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学对矛盾相对统一规律的表述

01-05 生活常识 投稿:after rain
老子的哲学对矛盾相对统一规律的表述
    《老子》书三十九章讲:"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以笔者的理解,应该是如下的意思:过去已经获 得和谐统一的事物有:天,以它的清亮、蔚蓝,表明是和谐统一的天;地,以它的平静、安宁,表明是和谐统一的地;神,凭借菩萨显灵,表明各路神仙是统一封了神位的尊神;谷,凭借溪 流和谷风的变幻莫测,标明谷神和玄牝的相统一;万物,凭借芸芸众生,标明万物依赖于天地而彼此和谐相处。候王,以天下太平,得到了和人民的统一。

    对于以上译文,还得解释一下:根据老子的观点,事物的统一是指事物所包含的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阴和阳应各有所指,而这个统一体必须呈现一种状态;

    比如"天得一以清","天"就宇宙,它呈现的状态就是"清",清湛,清亮、蔚蓝色;这表明"天体"所包含的矛盾统一了,那么这个矛盾阴和阳具体指什么呢?宇宙包含着什么?宇 宙不就是星球和空间吗?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星球以各自的轨道运行,互不干扰,存在于广大的空间,这样星球和空间成为一个整体,这就表示"天得一",所以天就是清亮、蔚蓝。从逻辑 上来看,"天得一"是因,"清"是果,"天得一以清"是因果关系。关键是理解"得一","一"就是一个整体,天就是一个天,没有第二个天。空间和星球的统一,这是哲学的解释。老 子在这里是在谈哲学,故而要明白"得一"的含义。

    "地得一以宁",地就是地球,它是统一体,呈现为宁静。地球形成之初是不宁静的,是一个熔浆火球。后来,海水的形成,地球表面开始冷却,地球就有坚实的外壳。地球外壳能抵挡 地球内部熔浆产生的压力,达到相互平衡,这就表示地得到统一,地表呈现安宁;虽然现在仍有地震和火山喷发,但不影响大局。以上是自然科学的解释,当时的古人和老子不一定有这些知 识,但对下面所说的现象古人是知道的,地球上还有一个不宁静的方面就是飘风和骤雨,爆发时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这是阳光、空气、海水、植被不平衡引起的;若是四者平衡,就会风 调雨顺,气侯宜人,地就呈现安宁。所以,地有来自两方面的统一。

    "神得一以灵",天上的各路神仙由玉皇大帝统领,人间哪里有灾难,玉皇大帝就指令哪一路神仙下凡到人间救苦救难,这就是菩萨显灵了。所以,神仙也得统一,妖魔鬼怪就不会伤害 凡人。《封神演义》小说由后人所写,但这个神话故事发生在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纣王的时代,想必老子是知道这个神话传说的。网友不要误解老子也信神,不是的;老子是哲学 家不信神,他是借用神话来阐明他的对立统一观点。

    "谷得一以盈","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就是说的"谷得一以盈"。"牝"就是'U'型地形,两山夹一谷;"玄"指山岩的颜色,黑褐色。谷中虚空,中虚故曰谷,谷底还流溪水。溪流 、谷风变幻莫测故曰谷神。谷风是空气的流动,溪水长流不竭,叫盈。所以,谷的玄牝和谷神的统一,才有"谷得一以盈"之说。

    "万物得一以生",天人合一,人类才能生存。万物指的是植物,动物,也包括人类;植物,动物也离不开天地,但人类更离不开植物和动物;就万物本身来讲,它所包括的植物,动物 ,人类这三者的关系必须是平衡的,必须是统一的。没有人类,植物、动物照样生存;没有植物、动物根本就不会产生人类,谈何人的生存?现在,植物、动物和人类能正常生存,说明万物 是统一的。

    到此为止,以上五个"得一"属于"昔之得一者"。以上五个"得一",恒也,是永远不变的;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也是永远不变的。但是,"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充满 了变数,其表达方式跟上面五个"得一"句不一样。"侯王"只是一个职位官名,当得上国王这个官位的是人,人是不断替换的;有的人当国王"得一",有的人当国王不"得一";得一者 天下正,不得一者天下乱,具有不确定性。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得一"指什么?应该是统治者国王和被统治者人民。国王和人民的统一,才称之为"国家得一"。老子在这里用的是"侯王 得一",正是为了表达它的不确定性,也有不得一的侯王。侯王虽然能代表国家,"侯王得一"也说得过去,但"得一"不能理解为"统一",应理解为侯王得到了人民的爱戴,所以,才认 为天下太平。注意"以为天下正"用了"以为"两个字,而不是"以"一个字。这就是说,认为天下太平,侯王得到了人民的爱戴;这是认为(侯王)张三得一,但不能保证(侯王)李四也 得一?因此,要理解老子为什么要用"以为"两个字。

    不管侯王怎么更替,不管天下太不太平,天永远的清,地永远的宁??这是老子所要阐明的对立统一观点。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老子也认识到矛盾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一旦条件发生改变,矛盾的统一就要被打破,对立面就要发生转化,事物就会走向反面。所以,老子接着讲: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其致之也","其"代词,指代上面说的"天得一以清,??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致"副词,尽,极;"之"动词,到??去;"也"语气词,可不译。"其致之也"的意思: 上面诸事物的状况向着极端、尽头发展下去,就会走向反面。

