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人学意蕴

12-27 生活常识 投稿:沦为旧友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人学意蕴

[摘要]大数据带来的深刻变革改变了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也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境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的深刻变革中,其“获得感”的人学意蕴体现在以下3个维度:提升人的数据智慧,丰富人的生命存在;引导人的虚拟交往,优化人的社会存在;激发人的数据创新,丰富人的精神存在。对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进行人学解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需要,也是贯彻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人学意蕴

 

“获得感”是指人在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具体表现为参与感、受益感、存在感、价值感、认同感、信仰感等情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标尺。随着大数据的纵深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境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变革,满足人在数字化生存中对于“获得感”的迫切需要,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抓住大数据战略机遇,深入挖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激发人们在数字化生存过程中的参与感、受益感、存在感、价值感、信仰感等,提升“获得感”;也要不断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不断地扬弃大数据带来的各种挑战,避免大数据时代人的各种虚无化存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一、大数据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供技术支撑

 

大数据作为新型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时代的鲜明主题,不仅上升为国家战略,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大数据时代,各种自媒体终端和社交网站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深刻变革。

(一)大数据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新空间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更多元。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凡是主动履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自觉实施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1],反之,就是客体。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普及,因职业、爱好、游戏、情感、“网红”等聚合起来的“网络社群”种类繁多,与、学校、网民共同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主体,极大地提高了大数据时代人的参与感、存在感、认同感、价值感等,形成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合力。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更广阔。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共享手段,使随时随地的信息采集成为可能。各种终端设备将海量数据置于像“清博指数”“百度指数”等网络公共空间,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对这些平台数据的采集、挖掘与分析,回应人们的思想需求,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和新领域。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更广阔的大数据平台,不仅改善了人的数字化生存状态,而且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新空间。

(二)大数据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新渠道

大数据时代信息发布人人可为,网民可以通过BBS、网络社区评论、网络直播、微信、微博、QQ等各种数据平台,充分表达自己或群体的愿望、意见和诉求,从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网民普遍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参与场域的虚实结合、参与主体的隐匿多元、参与过程的动态共享等。这些方便快捷、多样化的新渠道,凸显了主体性和平等性,调动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激励、提高了人们的满足感、参与感、价值感和主人翁意识。此外,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汇聚整合与关联分析,既能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能够体现人们价值倾向的多样化、小众化的数据源,又能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了解人们的思想发展的动态与趋势,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盲人摸象”的困境;不仅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协调各主体力量,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渠道之间的信息壁垒,而且促进主体间的对话与合作,打破时空限制,促进资源整合,开拓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新渠道。

(三)大数据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新资源

一方面,大数据使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的资源更加多样化。大数据多样性的数据来源,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参与开发无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像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都是有效尝试,不仅形式多样,而且互动性强,充分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人们的参与感、存在感、价值感等,使人们在参与过程中的“获得感”得到极大满足。另一方面,大数据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模式更多样。像igoogle应用、openID应用、微博应用、易班应用、麻省理工(MIT)的虚拟校园(iCampus)等,这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育模式及应用,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更新和发布最新动态信息,跟踪和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资源、查阅信息,随时随地就某个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学习的共享性和泛在性更强。[2]247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让大数据时代学习者的学习平台更高,个性化更强,自主性更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更好实现。

(四)大数据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针对性

一方面,大数据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最大化。大数据技术使每个移动终端的唯一IP标识时刻与互联网紧密相连,所获数据组成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关联性分析,让数据发声,预判教育对象的思想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输出,从而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使人们的“获得感”最大化。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搭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具有虚拟性,这使得数字化生存的人们可以在网络中隐去自身的真实身份,消除心理负担,从而袒露心声。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这些“原生态”数据,研判人们的真实思想,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针对多样化的需要和受众的特点精准发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针对性。此外,大数据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个性化。大数据带来的改变之一就是“我们可以实现迎合学生个体需求的,而不是为一组类似的学生定制的个性化学习”[3]104。大数据主要通过数据反馈、信息个性化和行为概率预判,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全程化和立体式数据记录和跟踪,从而掌握人们的学习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随时随地调整教育的内容、方法等,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针对性。 

 

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人学意蕴的三个维度

 

大数据带来的变革使人的生存方式数字化成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分析和研判大数据带来的种种变革,深入探究和准确定位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新维度,即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人的什么问题,具有怎样的育人效应。

(一)提升人的数据智慧,丰富人的生命存在

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产生信息、知识、智慧的基础”,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新型战略资源”[4]3-4,数据的获取、存储和再生产等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个体适应这种变革,获取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智慧,优化人的生命存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第一层意蕴。

