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应当这么用,疗效才最佳!
桂枝汤是一剂名方,但是现代人渐渐地改变了该方剂的原药,使得疗效大不如以前的张仲景时期,那么您想知道桂枝汤的原方原药是什么样的吗?小编今天就拿出这篇文章,让您瞧瞧真正的桂枝汤!
桂枝汤怎样才叫“原方原药”?先说“芍药”,由于汉代没有芍药的栽培品以及白芍的加工技术,张仲景所用的“芍药”只能是“赤芍”而非“白芍”,假若应用“白芍”之桂枝汤,当属于桂枝汤的“变方”,功效略有不同。笔者在《伤寒解外方证原意·桂枝汤方义在宣卫降营》一文中指出,张仲景运用芍药在于“通降营血”,使中焦营气通往下焦,配桂枝以宣通上焦卫气,桂、芍相配实际上在于通行营卫,使三焦营卫宣降得复。运用“白芍”的桂枝汤,因白芍苦味,较赤芍“通降”力减弱,其味酸而重在补益,故此后世一般解释桂枝汤中白芍作用为“敛阴”,实际上是指白芍具有补益功效。
至于“桂枝”,严格地说,桂枝汤中的“桂”当为“桂心”,即是肉桂去掉外层粗皮(故此原书中桂枝的药后注说“去皮”),剩下内层的肉质部分。有说由于外层栓皮性寒,故此需要除掉,简言之栓皮并非药用部位,不当掺杂。可是,假若按此要求,在现代临床则难以开出处方,由于肉桂有多种不同规格,例如企边桂、官桂、桂皮、紫油桂、清化桂、板桂等,实际上现在肉桂的质量参差,假如在处方上开出一味“肉桂”,到不同药店买到的饮片不同,临床疗效难以把握,因此笔者不主张以肉桂原药使用于临床。
由于肉桂与桂枝均是来自同一植物,两者药性基本相同,均是“辛温”,故笔者认为即使以现在的桂枝入药,亦有相近疗效。另外,使用桂枝需注意桂枝的粗细,假若是“嫩桂枝”,或称为“桂枝尖”,即桂枝枝条最尖端幼细的部分,其中间木质最少,皮部最多,为桂枝药性最为集中的部分,质量最佳,价格较贵;假若选用桂枝的饮片较大,则反映所用的部位为枝条接近树干的较粗部分,木质较多,皮部较少,价格较廉,药性亦相对偏弱,需要增大剂量才能够获得同样效果。除了看使用部分的粗细外,亦要考虑药物存放时间对于药性的影响,假若药物存放时间过久导致桂枝的气味散失,即使是嫩桂枝亦可无效。临床饮片的优质与否,必须依靠口尝辨别。
桂枝汤中用生姜,由于药店多不备鲜药,需要嘱咐患者自行到市场购买,结果往往质量难以控制。某些中医院的药房中,代煎中药不备生姜,却用干姜代替,此举显然不妥,干姜与生姜功效截然不同,张仲景加减一药即另名新方。传统药房使用生姜会将“嫩芽”去掉不用,而生姜“皮”必须保留,只需洗净即可。生姜具有药用与食用的品种区别,食用的品种称为“柴姜”,姜内的纤维丝条较多,称为“柴性”较强;药用的称为“粉姜”,姜肉较嫩,较少纤维丝条,辛味较浓。故此一般菜市场所买到的生姜,功效一般较差。所谓“姜越老越辣”,生姜应当选择老姜,嫩姜、子姜功效较差。
另外,使用生姜应当选择“有机生姜”。据说生姜的田地在种植一次以后,土地需要经过七年以后才能够继续耕作,但今时菜市场的生姜个头肥大,价格廉宜,但往往欠缺姜味,显然使用过农药化肥。笔者常用有机生姜,有机即是指按照传统种植方法栽培,没有使用过农药化肥,故此有机生姜个头相对较小,价格较贵,但其辛味与一般生姜有明显差异,姜味浓厚,且多以粉姜作为其栽培品种,故笔者时常嘱咐患者找寻有机生姜入药。
