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进辅导班,还是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

01-05 生活常识 投稿:幻城
让孩子进辅导班,还是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

 


孩子到底是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还是早早地上各种辅导班?


是散养,还是圈养?


是宽养,还是严养?


是穷养,还是富养?


普通人家里,能不能举全家之力,用精英教育的模式,打破阶层固化?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要解决这样的困惑,就要跳出思维的惯性和陷阱,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问题,才能有更清晰的视野。

 

最简单就是四个字:


不要用强

 

这是个围棋术语,下围棋的人都明白这个说法的意义。围棋中有很多人生的道理,棋势如水,要顺势而行,否则就会越走越被动,越走越累。


 

累就是一个很直观的指标。假如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觉得很累,那孩子一定更累,那这样的教育模式一定是出了问题了。从我自己成长的经历,以及周围其他家庭教育的例子来看,成功的孩子,必然是背后有不觉得累的家长。也就是说,这些家长不会一天到晚在家里耳提面命,为孩子东奔西走,担心焦虑,声嘶力竭,拼命投入。

 

你会说,严老师你是天才,家长当然不用操心。你周围的成功孩子也是天才,所以他们的家长也不用操心。我的孩子不是天才,也不是笨人,我就是想给他一个更好的人生设计,为他未来的成长打下更好的基础,给他开拓更好的成才之路。所以早一点多给他报一些辅导班好不好?为了孩子的未来,我愿意吃苦,我愿意付出,孩子也应该吃苦。我们现在不肯吃苦,将来一定会加倍吃苦。

 

这样的思路是很常见的,有一句流行的话:你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不努力时进的水。但这个思路是有问题的,这个思路本身就是很多问题的根源。这个思路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努力与吃苦混为一谈。家长给自己这个暗示,也给孩子同样的暗示,最后,吃苦便成了努力,努力便成了吃苦。家长孩子都苦不堪言。这种思路最极端的体现就是压力教育,乃至棍棒教育,传统的教育理念简直是把孩子当成敌人或者是贱骨头,所以不打不成才。

 

当你在问孩子到底是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还是早早地上各种辅导班的时候,已经默认了辅导班是苦的,努力是苦的,学习是苦的。我觉得这样的思维模式要改变。当然可以上辅导班,但是能不能快乐地上辅导班呢?有没有快乐的辅导班呢?

 

从前我家里经常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请教我父亲钢琴方面的问题,父亲和我都感慨有些孩子真的不喜欢音乐,讨厌钢琴,但是家长还是硬让他们学,还要陪着他们,花费大量的心血,真是苦不堪言。这些孩子现在都长大了,他们的事业与钢琴一点鬼影子的关系都没有。他们中的大多数平时对钢琴连碰都不碰,也很少听音乐。你说这样的心血花下去有什么意义?这样吃的苦有什么价值?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回报,很多努力就是瞎折腾,白费劲。更糟糕的是有些努力还会让人有阴影,有副作用,反作用。


 

所以,我现在并不反对孩子学钢琴,但是我会建议家长一定要事先好好了解一下钢琴老师的背景,选择老师非常重要。老师本身要热爱音乐。请相信我,不是所有教钢琴的人都热爱音乐。这个老师还要对孩子有亲和力,懂得孩子的特点和心理,能够从音乐上引导孩子,让孩子不仅是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兴趣。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兴趣。这才学钢琴真正的目的。

 

这就是我说的把辅导班与快乐童年结合起来的意思。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懂得怎么教孩子钢琴,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钢琴。有的孩子,你就是把贝多芬给他当老师也学不好钢琴。但是这样的孩子有可能是个达芬奇。事实上喜欢画画的孩子远远多于喜欢钢琴的孩子。如果在培养孩子学音乐和学美术之间只能选择一项,我选美术。假如你想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成功地几率极小,付出的代价极大,占用孩子的时间太多,肯定会影响到他们其他科目的学习,风险太大。美术对孩子就好玩多了,也没那么严格,孩子天生都喜欢画画。更重要的是,对于美术来说,不管你学到什么程度,不管是否会半途而废,将来都会有用:设计、建筑、甚至家里的装修、布置、服装的色彩搭配等等,很多生活和事业中都需要一种空间感,这个从小学绘画就会有优势。

 

在数码时代,美术的意义还在变得越来越大。因为我们正在越来越进入图像的时代。一切都是影像,一切都和空间、视角、构图结下不解之缘。你哪怕做与美术完全无关的工作,哪怕是办公室的日常,PPT、报表、制图、照片处理。。。都越来越需要你有良好的空间想象、构造、和审美能力。。。美术能造就这些空间感的基础。

 

上面说的钢琴和美术都只是举个例子,具体每家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关键需要我们去寻找和发现,需要我们了解孩子的真实爱好,需要我们调整心态。再强调一下,如果你和孩子都觉得累,那你的教育模式一定有问题,那么就要反省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需要哪些改变的。


 

与辅导班和快乐童年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孩子的社交。现在关于中国与西方教育模式哪种更好的争论很多,我认为是各有利弊。但是西方教育有一点我认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就是非常重视孩子的社交。这方面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充分的空间,创造充分的条件,让他们从小就有机会一起搞活动,过家家,开party,玩游戏,预演未来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角色。

 

这种儿童社交,也就是让他们在一起快乐地玩。请注意,不是一个人玩,是与同侪一起玩。这在从前很重要,现在更重要。我想说,这远远比上辅导班更重要。即使你通过辅导班能让孩子多一点分数,但如果因此挤占了他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时间,那么这一定会影响他将来的成才。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是他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任何领域,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一定首先是一个知道怎样与别人相处,合作,搞好这个关系的人。社交教育,比什么教育都更重要。

 

所以,不管你用什么模式来教养孩子,也不管你带孩子上多少辅导班,都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用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下:他有足够的时间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吗?能保证这个时间,那么快乐的问题也就无形中解决了。

 

围棋还教给我们一个孩子教育的道理:


要平衡


在势与利、战与和、守与弃这些方面都要保持一个平衡。在压力和放松之间也要保持一个平衡。压力太大不好,太自由、太松松垮垮也不好。这也是不管用什么模式来教养孩子时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这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家长和整个家庭。这其实也就是对“穷养”,还是“富养”的问题的回答:不是穷养,也不是富养,而是适养,适当地养,量力而行地养。

 

最后,我推荐父母们都看看朱迪斯·哈里斯的《教养的迷思》。



里面最基本观点,就是父母的教养与孩子的发展没有什么关系,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这个观点听上去很极端,我并不完全认同,但我推荐这本书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另有目的。我觉得父母对孩子有影响,但事实上没有那么重要。对孩子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影响。父母的智慧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来自父母,那就会阻碍他向社会上更多的人学习,限制他的视野。但父母并非不重要,而是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我觉得好的父母不应该是孩子的领导、权威、榜样,而是孩子通向社会的桥梁、渡船、引路人。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各种便利和支持,而不是孩子发展的目标,更不是孩子成长的总设计师。

 

所以,我推荐这本书的真实用意,是要家长们减轻责任,降低压力。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一切努力并没有那么大作用的时候,你也就不会那么累了。你不累,孩子也不累。这会是一个正向的良性循环。

 

真的,放松一点吧,我们家长没有那么重要。


标签: # 孩子 # 辅导班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