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被催眠,只有一步之遥

12-28 生活常识 投稿:阡陌之绿
我们离被催眠,只有一步之遥

 来自周冲的影像声色





1



最近看到一个真人实验纪录片。


非常恐怖。


它的恐怖之处不在于血淋淋的场面,不在于阴风阵阵、危机四伏的环境,也不在于恶人的凶残,和孩子的哭喊,女人的尖叫。


而在于,它把一个人轻易被操控的事实,推到你面前。



你以为自己很聪明?


不。只要别人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你洗脑,你一定会干出大蠢事。而且是主动为之。


你以为自己善良,友好,只愿世界和平?


不。只要条件合适,你会作恶,会伤人,甚至会在72分钟内,变成杀人犯。


不信?


好,我们来看这个实验。



被试验的人,名叫克里斯金斯顿。


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他之外,其余人都是演员。


演员们会一步一步地,按照原定节奏走,让克里斯在72分钟内杀人。


克里斯是一个29岁的单身汉。



科技男。


身居要职,是一家印刷与设计公司的联合总监。


对生活很满意。


注意他的角色——


他不蠢。科技极客,说明智商高;


他不穷。说明他不是因为匮乏而被操控;


他对生活很满意,这就说明,他没有反社会人格。



实验开始前



汤姆找到克里斯,说自己手上有一个大项目。



项目名叫“都市社会幸福”,自己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如此一来,两人就相识了。


汤姆正式邀请克里斯来参加慈善晚会,并暗示,这对于他非常重要。


慈善晚会,就是实验进行的现场。



第一步

拿走克里斯的手机





实验一开始,克里斯的手机就被人借故拿走了。


为什么要拿走手机?


因为被催眠的前提,就是只接受一种信息。


你呆在那个场景中,无法求助,无法得到新的信息。于是,洗脑就很容易完成。


如此一来,克里斯获取信息的渠道,便只剩下眼前的派对了。


他便更专注。


更专注,就更容易被催眠。



第二步

让克里斯感到低人一等




因为自觉低人一等,自己融入不了这个场景,他就会讨好,更加想顺从他人的意志。


尤其是集体中的权威人士的意志。



第三步

强调他人的权威,和对克里斯的重要性




当集体中的某个人,他人都对他俯首称臣,你也会生出敬意。


生出敬意,就很容易丧失自我,隐藏自己的判断,听从他的声音。



后来,克里斯就自然而然地,为托尼拎包、端香槟、递食物。



而这些,都不是克里斯的工作。



第四步

让克里斯服从第一种荒谬的指令






当时,演员们设置了一个场景:时间紧急,汤姆急需帮助。


克里斯容不得多思考。


当汤姆急轰轰地让他把“素食”的标志性旗子,插在香肠卷上。



他轻易就服从命令。


哪怕他明知香肠卷不是素食。


他觉得,既然是帮忙,那就听别人的吧。


可是,他帮了别人一个不合理的小忙,就一定会帮别人一个不合理的大忙。



第四步

设置危险

让克里斯陷入慌乱之中

又一次屈从他人意志




接下来,克里斯被设置着,知道了托尼喜欢坐在楼顶的栏杆外抽烟。


被设置着,知道了托尼的演讲内容。


然后,托尼突然心脏病发作,死了。



这时候,克里斯极度慌乱。



汤姆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此时,汤姆让他打开箱子,把“尸体”放进去。


这么不明智的事情,克里斯依然做了。


做了,离事件升级,就不远了。



第五步

让克里斯假扮他人




至此,克里斯已经非常焦虑了。


他完全在朝着他人设置的方向走。


他在拍卖会上,用巨资拍下一口箱子。


甚至假扮托尼,在台上演讲。



演讲之后,又将“尸体”移至他处。


克里斯越来越恐惧,意志越来越不由自主。



第六步

杀人




伯尼的妻子此时出现。


她说,伯尼有一种昏睡病,一旦发作,看上去和死了一样。



这时,克里斯如获大赦,他把情况告诉了“慈善会”的其他成员。


大家一起去找托尼的尸体。


没找到。


此时,楼顶传来托尼的骂声。



他说:“我一分钱都不会给你们,我录了音,我要让你们坐牢......”


情绪激动的他,像几十分钟前看到的一样,拿了一根烟,坐在楼顶栏杆上抽。



这时,慈善会的人开始商量:现在,我们要么去坐牢,一分钱都拿不到,要么把托尼推下去。



谁去推托尼?


大家选中了克里斯。


克里斯会将托尼推下楼去么?



