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论
天人合一 论
“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但是人们总是把“天人相应”说成是“天人合一”。尤其是医药大学的专家,教授,和权威的中医大师们,更是如此,这就大大地误导了人们对《黄帝内经》的理解。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呢?天人合一,就是把天的五运六气与人的五运六气合到一起,也就是书里说的天地的五运六气的运转,始于少阴,终于厥阴,而人的气血在人身的运转也同样如此。也就是说,都从正(zheng念四声)月朔日平旦开始,都加到二十八星上去,见到人气所在天上的位置,知道是不是天人合一天是什么样的呢?如我们前边画的2013年、2014年,南北政图,就是天的真实表示,我们也画了2013年六气分治图,每一步五运六气的开始都交于少阴,不管是在南政还是在北政,只不过是代表的阴阳不同,少阴何时代表是阴、何时是阳,以前都说了。中医切脉同样摸的是少阴,(少阴是什么脉也早已知道)阴、阳同当其时天的气,就叫天人合一了,不同就是病。什么叫正邪、虚邪、实邪、傩埃驼庋ǔ隼吹摹T凇渡瞎盘煺媛邸分兴担弧耙秤薪冢鹁佑谐#煌骼停誓苄斡肷窬恪保褪且取胺ㄓ谝跹簦嫌谑跏保讶嗽诓煌乃晔系教斓奈逶肆腥ァT谒闹似Ю铮扰潘闹倥糯笤耍笈帕髂辏褪前凑仗斓姆ㄔ颍媛桑讶瞬煌乃晔靡跹舻募际鹾系酱笤撕湍囊荒昀锶ィ慈松T凇栋苏衩髀邸防铩胺泊谭ǎ睾蛉赵滦浅剑氖卑苏舜讨薄=小胺ㄌ煸虻兀弦蕴旃猓币步刑烊撕鸵弧J槔锱履悴幻靼祝⒔馑怠耙匀掌拥蕉十八星上,知人气在太阳否,在阳明否”。在《脉要精微论》里,诊脉时,就以平旦寅时进行,这就是把人的气血加到寅时,就是加到二十八星的运里去。平旦至日中,天是阳,阳中之阳,平旦是一日之中纯阳之时,阳气未极,阴气未动,这时可诊出有过之脉。也是天人合一最佳的时间。在《六元政纪大论》里“太阳之政奈何?辰戌之纪也”。也是最好的实例,也是始于少阴,终于厥阴。唐.王冰把司天的五运六气给变动了一下,他是按照一年中,运的顺序排的,壬(厥阴)、戊(少阴少阳)、甲(太阴)、庚(阳明)、丙(太阳),也很妙。正化、对化一目了然。
在年60甲子里,月60甲子里,日60甲子里,时60甲子里,都是以六十为准,是六个十,分六组,每组用甲、丙、戊、庚、壬、运的气与辰、戌,太阳司天组成气,来论政,而且只论“明其正化”天道所见到的,阴阳卷舒,从始于少阴,终于厥阴,重排了一次。请看着太阳之政,我来排一遍,你就会明白其化的气候和病例是怎么来的了。
首先要把太阳司天、太阴在泉及六气与壬运、戊运、甲运、庚运、丙运分别合在一起,组成五个天,最后才是书里说的“凡此太阳司天之政”的结果。而且只说明时间到气也到,至而至的气。叫明其正化的气,及正邪的气。不包括,至而不至和未至而至的情况。
(一 )太阳之政,甲辰,甲戌,图1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辰、戌,甲与辰戌相合交于少阴,在北政,明其正化是甲辰、甲戌下降交于少阴,是太阴运与太阴在泉的本气湿气共主来气。从其类序,甲辰流注于太阳司天寒气下边的工夫,(辰为对化)湿气甲同寒化,寒气济甲,又同在泉的气,又同运的气,故叫岁会的气,这看的是北政南边的气看从寅午戌的甲戌的气,流注于太阴上边的工夫,(戌为正化),为两湿相并也是岁会的气,这是看北政北边的气。故天理的结论是;天气是,其运阴埃,其化柔润,其变至阴,振拉摧拔。这叫天空隐晦不清,尘埃弥漫,风气来承,振拉催拔。论病为湿下重,在泉一方是人身的下边,故下重。这是以甲运这一步看气,以司天,在泉为本气发挥作用,这叫湿气淫于内,(淫;作用)这叫精神内守,守的是司地的气。
(二 ) 太阳之政,庚辰,庚戌,图2
始于庚,始于辰戌,庚与辰、戌相合,在北政,明其正化,庚辰、戌,下降交于太阴的地中,是阳明庚运与太阴本气湿共主庚辰、庚戌燥气的运转,守的是在泉。庚辰留居于太阴下边的工夫,燥不胜湿,燥成平气,阴多,成雾露杀气成凉气。这叫气在标从的是本,有气在标求其本。这看的是北政北边的气,庚戌流注于太阳上边的工夫,交在了太阳的本气寒气上,成了燥从寒化,寒胜燥从,湿为主,燥为客,叫有其在本求的是本,是寒更盛,叫正邪,为病,叫胸背胀满。
(三 )太阳之政,丙辰,丙戌,图3。
