:如来即释迦佛的另一称呼。不管什么佛,只要是佛的阶次,就一定头上有肉髻,有右旋螺发或水波纹佛发,两眉之间的白毫可有可无,即仅从头部也可分辨出是不是佛陀。(图1)
佛陀一般不戴冠,但9世纪后属于密宗系统的佛陀像,也有将佛陀头上加上冠,但佛发仍是高肉髻和螺发。(图2)
佛陀的大衣在早期,均为通肩式和袒右肩式,这两种大衣一直到今天仍为西藏系的佛教造像所继承,是藏传造像的主流大衣样式。(图3-4)
但汉传佛像则不然,北魏晚期造像由于受文人士大夫穿着的影响,多穿所谓褒衣博带式大衣,以后又发展出所谓双领下垂式等。(图5)
只要是具备佛陀的高肉髻、着大衣的造像(不可以袒裸上身),不论是何尊佛,都属于如来相,统称为佛像既可。

三佛:在我们参观佛寺时,常常看到在大殿内三尊佛像并排而坐。不论汉传、藏传佛教,当供奉三佛并坐时,一律都是如来相。诸佛可从手印和标识以及座次来确认。
三世佛∶燃灯佛(过去)、释迦佛(现在)、弥勒佛(未来)
三方佛∶阿弥陀佛(西方)、释迦佛(中)、药师佛(东方)
三身佛∶卢舍那佛(报身)、毗卢遮那佛(法身)、释迦佛(应身)
这些佛没有太多的固定标识,阿弥陀佛一般是双手重叠置膝上作禅定手印(图6 );毗卢遮那佛双拳握抱,两手食指相并,称智拳印(图7);药师佛右手往往捻一药丸,或左手托一小钵(图8);其它的佛或作说法印或作施无畏印。按佛经上说,只要有降魔印、说法印、禅定印、施无畏印、与愿印等基本手印,各佛都可通。(图9-12)
旃檀佛像:佛经说优填王是用牛头旃檀木(木质的一种)造释迦像,称为优填王像,为立像,其胸前有如树轮一样的衣纹,多为木雕,至今日本京都清凉寺还完好的保存着中国北宋雍熙二年(965)张氏兄弟所造的旃檀像,传世品以明清所造为多。(图13)
藏传佛像也喜仿此典故作铜旃檀像,样式也仿木雕像 。(图14)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至于佛经上形容释迦佛有所谓 三十二相 、 八十种好 ,有许多 相 、 好 在造像上是无法具体表现出来的。一般只有所谓 眉间白毫相 、 顶髻相 (即肉髻)等,能明确显示出来。(图15 )
第五相中所谓的 手足指缦网相 ,也称 鹅王掌相 说佛陀的手、足指间有缦网相连,像水禽的脚蹼。我国北魏早期佛教造像上也可看到此种情况,北魏以后,此种鸟蹼形的手基本上看不到了,偶尔在唐代大型像上可以见到。(图16a-b)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据《法华经.见宝塔品》释迦佛说法时,多宝佛从地下涌出赞叹,分坐席一半与释迦佛与之并坐。北朝石窟和单尊像多见。(图17)
诞生像:表现释迦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形象,寺庙浴佛节时使用。为了供奉于水盆,一般多用铜铸,所见遗物以明清时代为多。(图18)
苦行像 :表现的是释迦在开悟前在雪山修行的情形,造型上呈瘦骨形象,明清时的铜、石苦行像尚有可见。(图19)
涅槃像:即俗称的卧佛,表现释迦佛圆寂的情景,宋代大型木雕像较多,年多流失海外,市场所见绝大多数所谓宋代木雕多为赝品。(图20)

菩萨相
所谓菩萨,是指天国中低于佛的阶次的诸神,又,释迦没成佛前也是菩萨的身份。菩萨束发,袒上身,下着大裙,饰有项链、璎珞、耳环、手镯、脚镯,肩上搭帔帛等等,一般情况下,菩萨的身份是不能穿大衣的。(图21)

