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存钱才是真的高级

12-31 生活常识 投稿:灰尘往事
这样存钱才是真的高级


对于中国人与金钱的关系,很多人都摆脱不了“爱存钱”“舍不得花钱”的印象。

 

但最近,有这样一条引发了关于“存款”这个话题讨论的微博。



在这条微博下,我看到了当下部分年轻人的“存款现状”,比如:


有,几百万呢,在梦里。

对,还欠着马云的钱。

小孩子才月光,我们大人都欠债。

刚出来工作八个月,存了一万。

不买房不买车,闲钱存着不如拿去博彩。

在一二线城市几万块钱都不能称之为积蓄,有个啥事就没了,只能称为应急款。

 

去年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52.6%的90后没有存款,而没有存款的00后只有三成。


年纪最大的90后工作的时间,算一算也有了四五年,而年纪最小的一批90后基本已经迈进了大学的门槛,为什么他们的存款现状呈现出这样的态势?


你为什么存不下钱?


在这个世界,只要你一睁开眼,几乎立刻就有人提醒你:要舍得花钱。

 

小到用什么样的洗面奶、剃须刀,吃什么样的早餐更有营养,大到买什么样的手机更酷,去哪个国家旅行更有趣。


总有人不厌其烦地告诉你:要舍得对自己投资,要对自己好一点。于是他们把二维码、免密支付送到你面前,你动动手指,所需要的东西就乖乖来到你面前了,但当你低头一看,余额又触目惊心了,还款日期又到了。


年轻人刚刚工作,大多数是单位的底层员工,收入不太高,但是生活成本又下不来,满足基本消费之后,能剩下的并不多,有的人甚至是负增长。存款对他们来说,是几年后才能考虑的事情。

 

而这些年轻人的消费观较之于父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辈因为曾经经历过物质极度贫乏的时期,储蓄成了他们追求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于是他们不自觉地就会居安思危,用储蓄来降低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

 

但年轻一代,不少人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长大,从小没有缺过吃穿,喜欢尝试新事物,对生活质量要求也更高。面对省吃俭用存钱也赶不上的房价,好好吃一顿、买件喜欢的东西及时满足自我成了更为现实的选择。


适当地存钱

带给我们更多安全感和可能性


年轻人敢花钱、不存钱,不能说就一定不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年轻人较之于50、60代的父母而言,内心的匮乏感已经少了很多。对未来不那么恐慌,不需要靠囤积物件或者金钱来维持内心的安定感。这也是一种进步。

 

但我们也需要一定的积蓄来应对未来可能会有的突发状况,金钱,有时候也是你的一种底气。你还记得《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吗?她月入过万,衣着时鲜,但繁重的家庭负担掏空了她,以致她根本就没有存款来为自己的未来打算。


当她的爸爸中风卧床急需钱做手术的时候,她唯一能做的只有打一通通电话给99%不会帮她的“x总”“x经理”,绝望的樊胜美,令人心疼。

 

所以,适当地存一些钱有利于增加我们的安全感,并让我们在人生中多一些选择的可能性。



怎么把钱存得高级?


金钱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能量,它是中性的,无所谓好与坏。


金钱代表着生产力,代表着爱,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在流动中增值。金钱的这个特性决定了我们需要面对它的态度:

 

敢于把钱“存”在别人那里

 

生活中你一定见过在菜场为了几毛钱跟摊主吵翻天的人,什么都要买最便宜的。但一般情况下,这种人能积累一些小钱,却成不了富有的人。


他们的内心匮乏感严重,也十分封闭,总是想着“你休想从我这里赚钱,我要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用的东西”。

 

《人民的名义》中最精彩的场景,当属赵德汉被查出来在别墅中藏有巨款的一幕:墙上、床上、冰箱里,能装钱的地方,满满的都是钱。


面对检察官,赵德汉说,“只是喜欢把钱收集起来,一张不花,我爱的是,在别墅里闻闻钱味!我坐在这看着这些钱呐,就跟小时候在地头,看着要丰收的庄稼一样。”