一是树立人的数据意识。数据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数据,反映到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主观意识,表现为人们对数据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以及对数据价值的认同。[5]一方面,要培养受教育者的数据意识。帮助受教育者充分理解大数据的丰富内涵和潜在价值,重视数据保存、积累和共享的重要性和意义,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生存方式,提高存在感、参与感、价值感。另一方面,要培养教育者的数据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学会理解、相信和应用数据,将数据管理能力与教学能力结合起来,从而把握教育规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最大限度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此外,数据传播的动态性、匿名性、交互性等因素使个体面临信息和隐私风险。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人在数据使用前的道德选择意识、数据使用中的隐私保护意识,以及数据使用后的责任担当意识,提高人们数字化生存的主体性和责任感。

二是培养人的数据思维。首先,帮助人们形成利用大数据管理和分析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思维。主要是借助第三方平台来实现,比如百度统计、腾讯分析等,通过分析有限的数据,更好地为自己服务。其次,帮助人们形成利用大数据指导自己决策的思维。引导人们更加重视数据的作用,更加规范地管理数据,按照自己的需要建立合适的数据体系,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出自己行为习惯,提高自己活动的附加值。最后,帮助人们树立理性思维。据统计,在网民的情绪中,“愤怒”的情绪占比最高,达41.80%左右,是网民的主导性情绪。[6]102按照“趋近——回避”原理,“愤怒”情绪中,往往隐含着更高的目标期待或行动意图,需要小心引导和缓解,否则容易引发非理性行为。因此,利用大数据及时感知这些非理性情绪,把握情绪活动的规律,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情绪引导,帮助网民克服情绪失控,培养理性思维方式,培育情感认同,是大数据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重要任务。

三是提升人的数据运筹能力。数据运筹能力就是指能够主动去理解数据的问题和意义,能够与数据互动,使数据产生价值,从而提升人的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关乎人的参与感、成就感、价值感。包括敏锐感知数据的能力、收集数据的能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利用数据进行决策的能力、对数据的批判性思维等5个方面。[7]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培养人的数据运筹能力,就是帮助人们提高对数据重要性的认识和认同,形成对数字的敏感度;正确客观地看待数据,认识数据的价值,了解数据的局限性,对数据的来源、采集和处理的方法等有一定的判断力;充分认识大数据时代国家信息安全、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面临的新挑战,关注个人可能遍布在网络各处的“数字痕迹”,提高个体的隐私意识等。

(二)引导人的虚拟交往,优化人的社会存在

一是加强对人的虚拟交往的认知引导。首先,帮助人们正确看待虚拟交往的目的。让人们认识到虚拟交往,只是现实交往的延伸,是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交往需要而产生的交往行为,虚拟交往是为了获得信息的互通、利益的共享、知识的传递和友情的分享。其次,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虚拟交往观。信息爆炸式增长,海量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不良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给人们的虚拟交往带来困扰甚至产生不良诱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摆脱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迎合大数据的开放性、共享性等建立平等、互信、开放和共享的正确的虚拟交往观,促进虚拟世界的人际和谐,成为改善人在大数据时代虚拟交往状态的迫切要求。

二是加强对人们虚拟交往的心理引导。从一定意义上讲,虚拟交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实交往的压力,使心灵获得暂时的放逐,具有一定的自我心理痊愈作用。大数据时代,各种自媒体终端为人们泛在的虚拟交往提供方便,人们对虚拟交往的依赖性更强。加之,虚拟交往的匿名性等,使得人们容易获得现实交往中无法获得的“安全感”。长此以往,虚拟交往容易成为逃避现实交往压力和挫折的避难所。人们往往沉溺于虚拟交往无法自拔,不利于人的社会存在的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针对虚拟交往特点,合理引导人的虚拟交往心理,促进人际和谐,优化人的社会存在具有重要价值。

三是帮助人们正确处理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大数据时代,人的现实交往向虚拟世界蔓延,但虚拟交往不能代替现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人们在虚拟交往的同时,处理好虚拟交往跟现实交往的关系,实现二者的互促共进。一方面,既要重视现实交往中个体之间的情感与精神交流,同时在遵守虚拟社会中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下的前提下,享受虚拟交往。另一方面,不要过度依赖和沉溺于虚拟交往,在遵守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享受现实交往。在时空交错的“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交往中,人们不仅配置了资源、增加了自身价值,传递了情感,而且拓展、延伸和强化了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伦理气质,促进了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人在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存在不仅需要虚拟交往的精神慰藉,更需要现实交往的情感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满足人的发展变化的交往需要,才能使人在虚拟和现实交错的时空中,通过交往“发现美,拥有美,体验幸福和自由”[8]15,从中获得满足感,从而使自己的社会存在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第二层意蕴。