观音菩萨:早期的观音菩萨像多是蓄须的男性。观音像的小胡须一直保持到五代,到明代还有时可见。据《妙法莲花经 观世音普门品》说,观音有三十二种应化,是非男非女的。观音都可根据对方身形幻化,和他平等对话。所以造像中还有丰髯长须老者形的所谓男相观音。 (图22-23)
还有一种是观音三十三身,基本上是女性的戴着风兜的形象,类似明代的德化磁观音形,但有各种职能,如送子观音、青颈观音、叶衣观音、鱼蓝观音等,在明清时最受欢迎。(图24)
唐以前的观音,都是一手拿莲花,一手提个净瓶,多为立像。唐朝中晚期开始出现一条腿翘着,坐在岩石上,像在休息的形象,称水月观音或南海观音,自在观音等,都是表现观音在南海普陀山紫竹林道场休憩的样子,形象上大同小异。宋代最流行这种样式的观音。(图25)如果有刻款是北魏的自在观音,肯定此像有问题,一种是纯粹的伪造,或者是真品加刻的伪款。
观音菩萨在藏传佛教中也最受尊崇、除二臂外,还有四臂、八臂、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 等等。(图26)
度母:据说是从观音的眼泪变化来的,有二十一位,是藏传佛像。二十一度母身色不同,最受尊崇的是白度母和绿度母。白度母的特征是双腿跏趺坐,额上、双手心、双脚心各有一眼,身色白。绿度母只有两眼,右脚垂下踏莲花。
弥勒菩萨:弥勒像的造型比较复杂。因弥勒是未来世界的佛,现时身份还是菩萨,在北朝石窟上或者石碑造像上经常是位于最上方。姿态有思惟坐姿,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右手支腮思惟状;还有交脚坐姿的弥勒菩萨。除了思惟弥勒,还有思维太子,是释迦佛出家前的形象。二者在外形上没有什么区别,有的要靠铭文和在石窟及造像碑上的位置判断。(图29-30)
唐时对弥勒信仰趋热,又宣扬武则天即弥勒化身,故弥勒多以佛装束出现。一般多以倚坐样式为标准像。表现他倚坐在兜率天宫宝座上,等待在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图31)
藏传佛教对弥勒极为尊崇,多弥勒倚坐像或站立像,呈菩萨妆,肩膀上往往有法轮或水瓶,这是弥勒菩萨的标帜。(图32)
阿弥陀佛:前面谈到三佛并坐时,阿弥陀佛作禅定印呈如来相。在藏传佛教造像中,阿弥佛在佛装三佛并坐以外,多呈菩萨装。梵文 阿弥陀 有 无量光 和 无量寿 两种意思,藏传佛教据此意造成了两尊,称为无量寿佛(或长寿佛)和无量光佛,又最尊崇长寿佛。长寿佛像呈菩萨相,上身暗红色,双手捧宝瓶趺坐。(图33)



文殊、普贤:文殊是司智惠的,有时骑在绿狮子上,藏传佛教文殊菩萨的左肩上有经书,右肩上坐宝剑,(或右手举宝剑)。普贤则骑白象。(图34-35)
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大势至、虚空藏、地藏、除盖障合称八大菩萨,造型上都大同小异,只有根据冠中或肩上的标帜以及身相来判断佛名。(图36)
金刚五佛:密宗系统的以大日如来为首的金刚五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一般头戴宝冠,身饰璎珞、臂钏等、除了如来相外,也有菩萨装束的,俗称为装饰佛或宝冠佛,结跏趺坐,身形完全一样,只有根据他们所处的方向、手印、标帜以及坐骑来判断佛名,在藏传佛教中多见。(图37)

天部诸神
常见的有四大天王、梵天、帝释、韦陀天、摩利支天等, 天王殿中必有四天王,藏传佛教寺院的经堂入口两侧必有这四位的壁画。四天王的形象在中国石窟中是唐以后才逐渐定型化。所持法器,汉藏天王也多大同小异。明清造型中∶
持国天王白 琵琶护持东方(图38)
增长天王黑 宝剑护持南方(图39)
广目天王红 绢索护持西方
多闻天王黄(绿) 宝幢护持北方(图40)
在这四天王中,信奉者对多闻天王(毗沙门天)更为尊崇,因他又是财宝之神,故往往另提出来单独供奉。藏传佛教的多闻天造型上持伞,骑狮,身色黄,手中抱鼠,鼠口中吐宝珠,喻财宝。
韦陀天:韦陀天宋元后始定型,呈着甲武士形,双手合十,肘间横金刚杵,或手抚金刚杵,常位于寺庙天王殿的后出口处。(图41)
摩利支天:摩利支天则呈天女相,有三种样式。一种为三个头,正侧二个头是人首,一侧呈猪首。另一种为骑在猪身上,天女手持铃及绳索。还有一种为坐于七头猪所拉之车上。(图42)
金翅鸟:金翅鸟专门吃龙,常见于石窟的顶部和佛像光背及建筑卷门正上方,也是天部诸神之一。(图43)
鬼子母:鬼子母是佛经中的女恶鬼,自己生有五百个孩子,但每天还要食王舍城中的幼儿,受释迦教化而改恶从善。宋以来的塑像多为贵妇人,周围簇拥着幼儿,又被民间视为送子观音。
辩才天:辨才天,为天部伎乐之神,常做怀抱乐器演奏状。
天部的诸神最为复杂,由于所依经典各异,显密诸宗神格不同,样式截然异趣,又有汉传和藏传造像样式的区别,增加了我们识别的困难。

