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被房价压垮的年轻人
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如果一定要选一首歌代表香港,那一定是《狮子山下》。
《狮子山下》是交响乐队伴奏,旋律舒缓,歌词大气但有点空泛,确实很适合作为一座城市的颂歌。
“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哋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确实是香港繁荣时期的写照。《狮子山下》创作时正逢80年代后期。
80年代到本世纪初还是香港的黄金时代,正与大陆80后到90后成长时期重合。这一代人几乎都是看着香港电影、听着香港流行音乐长大的,而在他们长大之后,这种影响力甚至可以后续变现。
试想一下,那个时代的香港女星邱淑贞能够打败各路女星,取得步行街女神大赛冠军(她现在可是50岁了!)。而周星驰的电影《美人鱼》在本身并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靠着一句“我们欠星爷一张电影票”的营销,就能一度成为内地电影票房冠军。
《狮子山下》名气之大,以至于前总理曾当着香港市民的面朗诵其歌词。“狮子山下”也成为了香港精神的代表,即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
然而时至今日,香港的电影和流行音乐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影响力。当我回忆起上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香港女星时,想到的居然是最近靠《延禧攻略》又火了一把的佘诗曼——她已经是1997年的香港小姐参赛者了。上一个为内地人熟知的香港歌手似乎是邓紫棋?而且好像很多人觉得她是台湾人,这就让人很尴尬了。再者说,她的成名曲也不是最吉利,似乎在提醒人们香港往日繁华全都是《泡沫》。
说起来,香港本地的流行音乐还是有精品,而且还是粤语歌。只不过比起几十年前的前辈们,这些歌都丧得多,也不像以前的粤语歌那样在内地广为人知了。
就举几个例子吧:
“绷紧的你,压力大到想死。得果几天假期,仲要受气。想睇出戏,放工十二点几。等到红色假期,又逼到飞起”,《一放工菊花都放松》,一开头就是加班到半夜十二点,迟迟没有放假的苦逼人生。
“我觉得,我可以,系呢到,一步一步搵到自己嘅路(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路)。但系逐步逐步睇到,呢到愈黎愈离谱,愈睇愈恐怖,愈谂愈唔对路”,《岂能尽如人意》里,成长似乎成了鬼故事,小时候相信的信条,长大后发现越来越离谱,越来越恐怖。
“如果一生只有30岁,仲点会读书读到二十几;如果一生只有30岁,我爱你随嫌说多一句;仲点会挂住储钱,想去边就去边;仲点会先苦后甜,想发癫,就发癫”,既然在现实世界里被压得喘不过气,只能在《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里虚构一个只有三十岁的人生,可以少上学,少面对生活压力,想怎么疯狂就怎么疯狂。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相比起辉煌时代多用比喻和指代来形容积极进取,丧的时候真实细节反倒多得数不胜数。日复一日的丧,是放工后松开的菊花,是被亲戚发现一个人孤零零吃饭的那间吉野家,是想要对着表白却怕被她嘲笑的那个茶餐厅老板娘,是无意中想到她却也想到房租快要承担不起的雨夜。
全世界的年轻人看上去都不大行,香港的也不例外。
面上没有表情却汇聚成就
香港的繁荣其实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在此之前,香港别说文化上,就连经济上也没有强势地位。就连五十年代的香港流行音乐,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从上海跑到香港的第一代中国流行音乐人,如姚敏、姚莉等人的影响。
五十年代,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开始向外转移。欧美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在战后逐渐提高,跨国资本也就会找新的地点开设工厂。香港人工资比发达国家劳动者薪资水平低得多,就吸引资本家来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纺织业和成衣制造业向香港的迁移。
香港乘着这股东风,制造业蓬勃发展。1959年香港制造的产品出口额占到了香港出口总值的69.6%,行业就人数超过了香港总就业人口的半数。
制造业既然可以转移到香港,也可以在改革开放之后从香港转移到大陆。1979-1987年,在全国批准外商投资的10008 个企业中,港澳地区占8525个,高达85.7%。利用外资协议金额共219.6亿美元,仅港澳地区就有142.6亿美元,占65 %。
而香港则抓紧时间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金融、贸易、娱乐及教育研究等服务行业开始代替原有的制造业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1985-1995年,从事专业、行政及管理的人员,从26.69万人上升至81.41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27%。职业结构日趋专业化和知识化,也让香港人越来越重视教育。
说起来,香港发展高端服务业真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方面是制度优势,在港英统治下,香港成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在金融、法律等领域制度建设也相当完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不仅成了香港转移制造业的目的地,还成为金融业不断扩张的大市场。香港金融机构对内地非银行客户的累计放款余额在1979年仅有1亿多港元,到1987年猛增到了223亿港元。
那时候风起云涌的港式文化影响的背后都是资本。不然非洲很多部落的文化也丰富多彩,你接触过非洲的音乐、电影和文学吗?你知道的最多也就是瓦坎达万岁,那不还是美国资本助力么。
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让香港社会的社会流动机会较多,影响社会地位的先天因素如出身、籍贯、性别、宗教和家庭情况等对个人阶层地位升迁重要性有了明显的下降,而教育水平等自身因素的作用正在不断地上升并愈显突出。这也是“狮子山下”精神的来源,既然自己的努力和受教育水平能帮助自己提升阶级,那么这种日子还是很有奔头的。
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香港人也对“要靠伟大同志搞搞新意思”感到过担忧。不过老早就发话了,“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社会制度五十年不变,既然“这个正义朋友面善又友善”,人心也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就连总理来了都要念《狮子山下》的歌词,那么好日子也一定会持续下去,不是吗?