天气始于丙,地气始于辰戌,丙与辰戌相合,在北政,明其正化,丙辰,丙戌下降交于少阳,守的是在泉的气。丙运与太阴的中气阳明燥气共主丙辰、戌的运转。丙辰流注于厥阴少阳下边的工夫时,遇火司气,丙寒同火化,寒而不寒寒遇热变为冰雹。丙戌流居于少阳的中气厥阴上边的工夫时,为表、从的是中气,叫有气在本从的是中,寒太胜凝惨凌冽,为大寒病,留于溪谷。
(四)太阳之政,壬辰,壬戌,图4.
天气始于壬,地气始于辰、戌,壬与辰、戌相合,在北政,明其正化,壬辰戌上升交于阳明,是壬运与太阳少阴热气共主壬辰戌的运转。守的是司天的气叫精神外守,守的是外,叫上淫于下,。壬辰流注于少阳厥阴下边的工夫,是两风相并,是有气在标从的是中气风,为风更大更强。壬戌流注于厥阴少阳上边的工时,风火相生,万物可生可长,如狂风大作,容易生热病,故书中说“鸣紊启拆,振拉催拔”。
(五)太阳之政,戊辰,戊戌,图5.
天气始于戊,地气始于辰戌,戊与辰戌合,在北政,明其正化,戊辰戌上升交于厥阴,守的是天的气。是太阳的标气正阳与戊运共主戊辰、戌气的运转。戊辰流注于少阴下边的工夫时,少阳臣火得君火济,火更盛,少阴在北政的北边代表的是火,摸脉是浮,故分南、北政太关键了。所以《至真要大论》的注解里才说“知阴阳所在,用之不惑,不知则沉浮小大,常三气一差。白首区区的道理。”戊戌流注于阳明标气二阳上边的工夫时,戊火同二阳化,其化必然是暄暑郁懊,热气沸腾,病为热郁。
所以五运六气的运转非要始于正月朔日平旦不可,即先始于少阴,行五步,终于厥阴,周而复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六元政纪大论》里说的;从其类序;是说气有四类,是看申子辰一类的气;还是看巳酉丑一类的气;还是看寅午戌一类的气;还是看亥卯未一类的气。叫四六天叫时刻法,知司天地的气。分其部主;是分出看的是壬、戊、甲、庚、丙,哪一步的运,以便与司天地的气合在一起。别其宗司;辨别出司天地的气中,标、中、本三元中的气是哪一元的气正在施用。明其正化;明白五运六气的运行中,哪是至而至的气这四条太关键了。这是天地大化的办法,有谁能懂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就是《黄帝内经》这部经典医著,是自我检验体系的特殊巨著。你的理解,你的文章,完全可以用《黄帝内经》书中的知识得到检验,符合了《黄帝内经》里的精神,,你的理解就对了。你写的文章就符合了《黄帝内经》精神,就做到了与《黄帝内经》的精神相一致,也就是说,你真正看懂了《黄帝内经》。反之,你的理解就不对,写出的文章,就会与《黄帝内经》的精神背道而驰。你的权威越大,知名度越高,影响力越深如果不谨言慎行,将会遗害无穷,害人害己。在此,也诚信的奉劝那谢大师们把你们写的文章与《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对照一下,看符不符合,然后在决定发不发表,以对后世负责。这也就是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的,不要用文学的理解方法看《黄帝内经》,而要用《黄帝内经》中所规定的精神去理解《黄帝内经》,医道的根源,都在《黄帝内经》里。
天人合一,把“天”和“人”合在一起,怎么合。按照曲黎敏教授讲养生的方法,就是吃好穿好,适合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就行了。她从2003年就讲《黄帝内经》天道观,可是连《内经》中的相关词语到现在还没弄明白,什么天地,天道,宇宙的演化,五运六气,天人合一;什么学术方面、硕士论文方面、会议方面、博士方面等等的看法,从古到今,东拉西扯,怎么也没把“人”和“天”合到一起。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宇宙间有个“五运六气”,在支配着天地间的万物,同样能够支配人。“五运六气”支配人的过程,或者人适应“五运六气”支配的过程,就是天人合一的过程。正如《六元正纪大论》里说的,天地间五运六气的运化,临御之纪,要“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和《五常政大论》的末尾说的,“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就达到天人合一了。然而这两句话有谁懂呢?没有我当面演示,我也说不明白。就像岐伯说的那样,“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然岐伯已去千年,无法掫起,当我走入五运六气运转的殿堂后,我才明白这话的真谛。如果我传不出去,不知此天道,要往后延多少年,中医的发展就不可能。在中医界,在网上,我看到安徽中医学院顾植山教授,他相信天地间“五运六气”的运转是打开中医发展的大门,然而他没钥匙,也是无能为力。