只是,内心匮乏的赵德汉同志只能囤积不能花费的“存钱”方式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我曾经仔细观察过不下10个现在十分富有的朋友,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不管他们手上是否有钱,他们都十分慷慨。他们很愿意“让别人赚到钱”,也很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能赚到钱。

 

他们知道一个秘诀,要想自己“存”到钱,首先要解决别人的需求,为别人提供价值,你自然而然的会有钱进账。不是想着囤积,而是想着替别人解决需求,这种人往往更容易把钱存进自己口袋。

 

敢于把钱“存”在自己身上

 

1845年,美国著名学者梭罗,只带了一把斧头,到瓦尔登湖边建了一间小木屋,独居了2年零2个月零2天,以验证他所悟出的人生真谛: “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体验结果,正如他所说:一个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

 

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却发现幸福感并没有同步上升。人们开始反思,占有更多的金钱和物质是否就意味着快乐,还是说,生活中大多数东西是不是都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反而捆绑和消耗了我们的精力?

 

虽然对于还未曾好好享受物质生活的年轻人而言,可能是一个挑战。但我们仍然有必要学习放弃一些随大流和被广告鼓动的消费,更多地把钱“存”在自己身上。

 

你可以制定理财计划,每个月定存。比方说,将自己的消费支出分为生活必需消费、学习提升消费、定存三部分。


每个月工资到手之后,强制性储蓄一部分进入“定存”部分,这部分定存的资金哪怕是500元都值得存下来,你还可以学习一些理财知识,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管理好自己手头的财产,让钱增值。

 

“存”在自己身上还有一层含义是指舍弃不必要的外在消费,把钱花在提升自己的领域,这是你让自己更值钱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很多人在购买电子产品的时候一掷千金,但是却嫌弃书本贵,到处蹭免费课。其实,相对于已经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老年人而言,年轻人更多需要把钱花在能开阔自己眼界、提升自己智慧的领域,这或许是一个培训课程,或许是一次游学。



敢于把钱“存”在美好的信念里


我们对于金钱,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评判的标签。我曾经做过对金钱的信念检视,当我遵从自己的直觉,第一反应出来的关于金钱的信念竟然是“舍不得”。


我仔细地回顾了这种信念的来源,发现这来自于从小身边人的影响,也来自于过往的一些经历。


“钱很重要,没有钱寸步难行。”

“我这人最不愿意欠别人钱。”


所以我一直不太愿意接受别人的好意,并且不敢冒险投资。实际上,要想跟金钱保持良好的关系,得有一些关于金钱的美好信念。


随着我对金钱本质的理解,较之于过往,我变得敞开了:敢于心安理得接受他人的馈赠;敢于“承受”失去金钱的可能性。


这实际上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改变,较之于过往,我变得更加敢于接受金钱的流入,并且敢于接受金钱的流出(这并不仅仅体现在实质性的金钱上)。


在这种信念的转变下,我比以前更大方,更敢给自己和他人花钱,然而我的财富却在增长。为什么呢?因为金钱流出的时候,我愿意“舍”,流向我的时候,我这个“容器”发生了变化,我承接得住,我“存”得下。


仔细观察那些敢做大生意的人,其实他们背后的恐惧感较之于一般人,的确是少很多,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赚到钱,相信金钱的美好。也就是说,他们有这个承受力,存钱的“容器”够大。


金钱,不仅是对年轻人,而是对所有的人的一个课题。对金钱的态度,往往体现了一个人能量水平的高低。


在与金钱的关系中重新看到真正的自己,并以金钱为媒介彰显灵魂的真诚与完整,这一切所带来的喜悦,正是对人们最美好的回报。


作者 | 茗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一个脑洞大开、对生命热爱和好奇的存在。公众号:茗荷心理在线(ID:mingheonline)

 


标签: # 金钱 # 把钱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