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头
只是全球化的趋势仍然没有改变。
回归前后的香港经历了类似美国和欧洲所发生的产业空心化。由于产业结构未能适时升级,政治精英与工商资本力量关系紧密,财富迅速向少部分人集聚,中产阶级趋于萎缩和草根阶层日益赤贫化。香港的“回归红利”没有充分转化为香港大部分市民能够共享的“社会红利”,而是大都被香港既得利益阶层所垄断。
不不不,我不是说香港衰退了。现在很多媒体夸大其词,把香港贬得一文不值,但事实绝非如此。国内潜意识里往往是低估香港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香港2016年人均GDP高达4.36万美元,高于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这么高的情况下,香港还能保持常年2%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和3%左右的失业率,其经济活力也值得称道。
如果把香港的体量(GDP总值3209.1亿美元,人均GDP4.36万美元,735万人口)放在欧洲,相当于一个小号比利时(GDP总值4679.6亿美元,人均GDP4.12万美元,1129万人口),是个比丹麦还大的经济体(香港人口和GDP总量高于丹麦,人均不如丹麦)。
但这也不意味着普通香港人过得很好。
如果说以前受教育是帮助年轻人阶级提升,而现在只不过是让年轻人阶级滑落得相对慢一点。根据香港《2011 年人口普查》,2001 年香港青年具有专科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为19.5%,2011 年提高到了39.3%,上升了近20 个百分点。但是青年人每月主要职业收入中位数,2011 年与2001 年都是8000 港元,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等,收入反而下降了。
年轻人就业的主要职业为:服务工作及销售人员(34%)、文书支援人员(29%)、辅助专业人员(18.3%)、非技术工人(7.6%)等,就业出路相对狭窄,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并未有效改善青年人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和长期职业发展的前途。
更让人紧张的是,各种“好工作”正在被计算机快速替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不具备无可替代的核心技能的情况下,从事计算机无法替代的工作的机会并不多。资本家愿意花钱雇人干的事情反而只剩下了计算机不能替代的低端工作,人力资源需求急速下降,人能从事的工作工资也随之下降。
一方面,更多的钱流向了上层技能劳动者,他们可能是资本家、高级经理人、行政管理人员等;另一方面,更多的人滑落到了底层,而他们在念大学的时候可是想着能成为技术人员或者银行柜员的。这个逻辑的新演进成果是富人越来越富有,中产阶级被掏空,香港人口中10% 的富有人群控制着近80% 的财富。2016 年按原本每月住户收入编制的香港基尼系数为0.539,创45 年来新高,其不平等程度位于世界发达经济体之首。
再贵的租我已不能负担
如果你觉得大陆的房价让人难以承受,房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话,欢迎你来香港看一看,找找心理平衡。国际公共政策咨询公司Demographia发布的2017年国际房价负担能力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香港是全球房屋价格最贵的地区,其房价中位值是普通家庭年收入中位值的18.1倍。
所以你会在近年的粤语歌曲里听到房子经常出现,无法忽略,它在现实生活中就那么重要。
比如《一放工 菊花都放松》里那句“屋企靠你,份粮得万几?悭啲洗到月尾,得番几蚊储起”,工资太低,忙碌一个月攒下的钱让人看不到买房的希望。《如果一生只有三十岁》里面也在抱怨“成日话买楼好贵,我话之你供到流鼻涕”。《岂能尽如人意》里,“楼市升升升升有人高兴,但系我地啲升斗市民就鬼火咁㷫”,没有房的永远在骚动,有房的都有恃无恐。《我在暗中储首期》里那句“我已快将首期储好,小小单位勉强可供到”,这口气女朋友听了都想分手。
国内房价还真不如人家高,民谣里净是些“我要卖掉我的房子浪迹天涯”,一副小资产阶级浪漫作风。等房价涨到香港那个程度,什么地产朋克、地产民谣、地产重金属、地产说唱都能给你整出来。
2017 年3 月香港名义工资指数与2016 年3 月相比上升了3.6%,但是同期私人住宅售价指数上升了19.6%,私人住宅租金指数上升了9.3%,普通香港年轻人通过工薪收入来购买私人住宅的可能性日益降低,甚至连租房也越发困难。