这个实验,一共有4个对象。


3个实验对象,都下了杀手。



只有克里斯没有杀人。



实验终结。


所有人都惊悚不已。


原来我们离杀人犯,只有一步之遥。



2



看完后,可能每个人都会本能地反思:


如果是我,我会被洗脑吗?


在集体意志和权威意志下,我自己的意志会被偷走吗?


我会将一个无辜的人推下高楼吗?


你可能无法回答。


但我告诉你,很多人都会。


如果不信,我们再来看一个小测验。


请看下图中的abc三根线条,你认为,哪一根最长?


如果你是独自一人,一定会说b。


可是,心理学家用实验告诉我们,当房间里有9人都说c最长,你一定也会说c。


当房间里其他人都说a,你也会说a。


哪怕你内心不认可,也会服从当时的群体。


这就是我们对集体的盲从。


同理,当群体中所有人都在做奇怪的动作,说奇怪的话,做出违背道德与法理的事情,只要他们给你的是强暗示,你也不会阻止,甚至会跟从。



3



再举一个实验为例。


这个实验更加滑稽。


在这个小房间里,坐了一排人。


除了中间的紫衣女孩,其他人都是演员。



演员们事先被交代好:听到哔声,都要站起来。


那么,紫衣女子也会做出和大家一样奇怪的动作么?



实验开始,哔声响起,其他人陆续站起来。


紫衣女子没站。


但她满脸不安。


第二声哔,她依然没站。


但是,当演员们重复两次后,第三声“哔”声响起,女子犹豫着,跟着大家一起站起来。


此后一直重复。


你可能要说,要是脱离团体,只剩她一个人,她就不会站起来了。


是这样吗?


我们接着往下看。


后来,演员们一个接一个被叫到黄色木门中去了。


当现场只剩三个人、两个人、一个人,紫衣女子会怎么样呢?


是的,出乎我们想象,哪怕没有人看她,她依然条件反射一样,听到哔声就起立。


哔,站起来。


哔,站起来。


她已经完全服从这种荒谬的潜规则。


这时,这个小诊室里,来了一个穿蓝衣的男子。


该男子不是演员。


当他看到紫衣女子的奇怪反应,会怎么做呢?


哔,起立。


男子奇怪地看了她一眼。


哔,又起立。


男子再次看了她一眼。


后来他问:“你为什么要站起来?”


紫衣女子羞涩地说:“因为其他人都这么做,所以我觉得我也应该这么做。”


是的,此时她已经确认了自己的荒谬。


但她会放弃吗?


不会。


她依然在下一声哔声响起时,起立。


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蓝衣男子虽然也不知道为什么,竟然也跟着站起。


诊室后来来的人,全部跟着站起来。


这就是集体中的催眠。


这种催眠,会以强大的集体力量,让你遵守规范,但是,也会令你不知不觉间,跟从集体,做出可怕的事。


比如苏格拉底被公投致死。


比如《狗镇》中的格蕾丝,被当成全镇人的泄欲工具,和施暴对象。


比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玛莲娜被全镇人视为贱货。


比如传销团伙中的人,会从内心相信那套发财理论,从而将家人朋友,也骗进魔窟。



4



我们的头脑,是多么不由自主啊。


从前我们以为,自己意志坚定如铁,任由外界如何变幻莫测,都不会动摇。


其实哪有那么理想。


远的不说,就说眼前——


假设有一天,所有粉丝千万、百万、几十万的公众号,某一天忽然冒出来说,教养是坏事,情商是坏事。


你会怎么样?


是的,看到第一篇,你会骂:扯什么鬼?


看到第二篇,你依然会抗拒。


看到第三篇,你会疑惑。


看到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第几十篇,你会怎么样呢?


是的,你会相信。


这就是催眠。


它通过权威与集体,让你相信你从前并不相信的言论,支持并不支持的立场。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容易被洗脑?


为什么我们的从众心理这么重?


为什么在集体面前,个体意志如此笈笈可危。


因为我们怕孤独。


一个人是凄苦的,也是不利于生存的。


于是我们很容易迫不及待地,走向“多数人”。


试想,和群众站在一起,你呼我应,山呼海啸,虽然不高明,但是多安全,多保险,多轻巧,多温暖啊……


这种庞大的“我们”,会带给你一种幻觉:你不是一个人,你有一群伙伴。


这多么令人有归属感!


可惜,马克·吐温刻薄地说:当你发现自己站在了大多数人一边,你就该停下来反思了。


反思的时候,你可以像克里斯一样,问自己一句:


我这是在干什么?



当你重新找回自己,也许理智就会回来。



标签: # 克里斯 # 汤姆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