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王小波的走狗,此生最骄傲的事!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二十年过去了,重温这样一个致力于将“无趣”世界变得“有趣”的人,理解他所探索的必然、质朴、真理和人性,也是遇见更好的自己。
—— 书房书话
中国文坛外曾经有这样一个人,
长得有些丑,被人骂过流氓,时常藏着坏笑。
高晓松却把他当成“神一样的存在”、
称之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且甩开第二名很远”,
林少华将他称作“真正敢讲真话的人”,
冯唐说他是“一个奇迹”、“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
他的情诗被当成灵魂爱情的范本流传,
他的妻子称他是“世间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
他的作品让诸多作家惊叹“原来文章还能这么写”,
叶兆言称他的文字“纯得不能再纯”,
刘瑜说他的书籍“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曾经采访过他的李静说:
“我敢打一百万的赌,他的作品将是被后世反复阅读的不朽之作。”
一张爱笑的“丑脸”
好久没听过有人说“人不可貌相”,反倒是一言不合就“看脸”。
关于王小波的长相,在《悼小波》一文中,他的妻子李银河委婉地说“我们两个都不漂亮。”,“他的长相……实在是种障碍,差一点就分手了。”
相比李银河,作家刘心武就直接多了。回忆起小波第一次拜访他,他称一开门就“吓了一跳”“没想到他这么高”“不客气地说,觉得丑,而且丑相中还带着一点凶样。”
但就是这样一张“丑脸”,他一开口,世界就像被人在入口处摁下了开关,彻头彻尾地换了模样。
第一次与李银河单独见面,聊天时王小波就突然问李银河有没有谈朋友,李银河说没有,王小波直接说:“你看我怎么样?”李银河为他的胆大吃了一惊,从此二人确立了恋爱关系。
在那个略微亲昵便被冠以流氓大名的年代,突然有张“丑脸”凑上前来,嬉皮又真诚,直接了当表达爱意,不知比现在的“强行撩妹”、“全是套路”要有趣多少。
而刘心武也说,“一开始对话,我就越来越感受到他的丰富多彩。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那也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出了其优美的灵魂。”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摘自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这个有趣的灵魂,裹挟着不那么漂亮的皮囊,顶着一张爱笑的“丑脸”,写出了一句又一句丰腴灵动的箴言和情话。
红紫之谜
王小波的猝死和大红是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猝死和大红没有必然关联,并不是所有猝死的作家都能大红,而且王小波是一红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
中国社科院“索尔仁尼琴”专家张晓强统计过:在1997年死去的作家有7位。但是,除王小波外,谁也没有形成轰动效应。
王小波为什么会有众多的追随者?
简单地说:因为他有趣!还有,因为他纯粹,理想主义,却是一贯的低姿态,一贯的边缘身份;
王小波有个在清华大学学编程的外甥,却是个摇滚发烧友,打算毕业后以摇滚乐为生。他母亲——也就是王小波的姐姐——十分担忧,便找来小波做他的“思想工作”。
二人交流,外甥说“痛苦是灵感的源泉”,王小波接道:
“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摘自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从此外甥只服王小波。
没有大罐“鸡汤”可煨,简单有趣,深入人心。
这是属于王小波的黑色幽默。
更有趣的是,小波的这位外甥听了舅舅的话,毕业做了程序员,后来还加入了一支乐队做音乐。
外甥名叫姚勇,编写过的程序最著名的是腾讯游戏《QQ炫舞》,他加入的那支乐队,叫做水木年华。
▲ 姚勇(右一)时期的水木年华
小波的外甥把他当楷模,除了佩服其有趣理性,还有一点:
王小波是一位资深程序员。
多数人知道王小波是小说家,却很少有人知道王小波可以算得上是上中国早期的程序员。
小波的计算机水平非常高,曾经自己编了一套DOS下的独立输入法。姚勇去找他,看到他用自己编写的输入法打字,“速度简直像英文盲打”。
业内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王小波的编程能力绝对不逊色于同一时期的雷军和马化腾。
九十年代有很多中关村的老板邀请过王小波加入公司当程序员,王小波也认真地考虑过,只不过后来觉得写东西赚钱更有意思,一一回绝了。
“写小说为业”的王小波,不是作家协会会员,不是专业作家,他的小说很难出版,根本无法靠写小说的稿费糊口。他辞去“苟且”的大学教职,以自由撰稿为业,“写小说”只是王小波的“诗和远方”。
1997年5月13日,在北京万寿寺——现代文学馆召开“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研讨会”的时候,到会人员多数只看过《黄金时代》,对《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是陌生的。
这是因为,王小波在世时,他的小说只发表了三分之一。当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时代三部曲》囊括了王小波已经完成的全部小说。所以艾晓明说,《时代三部曲》的出版,成为王小波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事情。可惜,他没能等到这一天!
