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要把历史的复杂性讲清楚(组图)

党校看到不少材料,逐渐形成了一些观点,便想给学生们讲一点新的东西,《 中间地带 的革 命》就是杨奎松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给研究生上课用的讲稿,初版于1991年。 在再版序言中,杨奎松提到,当年出书太急,问题较多,最后一章当时实际上还没有写完,
虽然修订这本书可能远不如换个题目写一本新书影响更大,杨奎松还是很想把它再做一遍。他之所 以一直心有不甘,还因为这本书当年并没有卖出多少,其中还有一个戏剧化的小细节。当年出版社 只印了两千册,发行了半年压在库里还有近千册, 因为没有销出去,我要,他们也乐得全都给了 我。然而书拉回去之后,因为家里一时堆不下那么多书,当天下午都搬到三楼的楼道里堆起来,准 备第二天把屋子收拾一下,再把书搬进屋里去。可当我第二天想要整理屋子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 头天下午在楼道里堆得像小山一样的书,一本不剩地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也是从那时起才知 道,原来还有人在深夜里专门做这种 收废品 的工作。 此后,修订再版这本书就成了杨奎松的 一个心愿。 为了此次修订,杨奎松几乎放下了手里其他的所有事情,紧赶慢赶,还是忙活了差不多两三个
月。杨奎松称,值得欣慰的是,原书在基本史实的研究叙述上至今还是站得住脚的,这本书的基本 看法和基本观点并没有改变。相比较传统党史更侧重 内因 的单面解析,杨奎松的研究更强 调从 内因 与 外因 两个方面全面解读历史,他认为,历史的演进太过复杂,少了任何一种因 素恐怕都构不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历史,内因必须结合适当的外因才能起作用,比如,如果和中国 毗邻的不是前苏联,而是美国,如果抗战中莫斯科听任与翻脸,同时与两个敌人作战, 如果战后前苏联没有出兵东北,或苏美之间没有走向敌对的冷战,仍旧紧密合作 就很难实现中 国革命1949年的成功,要就这个问题找到一个简单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修订版的讨论会上, 杨奎松说, 作为学者来讲,应该把历史的复杂性讲清楚,我想这本书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讲清这个 复杂性 。 与旧著相比,修订版主要增加了很多详尽的史实,把这些年来逐渐开放的新资料和新进展尽可
能反映进去。杨奎松还特别对占据全书相当篇幅的注释引文作了规范,逐一核对并注明出处,为原 书过长的段落增加了一些小标题,并在每章结尾处增加了一个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