    译文:上文提到的诸事向着极端发展而去,就会走向它们的反面:天失去了往日的清亮、湛蓝,恐怕要爆裂;地没有了安宁,恐怕要毁灭;神不再显灵,恐怕要消散;谷没有了谷神,恐 怕要枯竭;万物失去了生存条件,恐怕要灭绝。侯王没有了对天下人的公平正义,恐怕要倒台。

    对以上译文也得解释一下:

    "天无以清,将恐裂",这个"无以清"是指天空不再清亮、湛蓝了,这表明"天得一"的局势将被破坏,变成星球之间相撞,天体陷入混沌,所以天"将恐裂"。"裂"就是破而分开 ,四分五裂。有注家说,"天裂"显然是指雷电大作时天空似乎被劈开,、撕裂的景象,恐怕不是"似乎"这么简单吧,应该是爆炸之后的四分五裂。"天无以清"的后果是"将恐裂",这 里用了两个副词,"将"是表达在时间上不久以后发生,判断要发生;"恐"是表达对将要发生的这事很担心。

    "天得一以清"从什么时间开始的,人类不得而知;今后还要延续多久,人类也不知道;也许几万年、几亿年,对人类来说是个漫长的过程,给人类的印象是永远永远的"天得一以清" ,人类更不相信有"天无以清将恐裂"的事发生。但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无以清,将恐裂"这是客观规律。

    "地无以宁,将恐废",大地没有了平静、安宁,后果是大地要毁灭。这是因为大地的统一条件遭破坏,引起大地走向反面。大地上的飘风和骤雨只会给万物和人类遭受灾难,但不会毁 灭地球。引起大地毁灭的因素一是来自内部,地震和火山频发并剧烈、范围广;二是飞来外星球和地球相撞。还有什么因素能破坏大地平衡统一而引起毁灭呢?自然科学也不一定能回答这些 问题,但老子用哲学观点判断,"地得一以宁","其致之也","地无以宁,将恐废",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哪怕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以后也逃不脱这个规律。

    "神无以灵,将恐歇",神仙也有不灵的时候,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老儿束手无策,各路神仙也无计可施,还是如来佛出面镇住了孙悟空,观音菩萨负责安排孙悟空的出路,问题 才得以解决。由此可见,神仙如果不显灵,必将是天庭无主,各路神仙消散而去。

    "谷无以盈,将恐竭",谷神和玄牝的统一,才有谷神不死。谷神一死,玄牝枯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的生存靠天物合一,一旦打破了这个统一,即万物生存的条件遭到破坏,或无阳光,或无空气,或无水,少一样就能致使万物灭绝。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侯王没有了对老百姓的公正公平,失去了和人民的统一,侯王恐怕要倒台。

    以上解读,天、地、神、谷、万物属于自然界,神是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后转化成受人崇拜的偶像,所以划归为客观存在。老子借用这五种自然现象所反映的自然规律,来说明任何客观 事物当它们所包含的对立面相对统一时,事物就显现为生,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这都是生。当它们所包含的对立面统一遭到破坏时,事物就呈现死,天裂、地废、神歇、谷竭 、万物灭,这都是死。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只求理解事物为什么会生,又为什么而死;生死的转换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不就是符合这一规律的高等动物吗?至于是什么因素 能让天裂、地废、神歇、谷竭、万物灭,这就不必追究了,连自然科学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何况于草民呢!

    老子借用以上所言五种自然现象的规律,主要还是用来讲明侯王治国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侯王是统治者,万人之上,贵高;人民是被统治者,贱下。没有人民,哪有侯王?侯王与人民应 该统一,政治上是平等的,经济上是互惠的,侯王要得到人民的拥戴,这个国家才能公平、正义。所以"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否则,"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遵循着对立统一规律生存而发展着。

    有注家把"得一"理解为"得道",这从意义上来理解是对的。"得一"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体处于规律性的运动,周行而不殆。"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得道"就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统一体,周行而不殆。"得一"和"得道"其意义是相同的,只是不要认为"一"等于"道"。意义相同,文 字表达不同,这在《老子》书中是常见,比如: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复归于婴儿。知其日,

    守其辱,为天下谷。??复归于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等等。

    以上列举的例句(包括本篇讲的"天得一以清??),其所表达的意义,都是讲对立统一规律。其中,带有普遍性的抽象的表述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与"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这两句。把这两句连贯起来理解其意思,应该是:天下万物的任何一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万物负阴而抱阳),通过斗争(冲气)一方挫其另一方的锐气,解其 纷争(挫其锐,解其纷),以代表光明、正义的一方取得统治地位而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其光),另一方处于次要地位成为矛盾的次要方面依然存在(同其尘);这样,在新的条件下, 实现对立面的和谐统一,统一体也就是事物得到了新的发展。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就是对立统一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老子这一思想的体现。说:"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 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还说:"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 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况: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 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

    将讲的这两段话,和老子讲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相对照一下,是否两者的意义相同?
标签: # 万物 # 老子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