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你见过了,世面呢
世界原本就是一场协奏曲
而不是必须分出胜负的竞赛跑道
世界你见过了,世面呢?
陶瓷兔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在公号后台收到一个女孩子的留言,委婉的向我抱怨对一位舍友的不满。
那女孩跟她同岁,家境很好,年纪轻轻就走遍了全世界,说起全球各地的人文风俗美食娱乐都头头是道,但她却无论如何都很难对这位舍友产生好感,于是有点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
她小心翼翼的提问道: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玻璃心了,但是每次我问她什么,她都会先感慨一声“你居然连这都不知道”,然后才回答我的问题,我说起寒假准备去实习的事情,她也嗤之以鼻,说最好的年纪就要去看最好的世界,不要目光这么短浅,总是钻在钱眼里。
她或许只是随口一说,并没有什么恶意吧,可我就是不大喜欢这个人,有时候觉得自己这样真是不好,好不容易遇上一个见过世面的舍友,却丝毫也不想跟她亲近,因为自己小心眼,白白错失向对方学习的好机会。
我打趣她,在自责之前,你确定你不是对“见过世面”这几个字有什么误会?
见过几轮他乡的明月,在地中海里潜过水,拍了一些游客照,记得住一些人文古迹,就算的上是见过世面了吗?
并不见得。
我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有次被外派到分公司去参与一个重要的项目,跟我对接的是一个挺年轻的小伙子,在欧洲上了本科,又去加拿大读了研究生,他常在午餐或是晚饭的时候讲起自己留学和旅行时的经历,见多识广又能言会道,好一副神采飞扬。
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并不坏,甚至还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不错的合作伙伴感到些许的幸运。然而很快,我就为自己如此草率的评价一个人而心生后悔。
无论别人讲什么话题,他都能想方设法的引到:我在欧洲上学的时候...
听到团队成员一个不标准的发音,他就会立刻不屑的纠正:是cliché,不是cliche,最后一个音符是法语发音的,来,你跟我念...
因为自己的疏忽开会迟到时,会立刻找借口道:我当年在意大利的时候,他们都特别不守时,我都习惯了,真的没想到这些人今天居然来的这么早。
最夸张的一次,是在酒店的会议室里,新来的服务员不会使用全是英文的咖啡机,他居然当着一屋子人的面,语带讽刺的挖苦了对方十来分钟,硬是把小姑娘训的眼泪汪汪,而当我们上前打圆场时,他还无辜的一摊手:
国内的五星酒店服务还是不行,我在欧洲的时候,人家酒店的服务员都会讲中文呢,你看看她,连这么简单的几个单词都不认识...
颐指气使,趾高气昂,而同行的几个人,却无不是面带尴尬的看着他,自顾自的导演一出让人生厌的尬聊。
能说会道并不代表抢尽风头,见多识广并不需要伴随着得意洋洋。
正如《沙滩小子》的民宿老板曾经严肃地对舍不得客人离开的孙女说:
“我们在海边开店,这是我们的生活。可是前来民宿的人,都是为了回去才来的。客人来到这里休养生息,是为了回去更好地生活。”
而见过世面的意义,并不在于朋友圈状态下全球各处的定位,在星巴克用纯正流利的英语点一杯不含咖啡因的拿铁,说起奢侈品豪车时的如数家珍,以及对景点古迹的倒背如流,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心境。
自足而不自满,优秀但不优越。
不因为别人有更多,就心生嫉妒暗自鄙薄,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有,而去苛责他人的无。
看过无边风月,更懂惜取眼前人。听过别人的故事,更懂得要如何去过自己的每一天。
敢潇洒的走出去,也能坦然的走回来。
认识一个姐姐,气质样貌极佳,情商又很高,丝毫没有高冷的女神范儿,只要有她在的场合,从来不会冷场,而我是在认识她快两年的时候,才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上从她同学口中听到了她的辉煌经历:
大学毕业前已经能流利的讲五门外语,去了美国读研,拿到了两个硕士学位,自己打工赚钱走遍了美洲大陆,毕业之后又进了风光无两的投资银行,成为了人人羡慕的金领,生活的像电视剧里的女主角,全世界飞来飞去,跟西装革履的商务大佬谈着上百万美金的生意。
老实说,你这么厉害的人,会不会有时候觉得我们很傻?跟十万个为什么似的,什么都不知道。我问她。
怎么会,她也笑,这世上哪有人真的是全知全能,无非是每个人熟悉的东西不一样罢了,每个人成长在不同的环境里,观点和认知有所差异才是最正常不过的事。
我又问,你工作的圈子里一定也有很多大牛吧,跟他们相处会不会不自觉的去比较呢?
刚开始的时候在所难免,但是后来慢慢也就想通了,不会再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因为已经尽了最好的努力才走到今天这一步;也不会觉得别人不如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何必一定要分个高低。
或许只有真正到达过山顶的人,才愿意为半道上苦苦挣扎的奋斗者鼓掌,或许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理解这世界原本就是一场协奏曲,而不是必须分出胜负的竞赛跑道。
所谓世面,不仅仅在于昙花一现惊鸿一瞥,也不在于雪山大海碧波朝阳。
而是通人情,懂人心。
过好每一天,好好说每一句话,跟每一个人好好的交往,才是见过世面的人会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