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说冬月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上图为“冬”的字形变化。
下图为“ 月”的字形变化。
(图片由作者提供)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我们都知道已经进入冬季。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昨天11月24日,我们正式进入了“冬月”。农历十一月一直被称作“冬月”,那我们就来说说“冬月”。
“冬”的甲骨文字形是在一条丝线的两端各打一个结的形状,表示“终了”的意义。金文中的一种写法是增加了“日”,表示一年终结的时间,即冬季。在小篆中,增加了“仌(冰)”,突出冬季会结冰,更能体现冬季寒冷的特点。在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中,基本保留了小篆的构架,只是笔画更为简单了一些。
“月”在甲骨文中也已经出现。为了与“日”的字形进行区分,甲骨文用新月的形状表示“月亮”。由于月亮通常出现于晚上,所以这个字形又用来表示“夕”,到了金文中也是如此。直到小篆中,“月”的字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才与“夕”区分开来。“月”的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与小篆的字形变化不大。由于传统上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从新月到满月再回到新月可以作为一个周期,于是古人用“月亮”的“月”表示“月份”的意思。
因此,“冬月”是指冬天中的一个月份,也就是农历的十一月。“冬月”又被称作“子月、建子、仲冬、辜月”等,这些名称都有着特定的含义。
古人把一年的十二个月用十二地支来对应,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子”为十二地支之首,因此“子月”和“建子”都表示一年的开始,因为冬月中包含了“冬至”这样的节气。
冬至与立冬不同。立冬代表冬天刚刚到来,而冬至表示阴气到了极点之后阳气开始兴起。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来的一个。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一年的开始过新年,认为从冬至开始,天地阳气逐渐开始变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之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夏历是把“建寅”月作为一年的开头,与周历的“建子”月相差两个月。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则会一天天变短。现在一些地方还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与“交子”谐音,“交子”有新旧交替之意。
农历十一月还被称为“仲冬”。“仲”的意思是“在当中的”。每个季度有三个月,“仲冬”是指冬季的第二个月,也就是农历的十一月。
《尔雅·释天》:“十一月为辜。”郝懿行义疏:“辜者,故也。十一月阳生,欲革故取新也。”意思是说,十一月又叫作“辜月”,“辜”是指“旧的”,十一月时阳气开始出现,于是废弃旧的,吸收新的,表示农历十一月将要孕育出新的生命、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很大。到了冬月,北方往往比较寒冷,例如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蓟门行五首》之三是这样记录的:“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蓟门即蓟丘,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诗句描写了蓟门边塞的十一月,大雪漫天纷飞的壮观景象。而南方的冬月则是另一番情景。例如唐代吕渭的《状江南·仲冬》:“江南仲冬天,紫蔗节如鞭。海将盐作雪,出用火耕田。”意思是江南的十一月,一节节的紫色甘蔗像是竹鞭一样,依然茂盛地生长着。南方的冬天虽然没有北方的雪,但海边晒的盐像是雪花一样,当地农民依然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田地。
与过去相比,我们当今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空调进入了千家万户,而且北方很多地方还使用了暖气。因此,即便是在冬月,在室内也能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作者系广西语言学会理事,文学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教师)