(三)激发人的数据创新,丰富人的精神存在

创新是在特定时空和知识体系中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的结果。[9]大数据时代的创新主要体现为数据创新。舍恩伯格认为,数据创新包括数据的再利用、重组数据、可扩展数据、数据的折旧值、数据废弃和开放数据。[10]152人对有限生命的无限超越只能通过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不断诠释和创新来实现,提升大数据时代人的数字化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丰富人的精神存在,必须依靠数据创新来实现。

人的数据创新需要具备以下3种能力:一是数据资源的收集能力。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实时动态呈现。在混乱杂陈的海量数据面前,有针对性地收集数据是数据创新的最基本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及时主动适应大数据变革,深入思考和全面分析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引导个体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提升数据收集能力,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获得感”提供真实的数据来源。二是精准预测的分析能力。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是实现精准预测的前提。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是挖掘数据价值的关键,数据的潜在价值巨大,只有积极提升数据分析能力,才能有效提取数据的潜在价值,获得大收益、实现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人们在确立数据意识基础上,充分了解和分析大数据的丰富内涵,提升人对大量、多维异构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重视程度,将处于休眠状态的数据中的潜在价值激发出来,提升人们利用大数据对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三是分析结果应用的敏感性和创造力。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瞬息万变、旧数据被新数据覆盖的速度加快,如何在实时更新的数据变化中不断保持对数据的敏感性,及时感知数据带来的变化和价值,是进行数据创新的必要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人们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思维、相关思维及逆向思维等,实现数据创新的思维转变,提升人的创新能力,满足精神层面的参与感、价值感和创造性需要,实现对有限生命的无限超越,这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最高层次的人学意蕴。

 

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创新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大数据时代数据产生的速度更快、途径更多、传播更广,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数据成爆炸式增长,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泛滥,加之色情暴力、攻击诈骗、种族歧视、宗教仇恨等充斥网络,以及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推波助澜,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生态“乌烟瘴气”。这些消极、落后甚至反动的思想在网络空间的肆意流传,往往使人们在第一时间就形成一边倒的舆论倾向,加之信息的相对碎片化,绝大多数情况下第一时间传递的信息往往是有限和片面的,放大了直觉推理的作用,强化了受教育者的非理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在网络参与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心理暗示,出现情绪化、非理性化的倾向,从而加速网络舆论与社会群体参与的同频共振,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资本和技术优势,在网络空间大肆传播各种错误思想和所谓“普世价值”,造成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意识的疏离和对西方价值观的无意识的盲从。以上各种挑战不仅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也给其“获得感”的实现带来严峻考验。

此外,大数据技术是人发挥自主性创造出来的,彰显了人的主体性特质,同时促进了人的主体性发展,实现了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的转变。在人的数字化生存境遇中,大数据为人们提供了超越时空、跨越地域的沟通平台,构成了人们之间的“数据共同体”。在这个“数据共同体”中,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赋予人们超越现实的巨大自由,为个性的张扬与延展创造了平台。但是,网络空间的无边界特点,模糊了人们之间的网络界限,加之“翻墙”“越狱”等手段不断更新,人们可以在大数据的浩瀚海洋中无所顾忌地遨游。人们特别是青年群体对新鲜事物、新奇知识、新的思维的了解速度更快,其认识程度和认识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数字化生存的虚拟性、隐匿性等特点,使人们可以突破社会身份的限制按照“自由意志”,率性而为,人的主体性意识空前膨胀,为人的数字化生存埋下隐患。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正视这些挑战,并充分利用大数据战略机遇,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引导人们形成对大数据的正确认知、培养数据思维,提高人的人文精神素养、克服虚无化存在,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人在数字化生存中的“获得感”。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利用“原始数据全样本、泛在性、可预测、动态化、可视化”等优势,构建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深度挖掘海量教育资源的潜在价值,构建大数据育人教育路径,以适应人的数字化生存的需要,对人们进行适应性教育和引导:面对源源不断、突如其来的网络新思想与新观点,应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提高人的数据分辨和选择能力;以激扬向上的精神品格、文化哲思的表达方式,提升人的数据素养;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崇高博雅的价值追求,满足人与社会互促发展的价值期待,从而不断提升人们对数字化生存方式的适应性、参与感、价值感,克服数字化生存过程中的虚无感、挫折感、脱离感,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感,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2).

[2] 滕建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微(第2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 [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 肯尼思·库克耶. 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 赵中建,等,译.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陈潭,等.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5] 张进良,等.大数据背景下教师数据素养的内涵、价值与发展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5,(7).

[6] 王俊秀,等.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

[7] 张进良,等. 大数据背景下教师数据素养的内涵、价值与发展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5,(7).

[8] 叶知秋. 精神主义[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

[9] 李德毅,等. 大数据时代的创新思维[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4).

[10] [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 肯尼思·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