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已逐步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发展道路,电影产业收益逐年大幅提高。然而与美国等电影产业已趋向成熟的西方国家相比较,规模偏小和资金短缺已成为抑制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怎样通过扩大融资渠道来实现中国电影的规模经济效应,成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将从SCP分析框架下,结合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和困境,研究以融资拓展、集团化经营等产业行为作为提高中国电影产业绩效对策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 发展 对策
一、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自1993年开始,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电影业也开始进行市场化探索,中国电影直到2003年真正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2005年,借助于2002年以来电影发展的趋势,加上中国电影百年华诞、抗战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些年度契机,中国电影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几年(2005-2013),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屡创新高,并且连续第8年超越进口大片;电影投资和融资市场空前活跃;国产影片放映份额和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国产电影参加国际影展的数量和获奖数都超过历史水平;国产影片的海外交易情况令人欣喜;大电影产业收入持续增加;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快速增长;数字电影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影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中心话题。
我国人口众多,电影潜在观众堪称世界之最,这一庞大的电影市场被外国人称为有待开发的“钻石矿”。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消费能力的中国人口已经达到2.5亿~3.5亿,其中大部分是城市居民,在未来的十年,这一数字有可能会翻一番。在美国每人每年平均观看5部电影”占世界人口25%的中国,每人只要多看一部,电影业得到的回报将是非常可观的,电影产业在中国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录像市场的扩大、有线电视的开通、卫星电视的前景,一方面争夺着电影观众,一方面因播放高品位电影节目而培养了观众,且它们都是以电影为核心的影像产业,这将使电影的市场价值倍受关注,为电影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如今,我国已经开始对电影产业加大扶持力度,陆续出台了很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如设立电影专项资金、从进口影片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电影业、影视互济基金,从电视的广告收入中提取3%来支持电影业、国家对有特别重大意义的影片给予专项补助、鼓励部门和企业投资拍片。
一方面,从这些成果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电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电影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 制约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因素
(1) 电影产量的粗放式高速增长
2013年全国总票房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其中国产影片票房127.67亿元,同比增长54.32%,占比58.65%。从产量上看,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了世界电影生产大国的行列。从票房收入上看,大制作的“国产大片”虽然数量少,但是占据了全国票房收入的近一半的份额,由于这些影片本身就有海外资金的背景,在制作时已经考虑到海外市场营销因素,从而成为中国电影海外销售的主力;而为数最多的制作成本在150~300万元左右的小制作电影(约占全年总产量的62%),只有部分进入院线放映,且票房收入相当微薄,这些影片或是为了获得较高的音像版权销售价格而进入院线,或只是小规模上映;相当部分影片的主要市场是电视播映和音像产品,少数获奖文艺片通过出售海外版权,获得一定成本补偿或者略有盈余,还有部分影片则根本未进入流通渠道。总体上看,中国电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太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二)制片、发行、放映之间利益的不平衡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都要达到平衡才能促进该产业的发展。而商品经济时代,利益关系是最为敏感的,利益关系的不平衡将挫伤企业的积极性,直接阻碍该产业的发展。我国电影体制中这三者往往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不平衡状态。最典型的例子是,1991年,全国16家电影厂拍摄了150部影片,发行收入是1亿7千万元,而发行公司的放映收入为11亿,就是说电影厂的收入只是放映者的1/6还不到。在这11亿中,电影院又只占小头,大部分归发行公司。这种不平衡的收入关系,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影产业内众多企业的积极性,造成了电影市场的一度疲软。近些年的电影产业化浪潮和外国电影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冲击,我国电影从业人员逐渐改变了电影经济观念和具体操作方式,电影企业由计划走向市场,投资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商业性宣传也正在起步,影院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国的电影企业还处在学习和模仿阶段,从人员数量、素质和对市场的敏感程度到制片厂的市场化程度和企业化运作方面,我国都处于稚嫩阶段,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各主体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不够合理,所以难免出现或大或小的各种问题。
