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是哪一年发布的(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是哪一年发布的歌)
过程跌宕起伏,结果平淡无奇,这是2022年中国车市的写照。
上半年芯片结构性短缺,电池原材料飙升,供应链饱受冲击,终端表现向下;下半年购置税政策性优惠犹如一剂强心针,加之芯荒得到缓解,供应链趋于正常化,产能得到保障,终端表现向上。
乘联会11月8日发布,中国乘用车市场1-10月累计零售1671.6万辆,同比增长3.0%,其中购车税优惠政策启动以来的6-10月同比增加156万辆,增量贡献巨大。
下半年勉强填平了上半年的坑。但这份堪堪说得过去的成绩是在购置税优惠的基础上才取得的。
寅吃卯粮,行业预估,今年7个月的政策整体透支需求近 160万辆。这为2023年中国车市平添一份压力。
政策继续兜底
注定,2023年仍是世界经济剧烈波动且不确定性较大的一年。
毕竟那些摆在明面上的,影响经济正常化的大事件依然没有结束的迹象。
有没有可能,风景这边独好呢?
行业普遍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维持在3.5%-4.5%之间,并保持就业稳定、企业盈利和居民收入相对稳定。
显然,国内经济被一致看好,主要源于我们强大的内需。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作为内需扩大的重要引擎,汽车产业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并有迹可循。
2008年金融危机后,面对极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一波政策救市,堪称典范。2009年,为了提振内需,汽车界如今仍屡试不爽的三大扩内需政策出台:购置税减半、以旧换新、汽车下乡。
效果立竿见影,2009年末我国汽车销量达到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6.15%,创历年最高,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
2023年应该是要追求相同的效应。刚刚闭幕的大会报告中依然定调“发展是第一要务”,汽车依然是稳增长的核心产业。
政策层面,复刻2009年的模板,肯定有效,但效能不够。因为市场状态不一样,2009年我们是增量市场,2023年我们是存量市场。
事实上,一些积极的信号正扑面而来。
今年以来,国内皮卡市场迎来了史上最强的解禁政策支持。截至10月底,皮卡车型可以在280余个城市通行,占到所有地级市的85%。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下调,油价有望迎来今年以来的第八次下调,甚至在11月内完成落地。
虽然油价下跌利好燃油车,利空新能源车,但毕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还占据大多数。所以,仍解读为整体利好。
今年下半年,商务部等17部门发布了关于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
其中明确指出,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研究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政策到期后顺延问题,以及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促进汽车更新消费等众多措施。
国家鼓励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个逻辑一直成立。
或许,这些积极的信号正在酝酿出一道更温暖的光,把2023年汽车产业赛道照得通向光明。
车厂继续渡劫
厂商要造什么样的车?由政策引导,市场决定。最终落实到用户需要什么?他们就造什么。
无可争辩,如果2023年要把市场做成正增长。新能源升级+出口扩大两大科目,各大厂商必须修满学分。
出口扩大可以对冲一部分燃油车极大可能迎来的下跌,而新能源升级,将进一步刺激市场,成为增量的绝对点。
出口扩大有很强的典型性,主要集中在头部车企。上汽一直是自主品牌出口第一大厂。2023年出口第一品牌上汽MG将加快欧洲、澳洲市场的交付。
更大的增量来自比亚迪、奇瑞、长城、吉利等传统车企在海外拓展的表现。当然,还有特斯拉上海工厂的贡献。
预计2023年,我国乘用车出口销量超 360万辆,同比增长超50%。
因为出口扩大的典型性,所以不具备普遍性。新能源升级才代表大多数。
从数据来看,1-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28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市占率24%。特别是10月,月度产销量再创新高,市占率高达28.5%。
同时,1-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935万辆,同比增长26.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8.7%。
由此可见,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竞争力实现了新的跨越。
内需的逻辑关系已经成立,我们自己产的,主要由我们自己销。
但今年的“金九银十”,是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环比下滑的旺销期。也为2023年凑出一段沉闷的序章。
一是,严重内卷带来了严重内耗。
对于车企来说,开发一款车的成本少说上亿元,运营一个品牌更需要持续的金钱投入,品牌/车型一旦泛滥,必然会影响到车企的利润和现金流。
同时,内卷也导致智能化出现审美疲劳趋势。
比如智能座舱方面,各种软硬件叠加,各种有用无用的功能上马,制造各种话题,为的就是把流量转化为销量。
最终的结果是,车商们嗨了,50万以内最好到500万以内最好;用户们倦了,不外乎就是哪一家多了一套卡拉OK ,哪一家多了几块大屏的事……形式的变化,没有催生出更实际的内容。
二是,供应链作祟,打击了车商的创新精神。
2022年下半年芯片短缺出现了缓解。
9月,全球四大车用芯片厂——瑞萨电子、英飞凌、恩智浦半导体、意法半导体的库存已恢复至新冠疫情前水平,这意味着车用芯片供需紧绷情况得到了改善。
只是,自动驾驶技术不断演变,智能汽车也在高速发展,车用芯片需求呈上升趋势,这场供需之间的博弈还将继续演变。
如果芯片还算有起有落,锂就很过分了。
锂的价格在过去一年中上涨了2倍多,自2020年以来上涨了1200%以上。紧张的供应状况推动了这种异常的价格飙升。
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的锂盐企业业绩最为亮眼,中游动力电池企业普遍盈利,下游整车企业盈利承压。
车企挣不了钱,就没有更大的空间投入到研发与品质造车的良性循环中去。很可能,在用户看不到的地方,品质缩水;在用户看得到的地方,花里胡哨。
在研发上,车企需要聚焦到战略机会上,不乱点科技树,导致资源浪费。
在供应链方面,车企除了抱怨之外,也把触角实实在在地伸到了上游原材料供应端。
关键在产品方面,普遍认为,2023年乃至以后,供给端继续放量,各车企逐步减少或暂停传统燃油车新车的推出,转为混动产品,同时纯电平台的产品陆续上市,竞争加剧。
所以,2023年新能源的升级的重头戏在于自主传统车企。
他们是手握全球一流混动技术,成为推动产品更迭的主力军。
预计2023年新能源车总销量可望达到900万辆,渗透率提升到38%左右。其中混动车型的销量将超过480万辆。关键是混动车型将最大程度减少对锂的依赖。
在产品智能化升级方面,2022年11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重磅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对试点准入条件、试点车辆上路通行等内容作出详细规定,体现了国家对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发展的重视力度。
随着市场放量,自主传统车企依托雄厚的经济基础,可持续投入研发,比如长城的1000亿研发投入,比亚迪在实现400万辆目标的同时,All In汽车智能化也将实现,吉利在保证充足现金流的前提下,将在明年将新能源车比例提升到50%,并进入新能源车企第一梯队。
更重要的是,一旦销量增长,必将引来科技公司的深度介入,比如百度与比亚迪、吉利;华为与长安、问界等。
2023年,车厂可能很难,但只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智能化开发,真正把海外市场打开,仍然相信乘用车市场总量至少不会走低。
写在最后
历史上, 2016-2017 年购置税优惠执行了27个月,整体对行业透支约为400万辆左右。好在,SUV爆款;好在,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已经培育成万亿元规模的市场。因而可以还清旧债。
小概率2023年购置税减半还将继续执行,中概率将完全取消,大概率将执行7.5%的税率,即打了个7.5折。
平缓过渡,是近年来所有政策推进的基本模式。
其实,即便完全取消也无大碍,因为我们正处在科技造车,技术升级的历史最好时期。
只有今天,我们敢说,再大的困难,我们都可以用品质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