再说甘草。甘草道地产区为内蒙古西部,故以“西草”为佳。桂枝汤中的甘草必须用“炙甘草”,不可用“生甘草”代替,一般认为生甘草能“清热解毒”,而炙甘草则补气,有一清一补之别,但笔者认为生甘草并非性寒,其解毒之功实为补气后,正气足而解百毒,故此生甘草与炙甘草差异不是一般所说的寒温相对,炙后其实只是加强了甘草的温补之性。但需要注意,炙甘草的“炙”,在汉代时是指“炒”,而非专指“蜜炙”,如《伤寒论》中厚朴亦需要“炙”用,枳实更说是“炙令黃”,显然是指炒。但由于现代药店较少备有炒甘草而多用蜜炙甘草,用蜜炙甘草虽未尝不可,但是蜜炙后使全方的通行之性缓减,故此现代所用之桂枝汤,一般较原方效果缓慢。
蜜炙甘草还有其他问题。笔者在某药店中找到“炙甘草”,往往蜜量使用太多,这亦使方药变成加蜜之方,如丸药一样缓和药力。蜜炙甘草应当以炙后不粘手为度。另外,炙甘草应用“蜜”炙,但究竟药厂所使用的为何蜜就不得而知了。蜜本身有许多种类与等次,相信炙甘草不可能使用高质量的蜜如枣花蜜炮制,一般只用价格较低者。因此有自己药店的医师,应自己炒制生甘草。
大枣即现在之“红枣”。这问题在北方一般不会混淆,但在南方不少药店以“南枣”“黑枣”或者“蜜枣”等作为“大枣”,故临床处方当写明“红枣”为宜,即没有经过炮制之枣。既然称之为“大枣”,显然其个头应当偏大,而不可能是“鸡心枣”的小枣,但具体应为多大?笔者认为,按照桂枝汤的组方比例,大枣12枚的重量,应当在二两到三两的范围,亦即在30~45g的范围,1枚大枣应当重2.5~3.75g,现代不少大枣重量超过8g,甚至有数十克一枚的大枣,其中有些是食用枣而非药用枣。按笔者使用大枣的经验,30g大枣在药店抓药一般只能得到4~5枚,可知2.5g一枚的大枣当属“小枣”,笔者后期较为倾向于“十二枚大枣”约等于三两。
大枣的问题较为复杂,由于大枣在全国多个地区皆有种植,品种繁多,质量参差,若没有经过深入研究,实难鉴别大枣的质量。传统上大枣以山东、山西作为道地产区,但张仲景的家乡河南本身亦种植大枣,究竟哪里的大枣最符合原意还需进一步研究。总体来说,大枣以个大、味甘为佳,没有熏硫、发霉等问题。至于大枣是否需要“去核”的问题,有医家认为枣核性寒,应当去之,但是张仲景没有要求去核而只是“擘”(即掰开方便煎出药性的意思,类似生姜的“切”,故处方亦可注明“切”)。由于枣核坚固,即使属于寒性亦恐怕不能煎出药性,故此同煎亦无妨。大枣应当在用时才切开,若药厂提供去核的大枣,切开后则容易变坏发霉,去核之大枣亦难以鉴别枣之来源与质量,故选用整个大枣为佳。
桂枝汤煎药时间,从水七升煎剩下三升(东汉一升约为现在之200mL),从水滚开以后开始计算,煎煮时间约为45分钟,具体因火候或有增减。原书中所谓“微火”,笔者认为应当指水能轻微沸腾而见水泡滚起,假若完全不见水泡则火力过小。煎药时是否必须要盖上盖,似乎并非重要问题,完全盖上盖可使水挥发时间延长,亦无必要。
使用桂枝汤原方,除了上述各种煎煮法外,更需要注意服用法,即频繁服药,每隔约4小时服一次,并注意观察是否遍身汗出,若未愈则可继续连服2~3剂,若一服即病愈则可停药。桂枝汤的应用,应当包括啜热稀粥、温覆取汗以及各种禁忌在内,若没有遵照喝药、吃粥、盖被等三步,即使对症下药亦未必能够汗出病愈。一些中医医生处方桂枝汤而未能取汗,反而说“古方不能为今用”,实际上是没有完全按照原方服用法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