(三)电影衍生产品开发落后
在我国,影片收入的绝大部分要靠票房,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后电影产品开发却做得很差。美国的经验值得我国电影产业借鉴,“在美国电影产业总收益中,20%来自于银幕营销,80%来自于非银幕营销———后电影产品。电影品牌可开发的商业价值极丰富:除影片的海外版权、家庭录像制品、电视播映以外,还包括与影片内容相关的图书出版、手机彩信、服装鞋帽、海报、珠宝、游戏、玩具、文具、日常用品、原声音乐和主题公园等”
(四)电影市场规模相对小
目前中国电影观众的人群偏窄,观影率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电影票价居高不下,广大观众望而却步。中国有13亿人口,20亿元的票房收入与美国相当于800亿人民币的国内收入和韩国60亿人民币的收入相比,差距不言而喻。由于资源还处于短缺阶段,比如,电影院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影院数量有限且规模和设备等都比电影本身的发展落后一大截。如果全国的影院的数量多了,通过市场竞争、调节,票价就会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电影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才能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同时由于缺乏各具风格、题材、类型多样的优秀电影百家争鸣的局面,未能满足各类观众的不同需求,无法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
(五)政策法规的不健全
经验表明,产业政策有利于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实现超常规发展,缩短赶超时间,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诚然,曾因“保守”而饱受诟病的中国电影,近几年成了中国文化产业中开放最“彻底”、改革最“坚决”的领域,国家已经出台不少的政策法规,积极推进电影产业的发展。我国电影产业化起步较晚,国家对电影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大,相应的政策法规也不完善,对于普遍而又严重的盗版等严重威胁电影发行商和放映商的行为,至今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对于国内电影市场的保护力度不够,使美国电影大肆“入侵”,对国产电影形成了很大的打击和威胁。好莱坞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根源在于它庞大的电影产业的建立,在于其内在的强大的商业法则和产业化力量的驱动。商业法则和产业化力量渗透在好莱坞制片、发行、放映等各个环节和方面。
三、 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
客观地说,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地位不高,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中华文化应该具有的影响也不相匹配。在经济全球化和好莱坞电影冲击世界各国电影产业的背景下,中国电影要想在世界影坛中占据一个稳固的席位,就要努力从各方面下工夫,建立一个中国电影产业能形成自身良性循环的市场运作机制和体制,使贯穿电影产业的各个链条协调发展,从而真正促进电影产业的大发展,真正使电影不仅为人民提供精神需求,也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认为,要使中国的电影产业能够较快地形成规模,健康稳步地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树立良好的营销观念
营销是企业经营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电影营销也是电影产业能否成功发展的关键。完整的电影产业链,从影片的策划生产开始,然后是宣传发行,再后是影院放映,最后延伸到后电影产品和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而电影营销始终贯穿在电影产业链的每个阶段。如何在营销中建立电影的品牌,是电影营销策略的灵魂,也是电影营销的重要目的。在电影营销上,好莱坞的成功经验是特别值得借鉴的,好莱坞电影营销的模式——宇宙系统模式的主要内容是:电影产业以电影为“火车头”,带动相关产品和产业的综合开发。这种模式常常是在影片拍摄的同时,相关产品和产业部门已开始进行综合开发。在影片发行前,将预告在有线与网络电视上播放,并在出版物上刊登有关广告;在影片发行时,相关商品如玩具、影片的各中音像制品及电子游戏等一同推出。电影与其相关产品交叉销售,互相促进,既创出了影片的品牌,又提高了整体效益。
好莱坞电影正是因为这样的营销系统,才形成强大的经济纽带,使电影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成为支撑美国经济不可或缺的因素。未来的电影市场将是多种市场的集合,是影院电影、网络、电视、商品开发共处一体又各自为政的综合市场网络。
(二)调整电影产业结构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是,以发行为中心,发行与放映相结合,制片基本独立,与发行放映相脱离。这种结构不但破坏了电影产业的经济活力,也束缚了电影产业的有效运转。将制作与发行联结,是好莱坞大电影公司的基本策略。将内容与渠道结合在一起,强化了产品和市场的联结,使产品效益能尽可能地最大化,而成本尽可能最小化,有效地提高了电影产业的投入产出比,这也是中国电影改变粗放增长必经的有效途径。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影产业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传输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快开辟数字电影市场,建立数字电影院线,扩大数字电影银幕数量,积极探索农村和城镇的电影数字化放映;同时建立数字电影节目平台,充分利用电影节目源开发电视付费频道、高清电视频道,扩大电影点播规模,发展互联网电影视频点播等多媒体、新媒体业务,不断促进电影产业的有效快速升级,提高影片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电影产业向纵深发展。