右为本文作者钟洁玲,中是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左是《花城》杂志前编辑部主任文能。
1997年5月13日,花城出版社在中国现代文化馆召开“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研讨会”。
1997年4月26日,王小波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
有位读者在信上说:“在网上看过一篇悼念文章,作者说他有天去王小波家,王正好拿到一个驾驶执照,很高兴地说以后活不下去就去当货车司机。
我看了很心酸,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在现实中却如此不得志,上天真是不公。我老是想起他,想起他写过的句子:我只能强忍绝望活在这世上。”
也许,正统文坛对他的排斥,恰恰招致了众人的逆反心理,所以才诞生了“王小波门下走狗”这个群体。
谁会是走狗?他们也知道“王二”是不需要的,那实在是一群正话反说的叛逆者!
非主流的自由精神
王小波去世的时候,曾经有人说过:“我不能想象,缺了王小波专栏的《三联生活周刊》会成什么样子?”言下之意,王小波对这本刊物的提升作用太大了。我本人就有多年的写专栏的经历,我知道,写专栏的人多如过江之鲫,讲故事的高手多如银河沙数,但王小波只有一个。
多年以来,我在餐桌上一遍遍向朋友们复述王小波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每每逗得全桌喷饭,成为佐餐最佳笑料。
王小波说,下乡的时候,他养过一只猪,这只猪“两眼炯炯有光”,“像山羊一样敏捷”,吃饱之后就跳到房顶上晒太阳,模仿各种发音,它学会了汽车叫、拖拉机叫,春天的时候,它还学会了汽笛叫。
这下麻烦大了:当地人是以汽笛声为下班铃的,它提早一个半小时就叫,结果大家每天乐颠颠地提早下班。领导就把这只猪定性为破坏春耕的坏分子,组成火枪队和手枪对,分两路包抄要剿灭它。结果这只猪竟然站在两个枪队的连线内,任凭狗咬人喊寸步不离,如果火枪队胆敢开枪就会打死手枪队,手枪队开枪就会打死火枪队。弓拔弩张之际,这猪找到一个空子,像鱼雷一样撞出去,潇洒之极,谁也没能逮住它。
接下来,王小波还有传神的一笔,“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什么样的猪才会有獠牙,进化得这么快?一只肉猪,即便野外长年下着铁风钢雨,在猪生之内,也催生不出一对獠牙!这是一部短篇小说的框架,王小波却把它高度浓缩成一则寓言式的杂文。
如果为了逗乐,这个故事可以完毕。很多网络写手都能写出逗得人满地找牙的故事或段子,但王小波的立意却不在此。
他一开头就说,如果人不去管猪,猪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诳,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时还会谈谈恋爱。但是偏偏人喜欢对动物和人进行种种设置。
而且,“我”也没敢反抗。当手枪队和火枪队围攻这只猪的时候,“我”心里说:“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
结尾,王小波说:“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他的潜台词就是:喜欢设置别人生活的人和甘心被设置的人,都不如这只敢于打破设置、特立独行的猪!
我想,能够从一只猪来诠释自由精神,提升到反抗设置生活的高度,除王小波,没有第二个人。
王小波身上那种蔑视陈规、质疑现实的怀疑主义精神,已经超越了他的边缘身份,体现了一个理想的知识分子的道义和良知。
如今,年轻一辈早就口出狂言,说“什么坛到最后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都是花圈”,在我看来并非偶然意气。可以讲,王小波之后,正统文坛的地位动摇了,新的价值标杆,在大众心里。这是王小波的意义。
此生最骄傲的事,就是做王小波的走狗。
王小波写了很多很多异类。
他们在荒诞、绝望的世界里,热烈的生活。
为了迎合自己,鞠躬尽瘁。
小波这样的人,或许会认为写作只是为意气相投者,是交性情相投的朋友,而不是要求被大众都能理解接受。
此生最骄傲的事,就是做王小波的走狗。
“王小波的名字是一个接头暗号,我们靠他来辨别对方是否同类。”过誉也好,被忽视也好,他和他的作品都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