租房都租不起,那么问题就不会局限在租房上了。
《土瓜湾情歌》唱道“只希望沙中线的那个站,可以起得更慢,再贵的租我已不能负担”。在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原本是为公共福祉而建设,理论上是非常有利于穷人的地铁,却依然成为了地产霸权的帮凶。貌似可以从公共设施的建设中取得好处的穷人却发自内心地抵触这种建设,原因是这种建设好像对穷人有利,但得利最大的仍然是地产拥有者。他们可以因为地铁站的兴建而抬高租金,从而又将这一地区的穷人挤出。发达工业文明又一次在建设中达到了破坏的效果。
不知道是不是这首歌奶了一波,沙中线兴建工程正是因为在土瓜湾站发现考古遗迹而延误,“沙中线的那个站”自然也就“起得更慢”,最早也只能2019年年中通车了。说起来这首歌也算非著名毒奶 ,还有段歌词是“收音机说北韩已射出导弹,地球另一边被炸烂”,现在的朝鲜虽不至于能够炸烂地球另一边,但把导弹打到西半球已经没有问题了。
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土瓜湾情歌》收录在My Little Airport的专辑《适婚的年龄》里,作者提到这张专辑“描述到了适婚年龄,因没能力结婚而过着各种自由奔放拈花惹草生活的人”。说这么复杂干什么,其实没法结婚就两个字,没钱。
1986年,香港女性的初婚年龄中位数为25.3岁,而2017年的数字则为29.6岁。至于男性的初婚年龄中位数,在1986年时是28.0岁,而2017年的数字则为31.4岁。
照此推理,不用说你也该猜到,香港是个深度老龄化的社会了,2016年香港65岁以上老年人达116.3万,较2006年增36.4%;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整体人口的比例,由2006年的12.4%升至2016年的15.9%。香港没有养老金制度,生果金在通货膨胀下杯水车薪。
香港年轻人的未来并不乐观。
世界叫穷人奋斗落去
所以熟悉西方那一套的香港年轻人发起了“占中”运动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从他们争取普选的诉求来看,部分香港政客、文化知识界人士和外部政治力量把香港社会的内部矛盾和冲突歪曲为内地与香港的矛盾,将内地视为全球大资本家利益的代表,以此来煽动普通香港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对内地的不满,将这种不满作为香港青年本土派政治力量崛起的民意基础。
当然,这种所谓的“民意基础”可不是全民同意。很多市民对于占领运动带来的交通不便、零售业销售量下滑、旅游业萧条等现象怨声载道。出租车司机、零售业店主以及在中环金融行业工作的市民对运动产生明显的反对情绪,希望香港可以早日恢复平静有序的生活。毕竟,这些人是香港对大陆开放的受益者。
不过警钟已经敲响了。
要知道,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房地产开发事业很多就是借鉴的香港的经验。这其中就包括让房地产商开心的售楼花,让买房者无比厌弃的公摊面积等。总之,房地产商能用最多的术语把你绕晕,把期房卖给你,自己得到最快的回款,烂尾的风险交由购房者承担,得到的房子面积又往往耍了个花样,总是显得缩水。
由于背后坐庄,目前内地的房价也已经升高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国内一线城市房价已经和国际一线城市接轨,这还是在平均工资远不如人的情况下。面粉价格贵决定了面包不可能便宜,源源不断的六个钱包又决定了面包再贵也有人买单。
就连坐庄的套路都是一致的。举个例子,香港1100余平方公里,有400余平方公里是郊野公园,一旦要规划成建筑用地,就有环保人士出来抗议,说这样会破坏生态,而生态保护又是那么政治正确,完全反驳不得。长久以来,市民们也就相信,这些土地永远动不得,一动就会影响生态。
我们也没法嘲笑别人,因为在上海就有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200万亩。留着这么多土地当农田?这可是中国土地最贵的城市之一了。如果你去问为什么开发不了,回答怕是也相当政治正确:要保住耕地面积红线。
好吧先不提这些有涉粮食安全的耕地,即使是审批出来的地,能用于住宅的能有多少?工业用地/住宅用地之比在十以上的内地城市不在少数。偌大的城市空间,却很难容下多少想睡个好觉的年轻人。
不过反正也就是大家一起每年零敲碎打批一点地建住宅,坐等房价继续上涨,要挑理也找不出毛病来。
现在中国还有较为大的新经济势能,但一旦经济增速减缓,人工智能影响下中产阶级被掏空,面对已经涨上去的房价,年轻人又会怎么办呢?到时候怕是不止歌词里到处都是买房那么简单了。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