天人合一,天把什么合到了人的身上,支配着人。也就是天把阴阳的“五运六气”合到了人的身上。“五运六气”就是阴阳五行的气。在《天元纪大论》中“九星悬朗,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楤统坤元”这是说用二十八星,代表天五运的气。“七曜周旋,”这“七曜”是天的六气。日为阳,太阳的光;月为阴,月亮的光;叫阴和阳。镇星、太白星辰星、岁星、荧惑星,就是土金水木火的五行。“周旋”就是七星在二十八星里的运动。这些在“拄其间的博客”里都讲过了。不多述。把《黄帝内经》里的“黄帝”看成“五运”,把“岐伯”看成“六气”。就叫“五运六气”,还叫“岐黄之术”。五运六气的运行周旋,总是“五步一右迁或六步一环会”的运行着。上至浮云,下至深渊,也就是上有司天,下有在泉,都纳入到它的范围之内,而人只不过是一物尔。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草里蹦的,不管他她(它)是胎生、卵生,还是湿生和燥生,都是天地间的五行罢了。而天的五运六气,久而不绝令终不灭,施行着六位的气,用寒远寒,又不能没有寒,用热远热又不能没有热,用温远温又不能没有温,用凉远凉又不能没有凉,万物必由之。也就是天地间的五运六气合着万事万物。一物的组成,只不过是,一行物、二行物、三行物、四行物、五行物。
在《易经学六壬》中,“五运六气”的运转叫太一游宫。在《奇门》里叫三奇六义。在《黄帝内经》里,“五运六气”地运转是由运、司天和在泉,三气共主一气。《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里讲的“五运六气”的运转是最根本、最直接、最正宗中的气的演化。而易经学里的五行生克的演化,是经过五门十变后把阴阳五行散在了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代表的五行。《黄帝内经》里说的阴阳五行是甲己湿气、乙庚燥气、丙辛寒气、丁壬风气,经五门十变后成了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百姓只知道用,而不知道甲己是镇星,湿土中阴与阳的两个方面,徵其离合,相距十万八千里,只有知道“五运六气”转动的人才会明白。其它四气同理。《黄帝内经》里说的司天的是阳,司地的气是阴在人身体中叫气血。气是阳,血是阴。气血的流动中,应在“寸部”的气是司天的气,应在“尺部”的气是在泉的气。凡是应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五运中,代表的气,都是五运的气至三甲、六甲何时何处的气。在寸、关、尺上知道的沉浮,就是知道了五行的五种运的气和五行的六种六气。是天人合到了一体。
在《至真要大论》里,“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征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北征之岁,三阴在下,寸不应,”“三阴在上,尺不应。”“南征之岁,三阴在天寸不应,”“三阴在泉尺不应。”这些都是讲,要把五运六气合到人的脉膊中去,这就是知道五运六气合到了人身上。知道阴阳,便知浮沉,这叫知其理一言尽,不知其理一万句也不明白。
在《上古天真论》里说,28星这个天,刚开始演化生成时,天道就形成了,叫“生而神灵,成而登天。”也就是说,这个天体一出现,就是“九星悬朗,七曜周旋。”“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这就把“五运六气”按照阴阳的法则、法术、规律,合在了天地间。草木谷果花卉,万物性生的宗祖,天生大道,自然一气而成,然后才分出了苗为造化之身和天的子化之化。所以说“五运六气”能够生化与化生万物,如果说以苗从子生出来,子又是从苗而长成。所以说根苗是一齐长,一齐生,天地造化,不可能先生苗身,后扎根,也不可能先生根,后生身苗。始于天地,自然一气。子生苗,苗生子,苗为造身,子是化源。