愤怒神像
愤怒尊多数是依据密宗教理而来的佛、菩萨的变化身。佛、菩萨平时所呈现的肢体正常的平和相(寂静相)称为自性身、当他们以智慧力教令愚顽、警醒众生、摧破无明业障时,即显现出多面、多臂、表情凶恶的形象(忿怒相),称为教令轮身,并且还要晓以咒语,即明言,故也称明王。
不动明王:是密宗金刚五佛之首大日如来的化现,因他早在大日华台成佛了,但发愿要作为释迦佛的僮仆而尽各种义务,所以常呈现僮仆形而常住不动,故也叫常住金刚。造型上右手持慧刀,左手拿绢索,姿式呈叉立形。(图44)
大威德明王:藏语称 雅曼达嘎 ,牛头,多头多臂多足,各面都呈忿怒相,惟最顶部(顶严)的佛头是寂静相的阿弥陀佛,以示是阿弥陀佛的教令轮身。(图45)
马头明王:马头明王逆发中必有一个或三个马头;西藏的大轮金刚嘴中横贯有一长蛇如轮状;金刚手是叉立的,袒腹,右手高举金刚杵。(铜46)
大黑天神(玛哈嘎拉):为古代印度的军神、战神,身披象皮,腰围虎皮裙,脚下踏着仰卧的白象。有二臂、四臂、六臂和带翅的、除黑色外有各种身色形象。(铜47)
地狱主:即蒙语的却尔吉,是主管地狱的,也即阎魔王,形象为牛头,站立在牛背上,牛身下镇压着一仰卧男子,象征着镇压邪恶,地狱主也有双身的,明妃正在向他献骷颅碗内的人血。(图48)
吉祥天母:为女性护法神,她骑在一匹黄色骡子上,骡臀上又生一眼,故民间俗称其为骡子天王。(图49)
双身佛像:俗称欢喜佛,是源于古代印度教的性力思想而表征于造型美术,不能据此认为藏传佛教是纵欲的,称为双身造像较妥。
藏传佛教中,任何一尊佛都可以是双身的,这其中有忿怒相的,也有寂静相的,著名的如时轮金刚,胜乐金刚,喜金刚,威德金刚等都是双身的忿怒像。(图50)
女伴称为空行母、明妃、佛母。空行母种类很多,常见的佛母有狮面佛母,亦名狮面空行母,藏语名 森多玛 ,为狮子头女性护法神。还有熊面空行母、虎面空行母,金刚亥母等等。(图51)
祖师也有双身的,如莲花生大师。

比丘相
大凡是剃发、着僧服(有的戴僧帽)的出家人形象都可归入比丘相。早期造像,多常见的阿难、迦叶二弟子像,一老一少,侍立佛旁。十六罗汉是唐末五代才开始流行的。以后又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等。比较特殊的是地藏菩萨,虽是菩萨的级别,但也是髡头的比丘相,也有头戴毗卢帽的形象。(图55-57)
布袋和尚:五代(十世纪中叶)后粱时浙江奉化有个疯和尚整天提个破口袋,自称弥勒下世,死后人们塑他的像,即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这是中国化的弥勒,布袋和尚一般供奉于天王殿正面。(58)
祖师像:主要是藏传佛教常见,如宗喀巴、米拉日巴等等,还有些形象怪诞、不修边幅的大成就者,他们是用种种瑜伽修练法来得到成就的。(图59-62)

其它神怪
藏传佛教中还有许多神格各异的神怪,如财神、墓葬主等等(图52),可逐步认识。
财神:与毗沙门天的造型和神格近似的,是西藏佛教中的财神,其造型为袒腹的胖汉,嘴上有上翘的小胡须,手中托一硕鼠,鼠口中吐珠。财神有多种造型和身色,有骑龙、骑狗等形象、以黄色身相的胖汉称为 黄财神 的最受尊崇。(图53-54)

人间相
长寿老人、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男女供养人、宦官、施主等现实生活中各类人物形象。(图63-64)这类像的数量也较多,有些并不属于佛教的范围,或者是佛道兼用的,遇到具体情况可再查资料。

由于作伪者缺乏起码的佛像常识,于是往往在作伪时张冠李戴,导致佛像的身份不伦不类,稍加注意就会识别出是伪造。例如这尊石雕像,上半身是佛的高发髻和通肩式大衣,理应该是释迦牟尼佛禅定或者说法的形态,可是此像作出菩萨形的交脚坐姿(真品佛像极各别的情况也有交脚形的),这还不说,释迦牟尼佛竟然突然降格为伎乐天人的身份,膝上放置着琴, 稚弱的小手在弹琴。纵观古今的佛教美術,从没有也不可能出现释迦牟尼佛弹琴的情形,稍有些佛教美術的常识一眼就可识破此像是无须深究、不值一驳的胡闹之作,可竟然出现在佛像鉴赏的图录中。
这种因没有基本的佛像常识而导致的笑话并不乏见,颇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图65)

标签: # 释迦 # 菩萨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