(三)重视影片质量
一要加大教育投资,培养适应电影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与国外电影业相比,我国在导演、专业演员、美术指导、音乐制作等电影所必需的专门人才及电脑合成技术的应用人才都明显处于劣势,对于电影业这种人力资源投入至关重要的行业而言,无疑是危险的。所以,国家应该加大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提高电影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增加储备人才,为我国电影产业长远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二要充分挖掘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制作出能适应广大国内消费者甚至国际需求的精品电影。由于商业化的影响,部分影片寄希望于媒体炒作提高投资回报率,忽视了影片质量,内容趋于媚俗,结果常常适得其反,投资人血本无归。因此电影人应当走精品电影的路线,利用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创造出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电影商品。只有提高电影产业人才的素质,才能创造出更多质量更好的影片;只有高质量的影片,才能提高影片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拓展电影市场规模,使电影产业获得更多利益,促进电影产业的活跃发展。
(四)加速健全电影法规制度
首先要健全电影市场的经营资格准入、产品准入、资本准入和技术标准准入制度。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完善审批程序,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规范经营主体资格和专业资质的审批,降低准入门槛,实行许可证制度,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国有、民营文化企业进入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为企业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营环境,对行为规不范、产品不合格和服务质量低劣的电影企业,依法进行整改或取消经营资格。
其次制定更多诸如减免税收、信贷等经济援助的电影政策,鼓励国内各种资本对电影进行投资。由于电影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产业,而电影投资尚未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许多投资者只能观望,踌躇不前。国家若可以对剧本、制作班子、预算计划进行审核,对电影商品的生产进行把关,并对赢利前景做出预测,同时提供各种经济援助手段,使投资者有信心对影片进行投资,对保护和发展我国的电影产业起到很大的帮助。
最后加强立法,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受到的威胁之一便是盗版,许多电影在首映式之后,市场上就出现了其VCD、DVD版本,对于发行商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打击。由于盗版VCD、DVD成本低廉,而电影票价又相对较高,消费者花很少钱就可以在家观赏电影,所以电影市场被VCD、DVD夺走很大部分。因此,只有加强立法严厉打击盗版,才能更好地维护电影业的发展。
四、 结语
总体而言,尽管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综合竞争力还处于弱势,如质量不高,影院建设不够,产业政策和法制环境有待加强和优化,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及其他支持力度不够大等,但从我国国产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众多有利因素,对于国产片来说,只要能抓住机遇,积极向电影业发达的国家借鉴成功经验,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同时国家在法规政策及经济援助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加上20年改革开放奠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特别是有通向民主、文明、富强的改革潮流作为第一推动力,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崔岩,尤建强.美国电影业的产业经济学分析[J].北京:科技与产业,2007.
[2] 江蓝生,谢绳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齐林.中国电影要全力拼经济——用实现产业化来推动中国电影在21世纪的发展[J].北京:中国电影市场,2003.
[4] 刘藩.电影产业经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5] 文硕.这就是娱乐经济[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6] 王东,王爽.我国电影产业融资方式发展研究[J].北京: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
[7] 虞海侠.发展我国电影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D]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2009.
[8] 朱希祥.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市场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 下载全文链接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