所以在《宝命全行论》里才说“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是说天为阳,地为阴,就像男人和女人一样,阴阳相交,能生育。天地的阴阳相交,就是“五运六气”的五行相交能生万物,叫天生。司天主事时生的孩子,叫“天子”。在泉主事时生的孩子,叫“地子”。所以说,不要一说“天子”就是“皇帝”。那太愚昧了,是不懂天理。而人的出生和生长,天人的合一更妙。应人者五行为土,为裸虫的代表天人合一自然而成,自太初太始、太素,阴和阳分开之际,天分五气地列五行,三甲,六甲一定位,“五运六气”分布于四方,大法如此。人的出生不管在何地何时,都有一个“五运六气”至年月日时的时间,这就是此阴阳五行组成的人。此时此刻是男女并生也就是阴阳并生,以身为造生,为苗,为阳,阴气为化源,为阴。男人的阴茎和女人的牝物。然后是身生阴器,阴器生人,交合而成。卵自鸟生,鸟自卵生所以人的出生,也有一个炁带,叫先天的命。天的出生有一条炁带,而人出生时,天也给了人一条炁带,这就叫生禀化元,“化元”就是宇宙的“五运六气”化生成天的过程和天的“五运六气”化生成人的过程。这叫天人合一,就是玄珠密语里说的“造化”的意思。也就是《上古天真论》里讲人出生有三个阶段,女人的生成是阴气在外,阳在内,是阴包阳,至出生后14岁前;男人的生成是阳气在外,阴气在内,是阳包阴,至16岁前。都是阳化气,阴成形,化生精,气生形,气厚了是阳,气少了是阳中之阴,气厚了是阴,气少了是阴中之阳,成人形,分脏腑,会通六合,各从其经,四时的阴阳,各有条理,内外相应,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天的“五运六气”合成的人,其信然乎?不信又然乎?人就是这样的。第二阶段,女人14至49岁,男人16岁至64岁,男人八年为一运,女人七年为一运,辩别阴阳,把每年的“五运六气”合到人身上,合到第几运上,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做劳,必尽终天年。第三阶段,男八八六十四岁、女七七四十九岁后,天地精气皆尽而无违时,无代化,必老而全形。这才叫把“五运六气”,用天道的法则、法术、规律,合到每运、每年以论人生。以酒为浆,性欲无度,大泄了“五运六气,”是耗散了真气,必半百而衰。所以曲黎敏应该讲怎么区别《灵枢》里说的二十五种人,应该讲怎样保持五脏的宗气满而不实,六腑中的食物实而不满,应该讲人的十二脏腑中,无论何时何地,谁主管司天司地要分明,才是养生的大法。
在《方盛衰论》里说;“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徴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是说中医通过寸、关、尺的脉象而知道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阳先阴后,是诊脉的天道。这是把“五运六气”的天道合到人的寸、关、尺,最好的例证。“首”-----是首先在“寸部”诊出应司天的气,诊出南政和北政,用天干地支表示,有60种气。随气所在,居留到寸、关、尺三部上。如此审侯司天,天应天命天时而动,应此至之时,叫天人合一,应天命。至而不至和未至而至,都是不应天命。
在《灵枢.九宫八风》里,是以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开始移动,推其天地,以三甲六甲定方向,定八风的阴阳,始于一,终于九,看“五运六气”的运行用针,徐氏的子午流注法最典型、最高明,最体现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到哪里针就通到哪里。
我为了讲明白“五运六气”的运转,创建了“拄其间的博客”,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天道”、“地道”、“朔日平旦看太一”。专家们叫天道观。唐王冰言天,言地,言人,言古,言今,都合到了人和物上,言化言变,又补写了“玄珠密语”,“天元玉册”,都是为了讲清楚怎样天人合一。正如岐伯曰;“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想与天合也得合,不想合也得合,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